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衛國南河圖
開封軒轅樓附近的柳池
逐鹿中原圖
魏惠王問政于孟子
三、對中國最早圃囿傳承的歷史探討
據先秦古籍《山海經•西山經》記載:“西南四百里,曰昆侖之丘,是實惟帝之下都,神陸吾司之。其神狀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時。”陸吾又被稱作開明獸,本是黃帝都城昆侖丘的守衛。他把自己化裝成老虎的樣子,以為這樣便可以獲得老虎的威嚴和力量。其中的“天之九部”,按照古代人的解釋,是指整個上層宇宙。就是說天帝苑圃、懸圃的時令與節氣都他管,堪稱是天帝的大管家。
由此我們可知,“天帝”是指黃帝,陸吾是守衛黃帝都城昆侖丘的將士,也是統管黃帝帝都之地苑圃、懸圃的大管家。
既然黃帝軒轅氏時期就有苑圃、懸圃存在,那么我們就有必要對這一歷史情況進行探討,以弄清他們之間的關系。
(一)中原河南一帶曾經是大洪荒之地
大約公元前5400年至前5000年期間,我國東部地區氣溫普遍升高,造成原有的冰川大面積融化,促使海洋水位上升10米左右,海水向內陸倒灌,中國許多地區被淹沒,使之成為了《山海經》中所記述的“大荒”地帶。
1、洪水淹沒的主要地區在中原。
對于大洪荒時期海水倒灌內陸,應該淹沒哪一個地區的問題,歷史上一直沒有見到記載。所以,后人也各有看法。古代地理學研究也表明,距今五千多年前那場特大洪水的發生,主要原因不是降雨所致,而是由于氣候變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大約十米,大規模海水侵食所造成的。對此,我們對中原地區海拔高度進行了一些調查。調查情況表明:
(1)太行山北高南低,大部分海拔在1200米以上。
(2)河南全區整體呈西南高,東北、東南低的自然傾斜之勢,海拔高度在190-40米之間不等。
其中:鄭州地勢西高東低,海拔高度在190米至100米之間;
焦作地勢西、北高,東部低,海拔高度約在100米左右;
開封西高、東北東南低,海拔高度78-50米之間,尤其以市區和蘭考東南偏低;
許昌海拔高度為73米;
周口地勢西北略高于東南,海拔高度為64.3-35.5米;
新鄉西高東低,海拔高度為78.9米。其中:衛輝海拔高度:74米;原陽西高東低,78米;封丘:73米;
濮陽地勢自西南向東北沿黃河略有傾斜,海拔一般在58-48米之間;. 海拔44.5-61.8米,自西南向東北沿黃河略有傾斜,整個區域可分為黃河故道。
(3)河北冀州全境東南、西北部稍高,東北和西南部較低,海拔高度為26.5-21.5米,地勢較為平坦。
北自巨鹿縣向南到大名,海拔高度依次為26米、33米、36米、43米、47米。
(4)山東自泰山以西至曹縣以東,地勢呈東西高,中間低的情勢。
自曹縣到濟寧,海拔高度依次為55米、50米、49米、45米、35米、60米、78米不等。成武平均海拔高度42米,單縣海拔為59-38.5,高差 20.5米。
考慮到中原東部地區受黃河沖積的情況,上古時期的海拔高度應該比現在還要低許多。
從上述海拔高度來看,太行山、泰山、鄭州以西、許昌以西、恒山以北地勢較高,不應該會受到海水上升的太大影響,而太行山、鄭州、許昌、焦作以東,泰山以西,恒山以南地區應該受海水上升的影響較大。這一地區恰恰正是現在中原的主要地區。所以,大洪荒發生地應該在華北平原和太行以東的大片地區,即中原偏東地域。
