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穿行在傳說與現實之間(下)(2)
2013/5/30 10:03:24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小吃之胡辣湯和杠兒油條
胡辣湯是開封人的早點,它的主料是精粉、熟羊肉、粉條和面筋,賣相看上去就好象一般常見的酸辣湯,似乎只是顏色比較重而已,其實,它的配料可真不少,有八角、胡椒、花椒、茴香、砂仁、肉蔻、桂皮、涼漿、味精、精鹽、木耳、面芡、香油,河南菜講究食物的原味,想加醋的食客是要自己跟老板“申請”的。
開封的油條和他處不同,不是兩根擰在一起,而是直直的一條。炸油條需要兩個人:一個師傅手捏兩根兒短短的鋼筷子,就那么靈巧的一挑一抻一扯,就把一塊面坯拉直放在平底的油鍋里了,另一個師傅手里拿著兩個長筷子,負責翻動逐漸膨脹的油條,把炸好的油條用小竹盤端到食客面前。
說起胡辣湯,原是始于明朝嘉靖年間。據說是嚴嵩為了討嘉靖皇帝歡心,把一付燒湯而飲的助壽延年的秘方獻給嘉靖。該湯美味無窮,嘉靖用后大喜,命名為“御湯”。明朝亡后,御廚趙紀攜帶此方逃至河南西華縣逍遙鎮,將此方傳到了該地。該地人因此湯辣味俱全,遂改名為“胡辣湯”。
品品胡辣湯,嘗嘗杠子油條,這小小的一份早點就好似憨厚樸實的開封人——看上去不起眼,可外表土土的胡辣湯里藏著豐富的內涵;金黃的油條直直地挺在小竹盤上,寧愿斷裂,絕不扭曲。
四、人文開封
公元前八世紀,鄭國國君鄭莊公修筑啟封城,取“啟拓封疆”之意。西漢景帝元年,為避漢景帝劉啟之諱,改啟封為開封。這座古城到今天已經有兩千七百多年的歷史了,她最輝煌的時候要數北宋,那是開封的鼎盛時期,人口上百萬,富麗甲天下,成為全國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交通的中心,也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
開封毗鄰黃河。這條偉大的河流,孕育了古城光輝燦爛的文化,也給開封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千百年來,黃河如滾滾巨龍,在開封周邊縱橫肆虐,數十次決口使古城兩次遭滅頂之災。直到如今,黃河河底仍然高出城市地面十米余,形成了開封種種獨特的人間奇觀。
開封氣候溫和,河湖縱橫;名勝古跡星羅棋布,“汴京八景“久負盛名。千余年來,開封人浸染在中原文化之中,端的是民風古樸,任俠好義,英雄豪杰光耀史冊,奇聞軼事膾炙人口。
聲震天中的鼓樓 名聞四海的夜市
如今,逛夜市、品小吃、體味古都民俗風情,已成為游開封的一大樂事。
開封的夜市源遠流長,早在北宋時期,汴梁城的城里城外,為了適應商業的需要,產生了許多商品交易的集中點,稱為瓦子或瓦市。在瓦子里,人們既可以進行商品的交易,也有許多用欄桿圍起來的民間藝術演出的場地,叫“勾欄”,最大的蓮花棚、牡丹棚、象棚,能容納數千觀眾。百姓們在這里交易百貨、欣賞歌舞,通宵達旦之時,自然得滿足飲食需要,夜市也就應運而生了。
