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女媧時期,有一個“夔龍”氏族存在,被封為“鬼侯”,建都(邑)于“豐沮玉門”。因“豐沮”與“封鉅”(巨)同音通用,所以,豐沮玉門也稱“封鉅玉門”,或“豐山”、“封山”。由于夔龍氏是“鬼侯”,所以豐(封)山又稱為“鬼山”。
據(jù)西漢禮學(xué)家戴德等人《禮記·明堂位》記載:“昔殷紂亂天下,脯鬼侯以饗諸侯。”是說荒淫殘暴的商紂王將鬼侯做成了肉干,供諸侯享用。又據(jù)西漢劉向《戰(zhàn)國策·趙策三》記載:“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紂之三公也。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於紂。以為惡,醢鬼侯。”說是鬼侯有個女兒去侍奉商紂王,不知怎么惹怒了商紂王,商紂王將鬼侯處以醢刑。醢刑,就是將人殺了以后剁成肉醬。可見,“鬼侯”應(yīng)為商代對夔龍氏后裔的稱呼。
夔龍氏是魁隗氏炎帝和神農(nóng)氏炎帝的后裔。他死后,居住于開封大梁的黃帝將豐沮玉門封給了自己的“師”封鉅。據(jù)漢代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又據(jù)唐代初期《軒轅黃帝傳》記載:“帝娶西陵氏于大梁,曰嫘祖,為元妃,生二子。”其中“軒轅之丘”就是《穆天子傳》中記載的“黃帝之室”,在開封老城北部的軒轅樓村一帶;“大梁”在開封,為戰(zhàn)國時期魏國國都;“西陵”在開封杞縣和睢縣交界處的西陵寺鎮(zhèn)。西陵的歷史很久遠,是后漢高祖劉知遠陵墓的說法并不可靠,因為劉知遠的睿陵在禹州萇莊鄉(xiāng)柏村西。這說明黃帝居住的“軒轅之丘”在開封一帶,位置在西周末期鄭國東遷初建國都開封“留”地的西北部,也與嫘祖的爺爺、炎帝神農(nóng)氏政權(quán)的第八任帝姜榆罔出生在開封“承(陳)留”一帶的歷史相吻合。所以,黃帝“軒轅之丘”在開封大梁的記載不是空穴來風(fēng),而“軒轅之丘”在別處說法確實應(yīng)該認真探討。
據(jù)南朝宋何承天《姓苑》記載:“炎帝裔孫名姜鉅,曾為黃帝之師”。漢末學(xué)者應(yīng)劭《集解應(yīng)劭》也記載:“封鉅,黃帝師。”“封鉅”是以黃帝胙土為姓的。就是說,他當時被黃帝封在了封鉅之地,所以名子也叫“封鉅”,其后代以祖名封鉅為氏,后來又分別以“封”和“鉅”為姓。再后來鉅氏去“钅”旁,簡劃為“巨”,稱為“巨”氏。所以“鉅”、“巨”相通。據(jù)戰(zhàn)國時期趙國史書《世本》記載:“封氏,炎帝之后,封鉅為帝師,胙土名氏。”黃帝“胙土為姓”之地在古胙國。胙國是西周始封之君周公旦兒子的封國,即今河南延津胙城,距離開封約50公里。隋唐時期在今河南延津東北設(shè)置胙城縣,屬渭州。
夔龍氏還是鼓樂的發(fā)明者,其鼓如雷,所以夔龍氏還有“雷神”之譽。黃帝元妃嫘祖之父名“雷”,他輔佐黃帝剿除蚩尤立下大功,被封于方山,其族稱“方雷氏”,為古諸侯國之一,“方雷”為雷姓的得姓始祖。據(jù)先秦古籍《山海經(jīng)·大荒東經(jīng)》記載:流波山“其上有獸,其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fēng)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因此,后來“夔鼓”被作為戰(zhàn)鼓的美稱。由于封鉅的先人善于用水獸“夔”龍皮制作夔鼓,所以起名“夔龍氏”。看來,“方雷氏”和“夔龍氏”、“封鉅氏”應(yīng)為同族,甚至是封鉅一人多名。
