河南省鞏義市小相村小相獅舞被譽為“中原第一獅”,是河南乃至中國最古老傳統的特色文化。
因為習慣把舞獅的叫作獅舞團,所以叫小相獅舞,而不叫小相舞獅
鞏義小相獅舞被河南省文化廳推選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申報候選項目。
清代嘉慶年間,霍亂突起。那時民間認為霍亂是妖鬼作祟,于是小相人就用獅舞驅病避邪。霍亂過后,小相獅舞保留下來了,每逢年節廟會便會熱熱鬧鬧地組織一次聲勢浩大的獅舞。
漸漸地,小相人不再滿足于“地攤”獅舞的單刀、雙刀、哨子棍、九節鞭等,而是在此基礎上創出了“高臺”和“上老桿”。
所謂“高臺”就是兩張板凳一層,層層上摞,能摞到12層,每層都有4個人“捉板凳”,最高一層是3張板凳。先是一個獅子在舞,后成了雙獅舞,有“板凳架”、“踩獨繩”等。每個套路都有固定的動作,那一招一式都令圍觀者驚嘆不已。
“上老桿”即豎起一根三丈來高的獨桿,先是四周扯緊六根大粗繩,“老桿”頂端放一椅子或板凳,獅子沿粗繩爬上桿頂,舞幾個套路,然后順繩爬下。后來,在“老桿”頂端搭起十字架,用八根繩子扯牢。這樣一來,由原來上一架獅子變為上五架獅子,其中四角四架,中間一架,取名“五子登科”。“小相獅舞”因此遠近聞名。
據67歲的崔松安回憶說,1968年,小相獅舞被邀請到登封演出,豎起“老桿”表演“五子登科”,容納四五萬人的廣場擠得水泄不通。1992年,由中學生表演的“小獅子”已“青出于藍”,并在當年鄭州市首屆青少年藝術節上榮獲一等獎。1999年,澳門回歸,小相獅舞藝人赴澳門參加慶祝活動,在獅舞大賽中再摘桂冠。
目前,鞏義市小相村已發展到擁有獅子88架,大鼓130面,大京60副,大镲100副,大鐃80副的規模。鞏義小相獅舞已被列入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并正在積極準備組織13000面大鼓、34架舞獅的龐大隊伍申請參與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表演。
小相獅舞北京奧運表演節目創意
設2008厘米長的老桿一根,象征著北京奧運會在2008年舉辦;老桿頂部設一個大轉盤,直徑960厘米,寓意中國面積960萬平方公里;按層次和不同角度分設29架舞獅,頂端設5架舞獅,稱五子登科,34架舞獅寓意中國分設34個全省級行政單位,五子登科寓意五大洲體育運動員集體表演創造高水平的體育成績。另外,老桿下面是天下第一鼓,直徑3.6米,有12人在鼓面表演武術等節目。鼓架是9條龍,寓意龍的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