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開封 >> 走進開封 >> 印象開封 >> 瀏覽開封

開封“邴”地的歷史淵源及名稱變遷

2013/10/16 17:12:12 點擊數: 【字體:

開封“邴”地的歷史淵源及名稱變遷

 邴(啟封)遺址圖片

    關于對“啟封”名稱含義提出異議的問題,因篇幅所限,本人在《重新認識開封“啟拓封疆”含義》一文中,有些情況沒有展開說透,可能會引起讀者一些誤會。因此,有必要加以澄清。

    一、開封朱仙鎮古城一帶的歷史淵源

    開封朱仙鎮古城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陶唐氏堯帝時期。據有關資料記載,堯帝的帝都在河南原陽東南14公里處,即漢代陽武一帶,距離開封約20余公里。堯帝生有十子,“朱”為嫡長子,出生時全身紅彤彤的,因此取名“朱”。朱自幼聰明,智商極高,極受堯帝的寵愛。但其個性剛烈,做事堅決而有主見,處事欠缺和順與靈活性,又被堯帝視為不肖之子。堯帝讓代自己執政的舜把朱封在了帝都附近的丹水。據漢代重編的《尚書·逸篇》記載:“堯子不肖,舜使居丹淵為諸侯,故號曰丹朱”。“丹水”就是汳(汴)水。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記載:“汴河古亦稱丹水,汴水的前身是丹水。”丹水流經開封后分為兩路:一路走開封北、杜良小黃鋪一帶,向陳留、杞縣流去;一路走開封西南沙水,經仙人莊、朱仙鎮入蔡水。由于“朱”被封在丹水一帶,所以也稱“丹朱”,其封地和后人大致分布在仙人莊、朱仙鎮、大李莊一帶。由于歷史的變遷和黃河的淤灌,丹朱封地的遺跡早已蕩然無存。

    堯帝知其子丹朱不肖,不讓他繼承帝位,而將帝位讓給了女婿舜。據漢代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堯曰:‘吁頑兇,不用。’”唐代歷史學家張守節在《史記正義》中解釋說:“兇,訟也。言丹朱心既頑囂,又好爭訟,不可用之。”先秦古籍《山海經》記載的古代首領有帝號的人不多,而丹朱卻有帝號,稱“帝丹朱”。這說明丹朱在漢代人的眼里,是德望、聲名顯赫的人。

    據宋代羅泌《路史·前紀》記載:“朱或作株,(南北朝蕭梁時期)劉昭云:陳留株邑,朱襄氏之地也。”可見,“朱襄之地”在開封是存在的。《辭源》解釋朱襄氏是“炎帝的別號”,可見堯帝、丹朱為炎帝的后裔,也是祁姓朱氏的重要一支。堯帝去世后,舜接替了堯的帝位。此乃“禪讓制”的肇初,也是千秋萬代化家為國“公天下”的典范。

    對此,丹朱不服,便聯合東南部的三苗(傳說在今開封縣苗營一帶)起兵,反對舜繼承帝位,于是就發生了丹水之戰。丹朱死后葬于三苗北部的鳴條蒼梧山之陰(北),后來舜帝去世后葬于鳴條蒼梧山之陽(南)。據先秦古籍《山海經·海內南經》記載:“蒼梧之山,帝舜葬于陽,帝丹朱葬于陰。”又據《山海經·海內北經》記載:大禹治水時,曾建造有多座四方臺型金字塔建筑物:“帝堯臺、帝嚳臺、帝丹朱臺、帝舜臺,各二臺,臺四方,在昆侖東北。”其中“昆侖東北”,大致就是舜帝帝都九成臺東北方向,那里為封丘黃陵崗鳴條蒼梧山所在地。

    據戰國時期趙國史書《世本·作篇》記載:“堯造圍棋,丹朱善之”。“堯造圍棋,以教丹朱”。“圍棋”,也稱“博弈”、“局戲”等。它在古代的一個重要作用是用于巫術占卜。堯將帝位禪讓于舜,卻把巫術占卜傳于愛子丹朱。后世稱:堯帝“傳舜以王權,授丹朱以神權”。可見,丹朱善于下圍棋。這種占卜之術在丹朱封地得到了改造,并廣為流傳。