“夔鼓”,又稱“德鼓”,古人進行道德政教、風(fēng)化教育時也使用。夔,也被認為是犀牛。在古代傳統(tǒng)文化中,犀牛是吉祥動物,角可測毒,皮可避水,具有瑞神避禍,鎮(zhèn)魔壓邪之作用,是人們祈求平安賜福的最佳擺件。開封一帶是“夔龍”、“犀牛”、“夔鼓”、“盤鼓(古)”文化的繁衍之地,所以明代開封人鑄有“鎮(zhèn)河鐵犀”用以威震黃河,意在祈禱黃河安瀾;現(xiàn)代開封人以“盤鼓”為打擊樂器,驅(qū)邪揚威,聲震華夏。
“豐沮”,也被認為是造字始祖?zhèn)}頡的副手“沮誦”。上古時期,黃帝有史官名沮誦,其后有了“沮”姓。沮誦,為沮姓得姓始祖。據(jù)西晉書法理論家衛(wèi)恒《四體書勢》記載:“昔在黃帝,創(chuàng)制造物。有沮誦、倉頡者,始作書契以代結(jié)繩,蓋睹鳥跡以興思也。因而遂滋,則謂之字,有六義焉。”其中“沮誦、倉頡”二人不僅同鄉(xiāng)同族,也同為中國象形字的始祖。“倉頡”曾于黃帝軒轅氏政權(quán)建立之前在開封夷門稱帝,帝都在開封東北5公里處的劉莊倉頡墓東南一帶。倉頡帝后來歸順了居住于開封北部“黃帝之室”軒轅樓的黃帝政權(quán),兩地相距不足5公里。倉頡也被黃帝稱作“師”,并在開封夷門為后人留下了中華最早的象形文字《倉頡書》。
封鉅氏族中因有人最早馴化了野豬為家畜,所以其中的部落以豬為圖騰。據(jù)漢代學(xué)者揚雄《方言》記載:“豬……關(guān)東西謂之豕,南楚謂之豨。”因而世皆稱其氏族為“封豕”,或“封豨”。古人認為,封鉅在天是“奎星”。所以,漢代司馬遷《史記 天宮》記載:“奎曰:封豕”。因其狀如大豕,因而諸侯又呼其為“大封”,其封國也稱“大封國”。封鉅在黃帝時期接掌樂正官一職,主管桑林之祭。
封鉅氏最早馴化了犬類,也最早種植瓠瓜,諸侯稱其為“犬封”、“瓠地”。據(jù)先秦古籍《山海經(jīng) 海內(nèi)北經(jīng)》記載:“犬封國曰犬戎國,狀如犬”;又因“瓠”為“瓜”類,為“犬封”氏最早人工種植,故也稱“犬封”氏為“瓠”,或“葫”。因古代“瓠”與“葫”、“胡”、“狐”字同音通用,所以,歷史上也有記載說黃帝曾封“胡”為丞相。有虞氏舜帝和妃子女英之子為商均,到了商代末期,他的后裔虞閼父投附了西周,擔(dān)任陶正一職,謚號“胡公”。據(jù)西漢禮學(xué)家戴德《禮記·樂記》記載:周“武王克殷及商,未及下車…..封帝舜之后于陳”。“陳”,是“胡公”虞閼父的封地。“胡公”也是“犬封”氏、“有虞氏”的后裔。他繼承了舜帝家族在開封陳留制作陶甄的傳統(tǒng),技藝極為精湛,博得了周武王的歡心,將長女太姬嫁給他兒子媯滿,并把他封到開封陳留,建立陳國,后遷往河南淮陽。“陳”與“田”二字在古代互通,因為“田”本義就是“方形土塊,上面栽種的五谷像軍人那樣排列整齊”,而“陳留”之“留”也由漢字“卯、田”組成,兩者古代當指一地,田姓、陳姓古代也為同族一姓。據(jù)清代陳廷煒《姓氏考略》記載:胡公滿第十代孫“陳公子完奔齊,以陳氏為田氏,田陳相近,故可互稱”。又據(jù)唐代宰相張九齡《姓源韻譜》記載:“留姓,出自周封內(nèi)大夫食采王畿之留,以邑為氏。春秋鄭國邑,后有人為姓。”其中“留”為周代的開封陳留,是西周末期鄭國東遷后的初都所在地,鄭都遷往滎陽市豫龍鎮(zhèn)的京城后,“留”地成為“鄭邑”。陳國“胡公”的祖地在舜帝“陶甄河濱”的陳留,即開封。
