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馬說》飽含了自己的血淚“刷屏”史
2014/12/3 17:45:39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唐 韓愈《馬說》
韓愈的《馬說》提出了一個關于人才的發現問題,其實也包括成長問題。千里馬不是沒有,而是你有沒有去發現它,有沒有去給它的成長創造條件,而一些千里馬就在你的漠視當中,忍受著惡劣的條件,默默地死去。
韓愈把這個問題寫得很透徹,很形象。在他的筆下,被埋沒的千里馬多么凄慘,吃不飽,力就不足,才華不能夠外顯,甚至連普通馬的待遇都得不到,怎么能夠要求它施展一日千里的本領呢?
事實上,韓愈說的是自己。正因為自己當年吃過苦頭,摔過跟頭,遭過白眼,甚至挨過餓,受過寒冷,于是才能有切膚之痛,才能鞭辟入里地指出人才制度的弊端。《馬說》大致寫于公元795年至780年之間,這幾年中,韓愈的生活是怎樣的呢?我們來看看“韓千里馬”的遭遇。
公元792年,25歲的韓愈在經歷了三次復讀之后,總算中了進士。千里馬總算露了點頭角,然而,還遠沒有到“春風十里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地步,想要得到具體任職,還得經過吏部的考試,一考又是三次,此次落榜。
在此期間,韓愈不是沒有想過辦法,他這匹“千里馬”硬著頭皮,三次去找他眼中的伯樂,也就是當時的宰相,尋求關注。唐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韓愈第一次上門去拜訪宰相,結果被看門的攔住了,于是在正月二十七日投了一封自薦信,沒音信。韓愈著急了,開始頻頻“刷屏”,過了19天,即當年的二月十六日,他又向宰相寫信自薦,希望宰相能像他的父母兄弟一樣憐憫他、提拔他,結果“刷屏”失敗。到三月十六日,韓愈又向宰相上第三封信,希望對方能像周公求賢一樣來發現他,而且提醒對方,你好歹也給個信。結果,還是沒有回音。
韓“千里馬”在宰相的門前扯起嗓子叫了三次,對方都沒聽到,你說韓愈該有多郁悶。人在玩微信時的最大郁悶,就是反復刷屏,還是沒人點贊,有了這個體會,你就可以理解韓老師當時的郁悶了。
這個階段的韓愈正處于“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的人生瓶頸時期,所幸最后還是有董晉這樣的伯樂,發現“韓千里馬”,提拔其進入仕途。
有責任感的人,不只是自己奮斗而已,同時也會將心比心,由己推人,對自身的苦難經歷做一個理論上的概括和總結,為后來與自己有同樣經歷的人開一條路。什么是圣賢?這就是。
韓愈有過被埋沒的痛苦,所以后來樂于做伯樂,去發掘、培植、扶助天下的“千里馬”,例如孟郊、李蟠、皇甫湜、賈島等一大批學子,都受過他的關懷和培養。李賀因為父親的名字與進士科諧音而被阻擋在科舉考試門外,韓愈為這匹“千里馬”寫文章大聲疾呼。只有做過“千里馬”,才知道伯樂的可貴,才能體會千里馬尋求伯樂的艱辛,韓愈就是在這樣的歷程中升華了。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廣州日報(2014-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