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寶相花杯
唐白釉鳳首壺
唐三彩猴鳥紋印花杯
宋黑釉荷口碗
□鄭州大象陶瓷博物館文圖片實物為“唐宋茶具特展”展品
“絲綢之路”是連接東亞、西亞和地中海的一條世界貿易的古道。
在我國古代,廣義上的“絲綢之路”共有三條:最主要的一條是指自西漢張騫始開辟的東起長安,西達大秦(古羅馬帝國),橫貫亞洲的陸上通道。
“海上絲綢之路”的通道有東海和南海兩條起航線。南海起航線東起中國的揚州、泉州、廣州等港口,連接東南亞,經過馬六甲海峽,到達天竺(今印度半島各國),越印度洋、阿拉伯海,最后到達大食(阿拉伯帝國)。東海起航線以山東的登州為起點,跨黃海、抵朝鮮,再東渡日本。
除了這兩條以外,連接東西方的紐帶還有一條鮮為人知的“西南絲綢之路”。這條古道比公元前2世紀張騫通西域開辟的陸上“絲綢之路”及東南的“海上絲綢之路”還要早些,是我國西南地區與西歐、非洲距離最短的陸路交通線。
唐宋時期中外文化交流頻繁,許多波斯人、阿拉伯人甚至非洲人居住或往來于絲綢之路。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暢通,不但使得大量中國器物進入西域波斯一帶,更使得中亞、西亞及地中海沿岸國家的器物大量傳入中國。由于國人的高度民族自信和開闊的文化胸懷,能夠汲取異民族的文化精髓為己所用,因而在唐宋時期出現了大量從造型、圖案、裝飾上帶有明顯異域風貌的陶瓷器具。長期以來,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碗、瓶、高足杯等器形,都因為有了多民族文化的交流與吸收,造型和裝飾變得更加優美。有些典型西域器形和紋飾,如寶相花紋、獸鳥紋等也逐步被吸收。還有一些本應用于金銀器制作的工藝,此時也被大量地模仿應用于陶瓷制作中。
這種多民族文化元素創造性地融合,使得本土陶瓷器在不斷地借鑒和模仿中,逐漸將富于變化的優美形態變成適合中國人審美觀賞的新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