關(guān)于胡姓,中國文物學(xué)會會館專業(yè)委員會會長湯錦程先生撰稿《話說封姓》一文中說:“古史有‘黃帝命封胡為丞’”。因“胡”與“狐”二字古時同音通用,所以“封胡”,也是指“封狐”,狐氏在黃帝朝中任丞相,貴為輔臣,其實就是指“封鉅”、或稱“方雷”。“豐沮”、“沮誦”、“犬封”、“犬戎”、“封豕”、“大封”、“封胡”、“風(fēng)后”、“風(fēng)伯”、“防風(fēng)氏”、 “封狐”氏、“九黎氏”、“九尾狐”氏、“有虞氏”、“長狄(翟)”氏、“陳胡”氏等等,都是指“夔龍氏”、“封鉅”氏,或他們的后裔。
可見,舜帝時期治水的大禹,其愛妃、“九尾狐”氏族姑娘女(秀)嬌也是“封鉅氏”,即“封狐”的后裔。據(jù)東漢歷學(xué)家趙曄《吳越春秋》記載:“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時之暮,失其度制,乃辭云:‘吾娶也,必有應(yīng)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禹因娶涂山,謂之女嬌。”在封鉅氏的祖地開封陳留“空桑”舉行的桑社活動期間,女(秀)嬌與大禹相識,后來生下了夏啟。據(jù)戰(zhàn)國時期楚國屈原《天問》記載:“焉得彼涂山女,而通之于臺桑。”其中“涂山”,即“兔臺”,也稱“土柏崗”,在開封與陳留之間;“臺桑”應(yīng)為開封陳留“空桑”的桑社,是說大禹和女嬌在桑社野合。又據(jù)西漢淮南王劉安《淮南子》記載:“禹治洪水,通軒轅山,化為熊。”其中“洪水”即指“鴻水”,也稱“汳(汴)水”;“軒轅山”,即指“軒轅丘”,也稱“黃帝之室”,在開封老城和汴(汳)水之北。“軒轅山”之南的“汳水”流向大禹治水的必經(jīng)之地“涂山”(即土柏崗),再流向陳留的“空桑”。“涂山”下的“洪水”堰塞,水位就會上升,上游的“洪水”就會導(dǎo)致“軒轅山”的道路不通。這就是《穆天子傳》中周穆王由開封北部的“黃帝之室”,南到開封大梁門里大爪兒隅山“夏啟之居”的地理環(huán)境,也是我們認為夏禹王都陽城在開封逢澤北部(水北為陽),“軒轅山(丘)”南部(山南為陽)禹王臺的部分原因。
“封”與“逢”音相同,地相近。封人的始祖為封鉅,是炎帝“戲器”的兒子。戲器有三子,為祝融、封鉅、逢伯陵。“逢”姓屬稀姓,人們往往把“逢伯陵”的“逢”和“蓬”視為相通。所以,開封的逢澤古代也稱為“蓬”澤。其實,逢、蓬這兩個字還有一個共同的讀音“逄”(pang),逢氏與逄氏、蓬氏的先祖是一個來源。據(jù)南宋學(xué)者羅泌《路史·后紀四》記載:“炎帝器,器生拒及伯陵、祝庸(融)。”還記載:“逢伯陵,姜姓。炎帝后裔,太姜所出,始封于逢澤,后改封于齊。”據(jù)最早的國別史《國語·周語》記載:“大姜之盔,伯陵之后,逢公之所憑神。”“逢公”為西周時期大臣,是夏代逢蒙的后裔。南宋學(xué)者羅泌在《路史 國名記甲》中則讀作“逢(龐)”,列于姜姓之后,“逢,伯爵,伯陵之國,黃帝所封。夏有逢蒙(一作扮,又作龐),《穆天子傳》逢公其后也。地今開封逢池,一曰逢澤。”可見,“逢澤”在開封禹王臺南部一帶,也稱蓬澤、逢忌澤、服澤、逄澤等等。西周文王的爺爺為周太王,名亶父(dǎn fǔ),又稱古公亶父,是西伯君主,周朝的先祖。他的妃子名稱“太(大)姜”,為開封伯陵之國(逢國)的逢伯隴之后。說明開封一帶的逢氏與姬周互通婚姻,一直保持到周成王、周康王和周穆王時期連續(xù)不斷,關(guān)系密切。據(jù)戰(zhàn)國時期出土的《穆天子傳》記載,西周穆王出巡中原時期,曾在開封一帶打擊過東夷人,拜訪過昆侖丘的西王母,并祭祀了開封北部軒轅樓的“黃帝之室”和西門里大爪兒隅山的“夏啟之居”。這里是炎帝姜氏和西周姜氏的發(fā)源地,也是黃帝、顓頊、帝嚳、堯帝、舜帝、夏王禹、夏王啟的帝王都所在地。
