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鄭州 >> 文化遺產 >> 文遺賞析 >> 瀏覽鄭州

裴李崗文化:改寫中華農業文明的神秘石磨盤

2014/1/10 14:44:44 點擊數: 【字體:

裴李崗文化:改寫中華農業文明的神秘石磨盤
裴李崗遺址中出土的石磨盤
裴李崗文化:改寫中華農業文明的神秘石磨盤
裴李崗文化時期石鐮
裴李崗文化:改寫中華農業文明的神秘石磨盤


    1977年的一天,新鄭縣裴李崗村通往縣城的鄉間小路上,農民李鐵旦急匆匆地往縣城趕,他肩上扛著的是一塊粗笨的石板。當年的李鐵旦無論如何都想不到,他肩上扛的是中國20世紀考古界的一個重大發現,這個粗笨的家伙把中國農業文明的歷史向前推進了1000多年。他祖祖輩輩居住的這個普通村莊,也因此而聞名世界。

裴李崗文物 件件是寶貝

古樸雅致的河南新鄭博物館,是中原地區著名的博物館,雖然只是一個縣級博物館,卻以館藏豐富,珍品林立而著稱。館內常年珍藏著從上古時期到現代的文物精品,其中不乏稀世國寶,在最矚目的位置就擺放著當年李鐵旦背來的那副毫不起眼的石磨盤,而這副石磨盤就是震驚中外的裴李崗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物。

談及館中文物價值,館長杜平安說,這里面任何一件寶貝都是無價之寶,但是最珍貴、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這副石磨盤。仔細打量這個被館長視若珍寶的東西,只是一個樸素的黃色石板,表面雖然經過細致打磨,但經過歲月的琢磨后略顯粗糙。石磨盤的表面,具有明顯的規則弧度:盤中心低凹,四周稍凸。仔細端詳可以發現,盤面并不光滑,有著許多坑坑洼洼的“斑點”。專家認為,這些“斑點”并非天生,而是人類有意識地鑿出來的。將它們與稻殼聯想在一起,一個有趣的猜想誕生了:先民將稻谷放在大磨盤上,用石棒或者石球充當磨具,脫粒工具產生了。而高低不平的盤面,更有利于增強脫殼取米的效果。也就是說,在8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時期我們的祖先已經開始使用手工的“谷物脫殼機”了。

杜平安介紹:“這是中國農業文明最早的標志,裴李崗文化出土的第一件文物。”這副石磨盤就是一把鑰匙,開啟了塵封時光之門,把我們帶回了31年前那個震驚世界的發掘現場——河南省新鄭市裴李崗村。而正是在這個地圖上幾乎找不到的小村落,把中華民族的農耕歷史追溯到8000年前。

揭開裴李崗神秘面紗

農民李鐵旦到達新鄭縣城后,當時任新鄭縣文化館干部的薛文燦、李友謀、趙世綱在李鐵旦的帶領下急匆匆地趕往裴李崗村一處正在平整的土地。就在平整土地的現場,揭開的土層下面靜靜地躺著一具人骨。人骨不遠處,一處明顯的凹痕格外引人注目。

看著被嚴加保護的現場,薛文燦的心放進了肚子里。就在這個老鄉背著這副從平整土地現場挖掘出來的文物找到他時,他一度擔心是否由于老鄉的挖掘導致文物現場被破壞。但是從實地來看,保護得很好。出土的石磨盤印的痕跡原樣沒動,清晰可見,有人骨和碎陶片,是一座墓。

薛文燦小心翼翼地把這個農民身上背的石磨盤放置在這處凹痕里,只見石磨盤放下,凹痕與石磨盤緊緊地咬合在一起,不見絲毫的縫隙。薛文燦心中一陣激動,心說:“就是他。”他回身抓住這位農民的手:“老李,你立功了。”

新鄭裴李崗村發現重要文化遺址的消息迅速傳到了當時的河南省文化局,經過有關專家的審慎研究后,同意對裴李崗村的文化遺址進行試掘。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網易歷史 2009-06-03
0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