2、大荒之地在以開封為中心的中原東部地區。
既然大洪荒發生在太行、邙山余脈以東的黃河中下游地區,那么大洪荒地區就不應涵蓋太行山、邙山余脈以西地區(邙山之北的焦作南部地區除外)。
當然,即便中原東部地區也不可能到處都有洪水,洪水只可能發生在人口居住密集的中原河、濟之間,即《禹貢》十三州的豫州東部、兗州,以及冀州(沁陽)東部地區。因為從豫州中部起,就進入了邙山余脈和豫西山地,其西北部也已臨近太行山脈。這些地方海拔高度即使在上古時期也均在百米之上,不致于造成很大的洪澇災害。就是夏季山洪暴發,也只會使局部的山谷地區受到威脅。這與大片土地持續性的洪澇災害不是一事。
兗州以東、恒山西北地區進入了山東丘陵和太行山中段山脈,也不會有洪澇災害。至于山東兗州東北、河北冀州東南的黃河下游,自大陸澤以下當時早為一片澤國,已是無人居住的地區,更談不上什么災害問題。
只有豫州東部、兗州地區和冀州(沁陽)東部,處于東、西、北三個高地之間,地勢低洼,降雨量又較西部地區豐富,最易受到水澇災害的襲擊,加上這里大小河流縱橫,河、濟、淮、衛、鴻溝和浚等水系形成了多個夾角,流向新鄉原陽、封丘、開封之間,然后再向地勢低洼的東北、東南流去。
此外,這里還有洧水、澮水、陰溝、沮水、瓠子河、渦水、雍水、泗水等一類的小河流,一旦發起洪水來,百川之水便先自溢出,古代河患的記錄幾乎全發生在這一地區。其中開封蘭考至山東曹縣、開封至杞縣、睢縣一線尤為嚴重和頻繁。秦代的蘭考古城“東明”,被秦始皇一怒之下改作“東昏”,漢代又改作“災(甾)”縣,就是這種水文地理情況的真實反映。
3、大荒之地是氏族集團領袖的最早狩獵地。
大洪荒時期的海水經歷了下降——反彈——再下降——再反彈的逐漸退潮過程。大洪水之后,由于人煙罕至,中原東部地區成了大荒之地,加上地理氣候適宜,海洋陸地上的動植物大量雜交繁殖,成了一個自然王國。
隨著海水的一次次下降,洪澇災害有所減弱,人們也開始追循著食物鏈,即動物所在地的坐標,逐步由西部高地開始向東部的大荒之地遷徙,氏族部落之間為了搶占動植物豐富,適宜生存的發展環境,開始在這一帶相互爭奪。
這就是炎黃時期氏族集團之間發生戰爭的一個主要原因。據唐代初期《軒轅黃帝傳》記載:“帝娶西陵氏于大梁,曰嫘祖,為元妃,生二子。”編于1908年,即清光緒三十四年的《辭源》也記載:“黃帝娶西陵氏于大梁(今開封),曰嫘祖。”這些記載與西周《穆天子傳》中關于“黃帝之宮(室)”在開封的記載具有一致性。具體地說,“黃帝之宮(室)”在開封柳園口鄉軒轅樓,也稱軒樓,這里也被稱為“軒轅丘”和“中華第一村”。民國初年,村里出現了一位116歲的軒光耀老人。民國大總統徐世昌為其送來了親筆書寫的慶賀壽匾,上有“軒轅在世”四個大字,一時被傳為佳話。如此看來,軒轅氏黃帝姬芒初期建都于中原開封昆侖山一帶的“軒轅丘”是可信的。
此外,炎帝神農氏姜榆罔出生在今開封縣初劉一帶的承留。大約在6500年前,因無力與軒轅氏大酋長姬芒爭奪原圃的昆侖山之地,而讓出了帝位。不久,姬芒就在開封建立了黃帝軒轅氏政權。可見,炎、黃二帝真的曾經“逐鹿”過開封的“玄圃”之地。
到了海水退潮時,在中原開封、中牟、苑陵、尉氏一帶留下了一個方圓數百里的大澤,即原圃澤和無數小澤。隨著水位的繼續下降,原圃澤一分為二,西部的稱為“圃田”,在中牟西部;東南部的稱為“逢澤”,或“服澤”、“逢池”、“蓬澤”、“蓬忌”等,在開封到尉氏之間。兩澤之間水路相通,由于自然條件優越,繁殖的海陸動物、飛禽、植物之多非其他地區可比,是一個天然的狩獵苑圃。