從黃帝時期開始,封鉅氏,即封人就以農(nóng)耕為主,封人創(chuàng)造了許多先進的農(nóng)墾耕作方法。同時,封人在生活中最早掌握了野馬、野牛、野羊、野犬(狼)、野豬、野雞等動物圈養(yǎng)和馴化的方法,為后人走向農(nóng)業(yè)文明創(chuàng)造了條件,至今封丘北部、杞縣圉鎮(zhèn)等地還有上古時期圈養(yǎng)馴化動物的“桐牢”、“圉”等地名存在。封鉅氏在軒轅氏政權(quán)時期協(xié)助黃帝主理朝政,對當時的社會發(fā)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后世把封鉅氏認作“炎帝之子”,“黃帝之師”,世世代代被封在開封和封丘之間看護帝王的原(或稱爰、轅)圃畿(或稱姬、稷、祭)地,故被后世稱為“封人”。
據(jù)最早的國別史《國語·卷五·魯語下》記載:吳國的使者問孔子:“‘敢問誰守為神?’仲尼曰:‘山川之靈,足以紀綱天下者,其守為神;社稷之守者,為公侯。皆屬于王者。’客曰:‘防風(fēng)何守也?’仲尼曰:“汪芒氏之君也,守封、隅之山者也,為漆姓。在虞、夏、商為汪芒氏,于周為長狄,今為大人。”其中“紀綱天下者”的“神”,就是曾經(jīng)在開封、封丘之間建立“中央之國”的黃帝、舜帝、禹王、啟王等“王者”;“社稷之守者”,是指各個時期居守在“中央之國”的諸侯國,即封人;“汪芒氏”,是指夏、商時期“封鉅氏”、“風(fēng)后”氏、“防風(fēng)氏”的后裔;“封、隅之山”,“封”為封丘西南的“封父”之丘,“隅”為開封西門里大爪兒隅山。“封、隅”兩山之間,便是“昆侖丘(黑池)”、“黃帝之室”(軒轅樓),即“中央之國”的帝王之都。這里是上古時期江(即鴻水、鴻溝、汴水)水、河水、南濟水、若(浚水、繁水)水曾經(jīng)流經(jīng)的地方,也是大禹治水的地方,更是黃帝和嫘祖兩個兒子的出生地。據(jù)漢代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嫘祖“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日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日昌意,降居若水”;“長狄”,是指春秋時期封丘西南七里的“長翟”,也稱“長丘”;“大人”,是指春秋時期身材高大(長)的封人,“大人”背挎弓箭就是“夷”人。
自黃帝時期夔龍氏、封鉅氏執(zhí)掌樂正以后,一直傳到堯、舜時期。舜的高祖夔龍氏因反對堯逼迫帝鷙退位,遭到奪取了十日族帝位堯的惱怒,便派攝政羿對夔龍氏進行射殺,夔龍氏不得不向四處遷徙,失去了樂正之職。到了第六任帝堯時期,為得到夔龍氏,即封鉅氏的支持,只好把樂正的職位還封給了夔龍氏,即封鉅氏的封人,夔龍氏當了樂正以后,主管桑林祭祀,諸侯稱其為“后夔”。舜也被堯帝招為女婿,主持攝政,后來繼承了堯帝帝位。可是,帝堯的兒子丹朱等九兄弟不服,也被帝舜驅(qū)逐到了邊遠之地。舜帝推薦大禹為攝政,“后夔”當時是八伯之一,又稱“封伯”,他的封土在封丘西南一帶。夏王啟時期,封“后夔”,即“封伯”的兒子“伯封”建立封父侯國。封鉅的后裔定居在封父國,并以地名作為人名,封父國歷經(jīng)了夏、商兩個朝代。由于當時朝政的更迭,封氏從商朝以后,開始由盛轉(zhuǎn)衰。到了西周時期,封父國被周武王所滅,大部分封人東遷到了魯國曲阜一帶。