    圍棋的制作相當簡單,只要有一塊木版做棋盤,再加上黑白棋子就構成整個一副圍棋了。但是,越簡單的東西,其內涵往往越復雜。簡單的圍棋棋盤和棋子卻能上演一幕幕激烈的勾心斗角大戲,一旦置身其中,往往難以自拔。

    據西晉魏襄王墓出土的《穆天子傳》記載:“天子北入于邴,與井公博,三日而決。”其中“天子”,指西周時期東征開封的周穆王;“邴”,指鄭邑,就是現在的朱仙鎮古城;“井公”,指井公利,是周穆王的大臣;“博”,就是下圍棋“博弈”;“三日而決”,就是三天才決出勝負。由此可知,周穆王東征開封時,至少曾在邴邑逗留三天。

    在開封啟封城“博弈”癡迷的人不止周穆王一位,南北朝時期開(啟)封縣令阮簡也有此嗜好。據魏晉時期江敞《陳留志》記載:“阮簡,字茂弘,為開封令。縣側有劫賊,外白‘甚急’數,簡方圍棊長嘯,吏云‘劫急’,簡曰:‘局上有劫,亦甚急。’”

    意思是,開封有位縣令叫阮簡,酷愛下圍棋。一年除夕,阮簡請來棋壇名手對弈。可惜,棋技略遜對方一籌。正當阮簡破解棋中劫局的當口,縣城里一伙劫匪卻正在搶劫。一位衙役慌張向阮簡報告:“大人,劫急,劫急啊!”阮簡一時無法破解棋中危局,又不情愿舍棄眼前殘局,便呵斥道:“本縣棋局上有劫,也很急!”衙役竟一時語塞。

    西晉時期的狂士、開封尉氏人阮籍是個孝子,對圍棋也甚為癡迷。一次,阮籍下棋正到關鍵之時,家人慌慌張張地前來稟報,阮籍的母親病故了。阮籍的對手見此情景,欲停手不下,可阮籍卻堅持要將棋下完。等下完了棋,阮籍喝下了一杯酒,一聲悲號卻吐出了數升鮮血。這個故事不僅反映了阮籍對母親的至孝,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對圍棋的癡迷。

    開封縣令阮簡、尉氏狂士阮籍如此癡迷“博弈”的程度,比起“三日而決”的周穆王實在是各有千秋。這表明,帝堯創造的圍棋,經過朱丹及其后人的不斷傳承,直到西周、西晉、南北朝時期,仍然在開封被后人不斷地延續著。

    戰國時期,幫助魏國公子信陵君“竊符救趙”的屠夫朱亥,傳說是丹朱的后裔。朱亥舍身替信陵君出使秦國,被秦國囚禁。朱亥不愿為秦國效力,觸木柱而亡,以死來報答信陵君的知遇之恩。據說,朱亥的遺體被運回魏國大梁后,墓葬有三處:一處在封丘城西15公里,但墓早已無存;一處在開封東南的屠府墳村北部;一處在朱仙鎮一帶,俗稱“屠兒墓”。據開封《祥符縣志》記載:“朱仙鎮,相傳戰國時,朱亥故里。亥舊居仙人莊,故名。”五代以后,朱亥故里因緊鄰西蔡河,靠水運發展成開封汴州附近的重要集鎮,人稱“聚仙鎮”,宋代稱“朱仙鎮”。

    二、開封朱仙鎮古城名稱的歷史演變

    目前,已知開封朱仙鎮古城名稱的演變,歷經了三個時期:

    一是邴城時期:《穆天子傳》記載“穆天子北入邴”。其實,“邴”就是后來的“啟封”城。此城是公元前743年之后,鄭莊公為獎勵大將邴建立新城的功績,以“邴”人名來命名的城名。

    二是啟封時期:據封姓記載,堯帝時期,執掌樂正的封(鉅)姓因為反對“十日族”堯帝稱帝,被第一任堯帝所派的攝政羿射殺、驅趕到了邊遠地區。到了最后一任堯帝時期,為了得到封姓(夔龍氏)的支持,便把樂正還封給了夔龍氏。因為夔龍氏是當時的八伯之一,所以又被稱為“封伯”。到了夏朝,封鉅后代定居的封父,是夏王啟所封的諸侯國。封父國地處河南封丘西南,歷經夏商兩個朝代后被西周滅亡。故地的遺民以國為姓,人稱“封人”。鄭莊公因在封人聚居地建城,所以起名曰“啟封”。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滅了魏國,在封父國的舊地上設置了“啟封縣”。