從夏、商、周三代開始一直到漢代,歷代帝王仍繼續將開封的逢池圈為禁地,成為皇家專用的狩獵苑圃。因此,“逢澤”也稱作“逢忌”、“蓬忌”。“逢”為逢澤;“忌 ”為禁忌、忌諱。意思是說“澤藪由帝王控制,作為王朝國庫的一項收入,百姓不得染指”。逢澤面積也很大,西南至鄭州的新鄭東北一帶,南到開封尉氏簫臺一帶,東北到開封縣一帶,北到開封繁臺(也稱范臺)之下。秦漢時期,由于開封大梁城被秦國引鴻溝之水而湮滅,便在逢澤的西南部新建了一個苑陵縣,故城在開封尉氏崗李鄉一帶。
魏惠王自山西安邑初遷開封大梁時期,廢棄國家控制的逢忌澤,讓百姓利用,以施惠于民,接著又興修水利,很快使大梁一帶富裕起來。之后,魏惠王在開封繁(婆)臺自稱“夏王”,會盟各國諸侯。
這說明開封逢澤自古就有著豐富地自然資源,而且歷來都被統治者嚴密地控制著。
4、“逐鹿中原”一詞出自開封、中牟一帶。
圃田、逢澤一帶動植物生長豐盛,禽獸之中,尤其以盛產麋鹿而流傳于世。
據戰國時期的《左傳哀十四年》記載“跡人來告曰:‘逢澤有介麋’”。“跡人”是周代掌管狩獵之官。東漢末年的經學大師鄭玄解釋說:“跡之言跡,知禽獸處。”清代著名學者孫詒讓也解釋說:“此跡人亦掌蹤跡禽獸,知其所藏之處。”這說明開封一帶的逢澤盛產麋鹿在古代是很聞名的。據說,逢澤的麋鹿肉可以和楚國云夢澤霧隱茶、西域珍品葡萄酒相比美。鹿麋角有醫用價值,將其磨成如泥漿水涂在臉上,可以讓顏面不生皺紋,還可以專治年輕人臉上生長的青春美麗豆,即“瘡皰”,使其光華美麗。
周穆王在開封東征期間,曾經居住在開封逢澤北岸的“范宮”,即繁臺,還曾多次在開封周邊狩獵。據西周《穆天子傳卷五》記載:“天子射獸,休于深萑,得麇麕豕鹿四百有二十,得二虎九狼,乃祭于先王,命庖人熟之。”其中,“深萑”即蘆葦叢中,在中牟東北部與逢澤相連的萑苻澤沼澤地帶;“麇麕豕鹿”即獐子、野豬、麋鹿等動物;“庖人”即廚師。至今,中牟東北7里的地方還有穆天子狩獵時遺留下的“逐鹿營”地名存在。
可見,開封、中牟古代盛產“麋鹿”不是空話。鄭州中牟、許昌靈井等開封周邊之地出土的文物中,也發現有大量的動物,包括麋鹿的遺骨存在,證明了這一歷史的真實性。
由于自古帝王就“逐鹿”于“原圃”,“原圃”又延伸為中原之意,于是后人便因此而形成了一個中國著名成語:“逐鹿中原”。一般認為,此典故出自于漢代《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其實,它的含義卻更為久遠。
古人將中原稱為“中國”,而且先有小“中國”,而后有“中原”,再有大“中國”。從上述情況來看,無論古代天子是誰,只要得到了中原的“苑圃”之地,就意味著奪得了帝王控制的豐富自然資源,得到了帝王至高無上狩獵“苑圃” 麋鹿的特權,自然也就意味著得到了帝王的天下。所以才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說。
說白了,“逐鹿中原”的原意,不過是古人在河南開封、中牟帝王的原圃中,追逐圍捕麋鹿一類動物而已。后來卻逐漸演繹成為中原“群雄并起,爭奪天下”的意思了。
既然河南“原圃”有如此重要幽深的人文歷史含義,那就讓我們共同發掘、開發和建設好這塊自古以來的風水寶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