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隊成員帶上孩子們一起排練 劉鴻翔/攝
【歷史】
古老的“皇家交響樂”
54歲的王國卿是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掌握著超化吹歌最難的管樂。
吹歌,是吹奏樂和打擊樂的組合,大約起源于商周時期,經樂府改編用于軍隊、出行、宴樂、宗廟祭祀等儀仗。其中超化吹歌這種“宮廷樂和佛樂結合”的風格大約起源于北朝,距今有1500多年,以管子為主奏樂器,輔以笙、笛、簫、韻鼓、大鐃、碰鈴等,素有“中國皇家交響樂”之稱。
長期從事超化吹歌研究、已經退休的新密市文化館館長錢林申說,北魏時期,好多樂奴被貴族家庭遣散,有的生活沒有著落,就到寺廟里,所以寺廟就有大型樂隊,保持了宮廷音樂風貌,而因為是在寺院流傳,就融入了部分佛樂。
新密市超化鎮上,有個超化寺,如今屬于少林寺的下院。當地史志載,明景泰年間,一位祖籍密縣(今新密)的翰林告老還鄉后,前往超化寺參拜,將吹歌技藝傳授給超化寺的僧人。明朝末期又由超化寺中僧人傳給了當地百姓,從此流傳民間。
而超化吹歌,在民間落地生根,又加入了民間音樂的元素,最終,既有宮廷音樂的優雅,又有佛教音樂的空靈,以及民間音樂的質樸。
【魅力】
曾在俄羅斯震驚老外
在當地村民心目中,超化吹歌是很神圣高雅的。他們平時的演出,還保存著先秦古風,如同唱《詩經》一樣,只用在朋友拜會的時候。“雙方著正裝,在家中上房相見,然后相對演奏一曲。”王國卿說,另外就是在正月重大祭祀時才演。
1980年,開封曾經舉辦過一場文藝匯演。第一天的演出結束,其他9個縣的隊伍都到汴京公園演出,唯獨沒有給超化吹歌派任務。
除了表演方式的傳承,超化吹歌的樂器、樂譜,都是中國最古老的。因此,還被稱為“中國音樂的活化石”。
目前,吹歌隊里有兩支銅管是祖傳的,已經有350多年。其他地方的管多是木管,上細下粗,他們的是銅管,上粗下細。和木管相比,銅管發出的聲音高亢嘹亮,能吹出余音繞梁的感覺。而且演奏時要同時有兩支管子,一個高音,一個低音,這在全中國其他的吹歌中是絕無僅有的。
最特別的是,他們的樂譜一直是口授心傳,用的還是中國最古老的“工尺譜”。王國卿說,比如65321,他們對應的樂譜就是“尺上四合凡”。
2013年9月2日,“超化吹歌”出現在俄羅斯莫斯科紅場的國際軍樂節上。一天內有不同國家的文藝表演,而“超化吹歌”大受歡迎,破例天天演出。“用超化吹歌給少林武術配樂,效果特別好,當地民眾非常震撼。”省文化廳副廳長康潔說。
【守護】
瀕臨失傳,又被搶救
就是這樣古老珍貴的音樂,卻曾經面臨失傳危機。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這些都成了“四舊”,不少樂器被砸,一些老藝人想盡辦法保存了一些。王國卿的岳父麻黑是一名音樂教師,知道這些東西的珍貴。他把一支銅管藏到房頂隔板上,才免遭劫難。之后,有將近20年的時間,超化吹歌幾乎絕跡。
當年,樂隊里的“黃金三角”,是宋振亭、孫德云和張振恒。宋振亭和孫德云吹管,張振恒吹笙。
王國卿的老師,就是張振恒,也就是他,記住了超化吹歌的全部樂譜。
這其中,還有一個人功不可沒,就是錢林申。
上世紀70年代后期,錢林申就來收集超化吹歌,他用錄音機把張振恒所唱的錄下來,再整理記錄出來,并對超化吹歌加以完善。
2006年起,超化吹歌陸續成為省級、國家級非遺。如今,超化鎮有四五十人參與排練。
【傳承】
不少年輕人加入 只有兩人學習吹管
王國卿說,現在村里能演的人不少,但最難的是管樂的傳承。
無管不成吹歌,而恰恰這支管子是最難學的。首先是特別費勁,一般人根本吹不起來,不到一分鐘,嘴都累得不行了。中央音樂學院專家胡子厚曾經試過吹這種管子,最后只能搖頭。
“年簫月笛當下笙,三年管子不中聽”,王國卿說,也正因此,吹管的傳承人尤其難找。幸好,現在還有兩個人跟他學。
吹管難,做管子的哨片更難。制作哨片需要用山澗蘆葦根部第三節,先用刀片把皮去掉,用紗布或者澀豆秧磨,再下水煮軟,就可以焙了——把烙鐵熨熱,紙往上一放,以紙不能泛黃為準,熨燙后,燒燒,刮刮,吹吹,啥時候能響了,再慢慢磨勻,就可以定音了。整個過程非常費事,“十個里邊也成不了一個”。
正因如此,每個吹管子的人,都把哨片看得極其寶貴。有一次去演出,王國卿坐的是貨車,上車時,衣服被車斗卷住了,里邊裝著哨片,他伸手就去護,手一下子被絞得直流血。
“可以說,樂隊里每個人對超化吹歌都是愛如生命。”目前,這些傳唱超化吹歌的農民,每周會抽時間固定兩次排練。他們對傳承的重視,也讓不少年輕人加入進來。負責吹笙的宋俊忠的三個孫子和一個孫女,都已經練了多年,最小的孫子宋星啟只有1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