    三是開封時期:公元前156年,漢代景帝元年,為了避諱當朝皇帝劉啟的“啟”字,將“啟封縣”改稱為“開封縣”,直到現在。

    三、朱仙鎮古城早期使用的名稱為“邴”

    現在人們一般公認,“啟封”名稱最早出現于鄭莊公大將邴在朱仙鎮古城建立新邑的時候。其實,“啟封”曾為鄭莊公建立的城邑和鄭莊公所建新邑何時名稱“啟封”是兩回事。

    魏襄王墓出土《穆天子傳》中關于“天子北入于邴”的記載,改變了我們原有的認識。朱仙鎮古城“邴”邑是鄭莊公大將邴所建,他大約任職于公元前743年至前701年之間,而周穆王,即穆天子卻是公元前976年至前922年前后在位的西周天子。兩者在記載上有明顯的不吻合之處。

    周穆王時期,東夷人不斷向西周進犯,勢逼成周洛陽,迫使周穆王不得不親自向中原開封一帶出征討伐。《穆天子傳》就是記載周穆王東征期間經歷的史料。據《穆天子傳》所記載的史料分析,其編撰年代很可能在魏國大梁時期。因為春秋中后期,周敬王與王子朝因互爭王位引起內亂,王子朝將周室典籍轉移到楚國后不知去向,導致春秋中期之前歷史斷代,至今無法彌補。在這種情況下,只有西周穆天子東征之地的魏國大梁,才有條件和能力將零散的歷史記載和當地傳說重新整理,編撰成《穆天子傳》傳承下來。由于重編的《穆天子傳》被魏襄王視為執政時期發掘的重要歷史文典,所以被隨葬在陵墓中。魏襄王大約去世于公元前297年,重編的《穆天子傳》又記載朱仙鎮古城為“邴”邑,說明“邴” 邑之名直到此時仍在使用。

    從《穆天子傳》的內容來看,當時“啟封”之名還不存在,存在的是“邴”邑。一直到現在,我們也未見同一時期歷史資料中有“啟封”名稱的記載。因此,朱仙鎮古城最早名稱“邴”邑比較合乎歷史實際,而最早名稱“啟封”則證據不足。

    四、“啟封”名稱使用的最早時間

    既然我們將朱仙鎮古城最初使用的名字稱為“邴”邑,那么,“邴”邑又是何時改名稱作“啟封”的呢?

    據西漢司馬遷《史記》記載,公元前276年,秦國發兵攻打魏國,韓國派大將暴鳶前去大梁救援,結果“為秦所敗,鳶走開(啟)封”。又據湖北云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編年紀》記載:公元前275年,秦昭王“卅二年,攻啟封”。其中的“啟封”,就是朱仙鎮古城。其實,兩個不同時期的歷史資料所記載的卻是同一時期秦國攻打魏國大梁和啟封的同一件事。這表明,到了公元前276年至前275年之前,邴邑已經改稱為啟封城了。當然,我們不能排除《編年紀》所記載的“啟封”,使用的是秦代編撰《編年紀》時期的名字,但這至少說明,秦代打敗魏國前后的公元前225年,“啟封”名稱就存在了。

    本人認為,目前姑且把公元前743年鄭莊公時期,至秦國攻打魏國大梁和啟封的公元前276年前后稱作“邴”邑;把公元前276年秦國攻打魏國大梁和啟封時期之后稱作“啟封”(暫不排除秦代建立前后的公元前225年,“邴”改名為“啟封”的可能);公元前156年,為了避諱劉啟之名,將“啟封”改稱為“開封”較為妥當,這樣比較符合歷史事實,也較有回旋余地。

    如此算來,“邴”邑名稱使用的時間約為460多年;“啟封”名稱使用的時間則較短,約為120年;“開封”名稱使用的時間最長,至今約有2160多年的歷史了。

    總之,現有歷史資料不認可朱仙鎮古城建立之初就稱作“啟封”的定論,開封為“鄭莊公取‘啟拓封疆’之意”而簡稱“啟封”的觀點,也缺乏歷史依據。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河南文物網(2011-10-08)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