自黃帝、顓頊帝、堯帝、舜帝、夏王禹、夏王啟時期開始,直到了商、周時期,由于氏族矛盾、政權(quán)爭奪、自然災(zāi)害等原因,導(dǎo)致不同時期的封人后裔一代代不斷地向四方遷徙。“封人”是文字始祖的后裔,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傳承和深厚的文化知識,積累了很多對“中央之國”畿地、帝王陵墓、四方疆界等方面的管理經(jīng)驗,是周朝及其諸侯國在文書、占卜、記典等方面不可或缺的專業(yè)化氏族。因此,到了周公旦時期,為緩和氏族之間的矛盾,利用他們在文化、管理方面專業(yè)特長,周朝開始啟用歸順自己的封人,有的被安置在諸侯國為下層官吏。據(jù)西周公旦《周禮·地官·封人》記載:“封人掌詔王之社壝,為畿封而樹之。”因此,便出現(xiàn)了后來的鄭封人、祭封人、蔡封人等等。這些不同時期遷徙到外地的封人,其祖地均在封鉅氏、封父氏居住的“封、隅之山”一帶,也就是“昆侖丘”、“黃帝之室”、舜都“九層臺”、“夏啟之居”的“中央之國”帝王都一帶。封人向四方遷徙過程中,將“中央之國”的歷史文化,包括地名、氏族名、動物名、侯國名稱、生活習(xí)俗等傳播到了四面八方。所以,他們大多認為“中央之國”(簡稱“中國”,或稱“中原”)是自己的先祖之地,即“祖國”。
自西周中后期,遷徙到山東一帶的封人成為了東夷人的一部分,并有了很大發(fā)展,開始向自己的先祖之地回遷,被西周王朝認為是進犯中原,威脅成周洛陽。因此,自周穆王時期開始多次進行了東征,逼迫封人再次四處遷徙,東為“東夷”人,南為“南蠻”人,西為“西戎(犬戎)”人,北為“北狄(翟)”人。這些封人向四處遷徙之后,有的建立了自己的國家,或城邑,有的則融合到了當?shù)氐闹T侯國之中,成了當?shù)氐?ldquo;狄”人、“翟”人、“中山”人、“陽翟”人,或“大封”人、“儀封”人。其實,這些地名均出自封鉅氏、封父氏及其后裔的居住地。如:河南禹州的“陽翟”,是春秋中期的公元前636年,即周襄王十六年,封丘長狄一帶的翟人(也稱狄人)游居到禹州時,將“櫟”地改稱“陽翟”。又如:河北中部太行山東麓的“中山”國,也是翟人再次被驅(qū)逐中原后,于春秋中期約公元前544——前533年,即周景王初年,才建立起“鮮虞”,即“中山”國的。此類情況還應(yīng)該包括臺灣東北部的琉球國(“中山國”),日本本島的“沃燋”,朝鮮的“大封國”,河南西平“儀封 ”等在內(nèi),只不過遷徙的時間早晚、路徑不同而已。
到了春秋末期,孔子來到開封儀邑訪古,一位有文化、有見識的“儀封人”請見了他,鼓勵他以“木鐸”的精神弘揚道德文化,使孔子受益匪淺。開封儀邑,戰(zhàn)國時期也稱“大梁”、或“梁”。唐代詩人羅隱在《寄鄭補闕》的詩中也提到這段歷史,說“夫子門前數(shù)仞墻,每經(jīng)過處憶游梁。”其中“夫子”即孔子;“梁”即戰(zhàn)國時期魏國國都大梁;“數(shù)仞宮墻”,是指孔子弟子子貢將孔子的道德學(xué)問比喻為“數(shù)仞宮墻”。唐代詩人羅隱認為,要獲得華夏道德文化的真諦,必須經(jīng)過孔子“游梁”時那樣的艱難探索。古代開封一帶所埋藏的深奧人文歷史由此可見一斑。
綜合上述情況可知,“封人”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早的氏族之一。開封儀邑的“封人”,是世代守護“中央之國”(簡稱“中國”)帝王神社畿地的忠孝子孫,也是中華文字、中華文化、中華文明的最早創(chuàng)造者和傳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