今日的開封,每當夜幕降臨,遍布大街小巷的夜市便開始緊張的忙碌。那盞盞燈光,此起彼伏的叫賣聲,熙來攘往的人流,看上去分外熱鬧。誰也數不清開封究竟多少夜市,小的夜市一二十家攤位,大的夜市近百家攤位,各種各樣的小吃、百貨、還有開封城無日無之的書攤,形成開封獨特的夜市文化。
開封最為繁盛的夜市,當推鼓樓廣場。位于市中心的鼓樓夜市規模最大,它以廣場為中心,延及周圍4條街。這里風味小吃的品種最多,深受中外賓客的喜愛。每當華燈初上,這里便是燈火通明,推車設攤的小販坐賈在固定的攤位上,穿著整潔的工作服,各自在燈下忙碌張羅。閑逛的人們熙來攘往,叫賣的聲音此起彼伏。使人目不暇接。開封有名的花生糕酥松香甜;冰糖熟梨熱甜軟爛;黃燜魚味美可口;在這都能找到賣處。其他還有五香咸兔肉、五香油茶、羊肉水餃、大肉餛飩、烤羊肉串,燒餅油條、燒雞、桶子雞、炒涼粉、茶雞蛋、醬牛肉、板羊肉、小籠包子等。除開封傳統風味小吃外,還有全國各地的名吃特產。開封的炒涼粉和杏仁茶還曾遠涉重洋,赴新加坡表演。
鼓樓廣場位于市中心交通要道,南面是物質文明最發達的馬道街,北面是精神文明最發達的書店街。廣場原有鐘鼓樓,系明代建筑。據說,當年鐘鼓樓建成以后,無數文人墨客在此吟詩作畫。后來康熙年間重修鼓樓,河南巡撫大宴賓客,想求得一方巨匾為古城增色,但是,眾多題詞都嫌聲勢不足,倒是鼓樓的老司鼓一語驚人:“聲震天中”。老人解釋說:華夏九州豫居中,豫州諸府汴居中,汴京城鼓樓為腹心,恰是天下之中。一槌擊鼓,聲震天中!眾人拍案叫絕。
然后巡撫又發現一個難題,這四字氣勢磅礴,可是所有書法家都無法寫出足以匹配鼓樓的雄偉字體。老司鼓的兒子小掃街主動請纓,大家都懷疑他怎么能寫出大字,卻見他不慌不忙地拎出自己每天用的掃帚,飽沾墨汁,左揮右舞,剎時間四個大字一蹴而就。原來他每天白天看著人們即興揮毫,自己也在暗自揣摩,清晨打掃鼓樓前,總要拎桶清水用掃帚練習。故事傳開,開封城又多了一個早晨起來,用掃帚沾水在路上練字習俗。
雖然歷遭兵焚水患,鼓樓早已不存在,但是,當人們坐在這天下正中的廣場,以大宋皇都的夜景下酒,品嘗天下的美食佳肴,酒至半酣,擊節稱贊,即使是只喊一個“好”字,想來也必是聲震天中了。
大宋遺風與清明上河圖
說起汴梁文化,就不能不提這幅圖。這是張擇端于北宋末年所繪的一幅享譽中外的藝術杰作。《清明上河圖》的版本很多,現在確認的真品,其畫面長528.7厘米,寬24.8厘米。繪制人物684個,牲畜96頭(匹),房屋122座,樹木174株,船舶25艘,車15輛,轎8頂。據考證,這幅畫以汴河為中心,從東京外城東南方的農田園林作為起點,向西沿河而上,經虹橋一直到內城的保康門才結束。該圖以浩繁的場面,細致入微的人物、場景,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北宋京都開封的社會風貌,風俗民情及汴河沿岸的繁華景象。
現在,已經有人專門根據《清明上河圖》的內容來研究北宋的人文風俗,或許不久的將來,學術界就又會多了“清學”這一門新流派了。
清明上河圖中所描繪的宋朝風情,如今已經被聰明的開封人按照張澤端的名畫《清明上河圖》為藍本,在開封城的西北隅,建造了清明上河園這一座集中再現原圖風物景觀的大型
宋代民俗風情游樂園。
