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人稱韓文公,乃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元和十四年(819),唐憲宗遣使者迎佛骨,掀起佞佛狂瀾。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 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的詩句,表達了他忠心進諫、為國為民之情懷。 韓愈毅然上《論佛骨表》,憲宗得表,大為震怒, 遂被貶為潮州刺史。韓愈刺潮雖僅八個月,被貶后,韓愈寫下 深受百姓愛戴,
但是政績可觀,使得潮州山水皆姓韓。 期間,他曾多次蒞臨潮陽,對潮陽發展影響巨大,使潮陽從“南蠻之地”一變成為“海濱鄒魯”, 也有了后來陳堯佐發出“從此方輿載人物,海濱鄒魯是潮陽”之感慨。
一、韓愈與大顛
大顛為唐代潮陽高僧,早年師從西山惠照禪師修行。據《潮州府志》載:“貞元六年,大顛回到潮陽,開辟牛巖,構立精舍,附近蛇虎皆遠去。翌年,又在縣西部塔口山幽嶺下創建禪院,名叫靈山寺。”并在此弘揚佛法,受法弟子千余人,王安石在《送潮州呂使君》詩中也寫到“有若大顛者,高材能動人”。
韓愈刺潮后,聞大顛精通佛學、文學,遂修書邀其至潮州相晤,大顛欣然接受,會韓愈于潮州。雖見解有所不同,但交談甚歡,韓愈認為大顛“頗聰明,講道理”,甚為投機,此后,兩人書來信往,清光緒《潮陽縣志》載有韓愈《與大顛書》三篇,從此兩人結下了莫逆之交,成為儒釋交往史上的佳話。
清乾隆《潮州府志》記載“元和十四年,刺史韓愈貶潮州。遠地無可與語,聞大顛名,召至,留十余日,謂其能外形骸,以理自勝為難得。因與往來,及祭海神,至潮陽,遂造其廬。未幾移袁州,復留衣服為別。”在與大顛結緣后,韓愈多次蒞臨潮陽靈山寺及東巖訪晤大顛,對大顛的學問操行十分敬佩。雖因反佛檄文 而被貶潮州,但是大顛也改變了韓愈對佛教的一些偏見,給韓愈以極大的教益,使其心悅誠服。在韓愈《與孟尚書書》中云:“潮州時,有一老僧號大顛,頗聰明,識道理,遠地無可語者,故自山召至郡,留十數日。實能外形骸,以理自勝,不為事物侵亂。與之語,雖不盡解,要自胸中無滯礙,以為難得,因與往來。”在離潮轉任袁州前,還特地到靈山寺與其告別,并以官服相贈。 此后大顛一直將韓愈的官服帶在身邊,直至圓寂,后人在贈衣處建“留衣亭”紀念。
二、韓愈與潮陽縣治遷移
據明隆慶《潮陽縣志》載:“唐先天元年復置潮陽縣治在臨昆山”。韓愈親臨潮陽后,在縣尉的陪同下視察了臨昆山,但韓愈認為臨昆山一帶交通不便、村落凌亂,距潮州城較遠,不宜作為縣治。接下來,他又接連考察了潮陽其他村落,最后認為東山腳下最大的村落新興鄉(即棉城)是個絕佳位置,這個地方扼東山之要,是為潮陽“龍首”,因此決定將縣治遷往新興鄉。廣東舊志載“潮陽龍首北昂,神山南伏”。潮府舊志也講到新興鄉“左右皆山,前后皆水,形勝視他邑特奇”。清乾隆《潮州府志》稱新興鄉“左窺磊口,險稱大海門庭;右挹臨昆,遠接群峰脈絡。達濠、砂浦艘舶鱗編,蓮澳、雞山兵弁棋布”。明隆慶《潮陽縣志》載:“雄峙雙峰,遠宗百丈邑之祖山來自汀贛。由百丈原龍躍虎跳,直抵臨昆,高山而下,涌出雙峰,迤邐而東至于西山之原十里許,爰立縣治。龍首是康,練江作障,面海背洋,方漢為險”。清嘉慶《潮陽縣志》載:“東山屏衛,西峰翰翼,背洋環江,原月旁做個無土沃”。由此可見將縣治遷至新興鄉乃韓愈之遠見,為潮陽日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但是選定縣治之后,縣衙的選址卻出現了波折,因為韓愈看中新興鄉北面的小平崗作為縣衙選址,此處位置形如臥虎,當地人稱為“虎地”,而此處卻是新興范氏墓地,祖上范昌谷曾為晉代郎官。韓愈為了能順利確定衙址,特地拜會了范氏族長、范昌谷裔孫范思颙。范思颙開始也覺得為難,畢竟此地乃祖上墓地,而且是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也出于對韓愈的敬仰和為潮陽長遠著想,最終同意遷墳獻地,縣令吳文鼎稱贊他“義概可風”。此后一千多年時間里,潮陽的縣治與縣衙地址都沒發生變化,今天潮陽區政府所在地仍是當年韓愈選定的縣衙舊址。
三、韓愈三祭大湖神
清康熙《潮陽縣志》載:“潮之南十余里有海岸峭起,巨石若階級,委蛇而下,傳云龍潭,蓋海神所居。空明之時,或窺其中,隱隱宮闕。”傳說此處有神伏龍,能興云雨,邑人尊稱為大湖神。
潮陽地處南海之濱,臺風、水患等局地性災害較多。韓愈對此早有所聞,在《謝上表》中也提及到“州南近界,漲海漣天”、“州南之地,蠻煙瘴雨”。而韓愈刺潮后,聞大湖神十分威靈,能興云布雨,有求必應,并造福于民,韓愈十分敬佩。據明隆慶《潮陽縣志》載:“元和十四年夏六月,潮州暴雨成災,潮州刺史韓愈親臨大湖祭神至止雨”。刺潮期間,韓愈三祭大湖神,并留下了《祭大湖神文》三篇,文中提到“選牲為酒,以報靈德也”、“刺史不仁,可坐以罪,惟彼無辜,惠以福也”。可見韓愈對于百姓之關愛,同時也想通過祭大湖神的方式來教化告訴人們百姓及皈正自我的行為,力促道德文化的形成,只要有功于民,就會受到大家的愛戴與尊敬。自韓愈以后,歷代潮陽官府也常臨以此祭祀大湖神紀念韓愈功績,后人也在湖邊為韓愈立祠,名曰“韓文公祠”并將祀韓愈與大湖神同享官祭,以表達對韓愈的感恩與驚異明隆慶年間。潮陽知縣黃一寵重建大湖神廟時也復修韓文公祠更名為“湖邊韓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