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祖傳泥塑流傳發展至今,已有近200多年的歷史,李良相是該家族泥塑的創始人。李良相本是享譽豫北一帶的民間畫匠(至今還保留著李氏家族第六代傳承人李才三的神像手稿),源于清朝年間應楊溝祖師廟的邀請進入寺廟塑造神像,他經過長期摸索、實踐后又經名師指點,中年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泥塑藝術風格,晚年間曾與子復舜在太行山一帶的寺院里塑過“包骨像”(因種種原因這一技藝沒能在李氏后人手中傳承下來),其子孫李鴻河、李鴻海、李鴻江、李鴻漢系第七代傳人,李氏父子們以泥塑、繪畫為生,以毛驢為交通工具,活躍在懷府各縣和太行山區。
李氏泥塑以黃河膠泥為原料,以刻畫人物表情為主,人物型體高大,形像優美生動,塑工嫻熟,細節講究,但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模具制作逐漸代替了泥塑所承擔的“任務”,而泥塑制作也由于受金錢與利益的影響,藝術質量明顯下降,粗枝濫糙現象嚴重,李氏泥塑的傳承人也面臨著新的生存危機。
2015年,被列為第四批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擴展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