去稱一稱大宋公平秤吧,秤直鉤彎知輕識重,去推一推水車旁的石頭磨盤吧,磨大眼小粗進細出。回首園門外,旗幌高掛,而園門內,張擇端正手托畫卷。抬眼望去,但見汴河蜿蜒,樓宇鱗次,城外有小橋流水,有楊柳拂面;城內看樓臺煙雨,看繁華冷艷,坐一坐酒樓、茶肆,看一看年畫、官瓷,走一走錢莊、當鋪,聽一聽算命、盤鼓,京都風情,大宋傳說,武有楊家將,文有包青天……步入清園,好似夢回千年:或劃小船,或乘牛車,繞石徑,過虹橋,穿行于街市間,登臨于樓閣上。聽曲藝,看皮影,觀斗雞,賞汴繡,不經意中讓你夢回宋朝,依稀跨越歷史的長河。
書法文化與翰園碑林
相傳開封城東北約二十里,在劉莊村村頭的大土冢,就是倉頡的墓地,附近還有座高大的臺基便是當年倉頡的造字臺。自從倉頡造字以來,中原便開始了書法的歷史。
開封為華夏腹地,書法藝術有著豐厚的歷史沃土。從漢代的蔡邕,三國時的阮籍、阮咸,到北朝書圣鄭道昭,都在我國書法史上享有盛譽。北宋時期,由于帝王的喜好和褒揚,書法藝術更是被推向峰巔,官府專門設立書法機構,在北宋書法史上占有顯赫地位的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四大家都在開封活動過,至今流韻猶存。繁塔內保存著趙安仁的寫經碑刻,古吹臺和龍亭留有康有為的題詞,開封博物館中藏有一百多塊價值極高的碑刻和墓志。
開封人繼承了歷史書法傳統,并將其發揚光大。家長們從孩子小的時候就開始培養他們臨帖練字,學校里開設了書法教學課程,講授書法知識,走在開封的大街小巷上,不時可以看到老先生帶著小孩子用麻刷沾粘土糊涂來練習書法。春秋二季,交通要道的兩側隨處可見書寫的“旭日東升”、“紫氣東來”或者“龍騰虎躍”。特別是在河南大學市場南側,有一條著名的書法街,一千多米的路段兩側,書法作品星羅棋布,既有斗方大字,也有巴掌大的小楷。字體上大多是仿歐楷體,結構嚴謹,端莊明麗,間或也有龍飛鳳舞的行書、草書。每天清晨,練字的人伴著黎明的曙光,聚精會神地書寫自己心中的希望。
開封人愛書法,愛到癡迷的地步。在龍亭湖西畔,有一個全長4公里,存有3800塊碑刻的碑林,這就是我國最大的民辦碑林——中國翰園碑林。在這里,從甲骨文到小篆,從魏碑到狂草,歷代書法名家虬勁的書法和行文優美的篇章,都被鐫刻在了石碑上,反映出中國文字發展史和書法發展史。可是,也許有人不相信,這樣浩大的工程竟然是一位年過古稀的老人,帶領全家義務為國家修建的。都說開封人實在,認準的事什么都擋不住,別的證據咱不好說,碑林里那上千塊碑刻也不會說,而辦成這天大的好事的李公濤老人更是沒什么豪言壯語,看來,也只有讓后世評說了。
浮云游子意
白云千載,崔灝詠嘆黃鶴樓,曾令詩仙扼腕拜服;張載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道出了讀書人的大志鴻圖;國際天文聯合會以開封一名普通工人張大慶的名字命名了“池谷—張”彗星;改革開放以后赴日的中國人二十多萬,從留學生成長為博士生導師的學者,沈潔教授為第一人;牛得草扮的《七品芝麻官》一句“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道盡百姓心語;秦朔執筆《南風窗》,被譽為“時代良知,觀念先鋒”;于安瀾先生的書法、語言學、美術史論在業界大名鼎鼎;李公濤致力于祖國的書法,創辦“翰園碑林”人稱“當代愚公”;鄭曉瑛指揮北京女子愛樂樂團,雅樂傳意境;武和平智破918特大文物盜竊案,降魔顯神通;劉曉光棋秤鏖戰,橫行天下稱九段,肖紅設計中華世紀鐘,世紀壇前有回聲……
