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昌靈井哺乳動物化石
開封玄(圃)池,即黑池
開封軒轅氏黃帝姬芒
封丘古黃池碑
關于“中原””一詞,現代人有狹義與廣義兩種理解。狹義的“中原”專指河南。粡V義的“中原”是指以河南為中心,向其他臨近部分地區滲透的一個廣闊區域,包括河南、山西西南部、河北南部、山東西南部。始編于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的《辭源》解釋“中原”說:“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帶。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主要是河南省。”表明了中原與河南、黃河中下游地區的關系。“中原”在歷史上還曾被稱為“中國”、“中土”、“華夏”和“神州”,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
史學界普遍認為,中原河南對于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和發展起到最主要的決定性作用。但是,“中原”一詞是如何產生的呢?
一、春秋戰國以來史料對“原”、“中原”的認識
(一)“原”的不同解釋。
古代人對“原”和“中原”的理解與現在是有區別的。
1、“原”同于“源”。古人認為:原,是個會意字。小篆“原”字,其形象泉水從山崖里涌出來。從廠(hǎn),象山崖石穴形。從泉。本義為水源,源泉,是“源”的古字。水源是水流起頭的地方。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認為:“原,水泉本也。”俗字作“源”;戰國的孟子在《孟子》中認為:“原泉混混。”西漢淮南王劉安在主編的《淮南子·原道》中認為:“原流、泉浡”。唐代韓愈在《原毀》中認為:“有本有原”。在這里,“原”的本意是“源”,“原泉”的本意為“源泉”;原流的本意為源流。
在上古時期,還沒有“源”字。一個“原”字既表示“水源”,又表示“平原”。到了后世,人們才在“原”字的左邊加了個“三點水”,形成了左形(水)右聲(原)的新形聲字“源”,而本來的“原”字只代表“平原”。這樣就使“原”、“源”有了明確分工。
2、“原”延伸為“源本”。由于“原”的本意“源”,所以,它的含義又延伸為起源、根本、根由的意思。據戰國至秦漢年間的《禮記·孔子閑居》中記載:“必達于禮樂之原。”漢代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也記載:“原小則鮮”。就是說民所衣食是原。原大則饒,原小則鮮。上則富國,下則富家。俗語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原”還可解釋為原故(原因)、原兇(兇殺案的主犯)、原曲(原委和底細)等。
3、“原”還延伸為“原野”。據中國古代最早的詞典《爾雅》記載:“廣平曰原”。據春秋末期左丘明《左傳·僖公三十三年》記載:“拘諸原。”清代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也記載:“川原無際”。古人將“原”解釋為原燎,即原野上大火延燒;原色,即原野的景色;原陵,即平原與丘陵。
“原”,在中原古代中國又被當作地名。夏代王少康遷都于“原”,即“原城”、或“原國”,現址在河南濟源西北四里的廟街遺址一帶。
可見,三“原”之意本相通。在上古時期,一個“原”字既表示“水源”,又表示“平原”,還表示地名“原國”。
(二)春秋戰國以來“原”、“中原”含義的演變
中原地區概念的形成,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在這一發展過程中,“中原”一詞由過去沒有特殊意義的原野之意,轉向了專指黃河中下游的河南地區?墒,究竟什么時候開始出現這一轉變的呢?后人根據現存的史料分析,認為大致始于春秋戰國時期,發展于兩漢時期,到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一詞已經成為一個專有的地區名詞。
從相關的史書中,我們可以發現“中原”一詞自這一時間開始,出現了一個開始指“原野”,后來“原野”、“中原”兼稱,再后來就專指河南地區的歷史。
1、“中原”詞語在先秦古籍中是個非地域概念。據戰國時期《詩經·小雅·吉日》記載:“瞻彼中原,其祁孔有。”這里的“中原”是指“原中”,“原中”也稱“苑中”。戰國時期的作者描述原野之中野獸的數量很多!对娊·小雅·小宛》還記載:“中原有菽,庶民采之。”描寫的是民眾在原野中采摘豆子。
到了春秋時期,“中原”一詞仍有原野之意。據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史《國語·越語上》記載:越王勾踐在會稽(今浙江紹興)之圍解除后,向百姓謝罪時說:“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與大國執讎,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則寡人之罪也。寡人請更。”這里是說因戰爭使百姓死后尸骨暴露在原野。經過數十年的休養生息以后,越國逐漸強大起來,在與吳國作戰時,面對吳軍一日五次挑戰,越王準備答應時,范蠡進諫曰:“夫謀之廊廟,失之中原,其可乎?王姑勿許也。”這里的“中原”仍然有野外之意。
據戰國末年的儒家代表人物荀況《荀子·王制》記載:“兵革器械者,彼將日日暴露毀折之中原,我今將修飾之,拊循之,掩蓋之於府庫”之語。這里雖然是勸教統治者如何治國,但觀作者之意,“中原”在這里顯然也是原野之意。