開封素以文風傳世,數千年的熏染,數千年的積淀,開封城的兒女無論到了哪里,都能做出一番功業,而無論取得什么樣的聲名,開封的兒女們,永遠難忘的還是思鄉情。
汴梁菊文化
養心者寄情于琴棋書畫,言志者詠唱梅蘭竹菊。菊花是我國傳統名花,并與梅、蘭、竹一起被稱為“四君子”,它那千姿百態的花朵,姹紫嫣紅的色彩,清麗高雅的幽香,尤其是菊花傲霜怒放,不畏寒風欺凌的氣節,備受世人贊賞。
菊花是開封市的市花。開封又名菊城,每年十月,大型的菊展都會成為古城一年一度的盛事。
開封的菊會有其深遠的歷史淵源。開封人養菊花歷史悠久,遠在唐代就初具規模。劉禹錫曾描述開封菊花“家家菊盡黃,梁園獨如霜”,到了北宋,東京汴梁的菊花更是遐邇聞名。每逢重陽佳節,不僅民間有花市、有賽菊,連宮廷內也要養菊、插菊枝、掛菊燈、飲菊酒。清代乾隆皇帝南巡,也曾來到開封禹王臺賞菊,還留下了“楓葉梧青落,霜花菊白堆”的詩句,并被刻在禹王臺的“乾隆御碑”上。數百年如一日,開封人對菊花的喜愛,從來沒有減弱過一絲一毫。正是由于開封人對菊花由來已久的推崇和贊賞,1983年,開封開始舉辦菊花花會,到現在已經20屆了。
菊展期間,數百萬盆菊花迎風怒放,充滿了開封古城的處處名勝、條條街巷。觀花知人,這么多美麗的菊花擺在街頭,自然需要有人管理,有人澆水。每天清晨,臨街的住戶在晨練之余,主動為菊花澆水,灑出滿街清新;學校的孩子們也不甘落后,每天分組為菊花沖去淡淡微塵;花盆被風吹倒,馬上會有人伸手把花扶起,擺正……每一個人都會主動去呵護路邊的菊花。
曾經有人說過,衡量一個民族的文明程度,可以看一看他們是否能與自然界的生命相處和諧,開封人愛菊,愛心所至,草木自然動情。愛菊者眾,賞菊遂成為風尚,賞析者既蔚然成風,養菊技藝也因之發展。以前只開出5朵金花的多頭菊,現在已經由5頭發展成16頭,而當初顏色單一的大立菊也由1000余朵發展到了現在的4000余朵,盆景菊、壁掛菊、塔菊等造型藝菊的培育更是令人嘆為觀止。“本以高情難入世,何曾著意為清芳”,菊花本來是清高和孤傲的,“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可熱愛菊花的開封人,生生以自己的熱情,讓這原本冷峻的菊花也開出了融融的暖意。
“誰將汴梁美景謳,菊花曼妙一城秋。可知卉木癡情物,與君同銷萬古愁。”伴著貫穿古城的浩蕩水系,乘著古意猶存的畫肪游船,聽著夾岸的歡聲笑語,賞著滿城綻放的菊花,真可謂是“船在水中走,人在畫里游”。
朋友,如果你能夠有機會到開封走一走,拜托你,千萬不要走馬觀花,不要試圖“一日看盡章臺柳”,你一定要在開封多停一兩天,來感受開封的風土人文,來領略開封的文化底蘊,來欣賞這萬花薈萃的菊花世界,來體會這民風淳樸的君子之鄉。你會驚喜地發現,這座曾經苦難重重的七朝古都,在開封人的辛勤建設下,現在早已是碧水蕩漾的旅游勝地,早已是風景如畫的北方園林。
開封,物華天寶的中原古都,風光旖旎的現代名城。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議政網 2010-12-28 作者:李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