2、春秋時期“中原”始指河南。大約在春秋時期,“中原”一詞開始有河南中原地區的意思出現。據春秋末期《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記載,晉公子重耳流亡到了楚國,受到楚成王的厚待,當問及如何報答楚國時,重耳回答:“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獲命,其左執鞭弭、右屬櫜鞬,以與君周旋。”這里的“中原”,就具有某一地區的含義在內。
據大約戰國時期的國別史《國語·晉語三》記載:在是否納晉君問題上,有人主張殺之,公孫枝曰:“不可。恥大國之士于中原,又殺其君以重之,子思報父之仇,臣思報君之讎。雖微秦國,天下孰弗患?”這里的“中原”有中原諸侯國之意。
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與晉、魯、周在“黃池盟會”后,吳王取得了諸侯國的霸主地位,吳王令“王孫茍告勞于周”,其中有一句話說“昔者楚人為不道,不承共王事。以遠我一二兄弟之國。吾先君闔廬不貰不忍,被甲帶劍,挺鈹搢鐸,以與楚昭王毒逐于中原柏舉。天舍其衷,楚師敗績,王去其國,遂至于郢”。“黃池盟會”之地,在中原開封北部約16公里的封丘黃池,吳王夫差與晉、魯、周在追述先人事跡中所提到的“中原”,指的就是以開封北部“黃池”為中心的河南地區。
3、漢代以后“中原”含義兼用,但多指河南地區。大約到漢代以后,“中原”一詞開始較多指河南地區。據漢代司馬遷《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記載,漢景帝劉啟時期發生了“七國之亂”。漢武帝時期的重要謀士主父偃評價此事時說:“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為禽于中原者”,是因為“先帝之德澤未衰而安土樂俗之民眾,故諸侯無境外之助”。這里的“中原”,是指黃河中下游地區。據東漢班固撰《漢書﹒徐樂傳》中記載,漢武帝的重要文學侍臣徐樂上書中,對“瓦解”一詞作解釋時也提到了中原,說:“何謂瓦解?吳、楚、齊、趙之兵是也。七國謀為大逆,號皆稱萬乘之君,帶甲數十萬,威足以嚴其境內,財足以勸其士民,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為禽于中原者,此其故何也?非權輕于匹夫而兵弱于陳涉也。當是之時先帝之德未衰,而安土樂俗之民眾,故諸侯無竟外之助。此之謂瓦解。故曰天下之患不在瓦解。”這里是說吳楚諸王在中原被擒的情景。
漢代前后,“中原”一詞仍然存在著泛指“原野”和專指河南兩種含義并用的情況。
據漢代司馬遷《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記載,司馬相如出使西南夷時,曾說:為了傳土于子孫,名揚后世,“是以賢人君子,肝腦涂中原,膏液潤野草而不辭也”。東漢班固撰《漢書﹒嚴助傳》也記載,漢武帝在進攻南越之前,淮南王劉安上書諫曰:“今方內無狗吠之警,而使陛下甲卒死亡,暴露中原,沾漬山谷,邊境之民為之早閉晏開,晁不及夕,臣安竊為陛下重之。”南朝時期宋范曄所撰《后漢書﹒馮衍傳》也記載,漢代新莽末年,王莽命令廉丹進攻山東的赤眉軍,廉丹征求馮衍的意見時,馮衍要他靜觀時變,并勸說:“何與軍覆于中原,身膏于草野,功敗名喪,恥及先祖哉?”
這都是對“中原”泛指“原野”的表述。此外,南朝時期《后漢書﹒馬融傳》、《后漢書﹒皇甫規傳》等卷中所提到的“中原”也保留著“原野”的含義。
4、三國時期河南為“中原”之意基本固定。據三國時期諸葛亮《出師表》記載:“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這里中原就是指河南中原地區。
到了晉朝,特別是東晉時期,中原地區作為一個地理概念開始為人們廣泛接受。據不完全統計,唐朝初年編撰的《晉書》中,“中原”一詞在55卷內被提及,出現92次之多。尤其以東晉時期出現的頻率最高,且多與晉朝君臣光復中原的志向有關,如“中原淪沒”、“中原亂離”、“中原覆沒”、“死亡漫于中原”、“中原喪亂”、“中原大亂”、“克復中原”、“中原向化”、“中原無所請命”等。這些詞語既透露出東晉人心追中原的情結,也反映了東晉時期“中原”在河南已成為一個相對固定的地理概念。
此后,偏居江南地區的宋、齊、梁、陳等王朝,都沿用了東晉以來關于“中原”在河南的地理概念,其中自然也包含著對中原的濃厚情結。
上述論證表明,從東晉南北朝以來,中原地區已經作為一個相對完整的地理概念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后來每個朝代都沿用了中原在河南的地理定位。如宋代陸游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作為千古流傳的名句,就蘊含了南宋人對中原河南念念不忘的情結。
中華書局影印1936年版的《辭!方忉“中原”名詞說:“古稱河南及其附近之地為中原,至東晉南宋亦有統指黃河下游為中原者。”這一解釋,就是根據上述歷史傳承而得出的結論。
5、中原主要指河南,已成國內學術界的共識。古人認為,中原是中國最大的風水寶地。風水是我國獨有的一種文化,理想的風水寶地是,背依綿延的高山,這山是龍脈,也就是“玄武”;面臨開闊的平原,稱“明堂”,明堂前還有像屏風一樣的“暗山”、“朝山”,這就是“朱雀”,河水蜿蜒曲折在前面穿流而過,兩側有重重山脈遮掩拱衛,這兩側的山就是“青龍”、“白虎”。
其實,這也是古人五行中的理念。在五行中,黃帝居中原土地,青龍居東方木地,朱雀居南方火地,白虎居西方金地,玄武居北方水地。古代帝王的天下或都城的四門多以此劃分或命名。由于古代帝王多在河南建立中都,所以河南之地也稱“中土”,也逐漸被后人稱作“中原”了
到此為止,關于“原”、“中原”在河南的解釋,似乎已經很富有歷史傳承性了,也似乎比較圓滿了。但是,本人卻不這樣認為。
經過對河南、開封人文歷史的探討和分析,本人認為:“原”的歷史傳承遠遠要比春秋戰國時期早得多,“中原”的人文內涵也遠遠比上述內容幽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