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開封 >> 走進開封 >> 印象開封 >> 瀏覽開封

古聃國封地在開封的幾多理由

2013/10/16 17:32:35 點擊數: 【字體:


    很多人對于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老子并不陌生。可是,一般人僅僅知道他的出生地是在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也就是現在的河南鹿邑,卻不知道他的故國——聃(dān,音“丹”)國在那里。
  
    關于聃國封地的問題,有的說在沈(子)國,就是今天的河南沈丘一帶;有的說在那處,就是今天的湖北荊門一帶;也有的說在河南開封一帶,并由此引發了長期的論戰。論戰對象主要在河南沈丘說和湖北荊門說之間展開,雙方各執一是,似乎都有道理,相持不下。唯獨河南開封說一直保持沉默,頗有灑家“每臨大事有靜氣”的風度。
  
    隨著文化研究工作的深入和文化資源爭奪的日益激烈,我們漸漸發現,河南沈丘說和湖北荊門說兩家在爭論中所引用的論據,多有相互矛盾或與歷史事實不相一致的地方,作為開封人,也想發表一些對上述問題的看法,既是為了共同探討歷史文化的原由,給“夷門自古帝王都”的論點增添一些作料,也是想弄明白歷史文化的真實性,還歷史一個客觀真實。
  
    一、聃國是西周的封國,周文王第十個兒子聃季載是首任國君。
  
    這件事要從西周建立時說起。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之后,周武王積極采取一系列鞏固政權的措施,建立起以姬姓為中心的周王朝,以穩定其在全國的統治地位。為達到“封建親戚以屏周”的目的,周武王把姬姓族人主要分封在涇、渭、洛河谷地和黃河中下游兩側建國。
  
    據《史記·管蔡世家》記載:周文王的正妃,也就是王后叫太姒(似音),生有十個兒子。長子叫伯邑考過早去世,第二子叫武王發,繼承了王位。除去上述二人沒有或不需要封地外,周成王將周文王第三子鮮封于管,也稱管叔鮮,在今河南鄭州;第四子周公旦的長子伯禽被封于魯,在今山東曲阜;第五子度被封于蔡,也稱蔡叔度,在今河南上蔡;第六子振鐸被封于曹,也稱曹叔振鐸,在今山東定陶;第七子武被封于郕(成音),也稱郕叔武,在今山東汶上北;第八子處被封于霍,也稱霍叔處,在今山西霍縣;第九子封被封于衛,也稱衛康叔封,在今河南淇縣;第十子季載被封于聃,也稱聃叔季載,由于歷史記載的缺乏或相互矛盾,其封地一直無法確定。
  
    世人僅知道季載被封于聃,其后人以國為姓,稱聃國,也稱冉國,或耼(冄、枏,明音)國等。老子是聃季載的后裔,故后來的人們也稱他為老聃、老冉、老耼等,均是以國為姓的稱呼。至于聃國的封地在那里,史學界長期以來一直對此感到迷茫。
  
    二、聃國是沈(子)國的說法證據不足,難以成立。
  
    周武王同母兄弟有十人,只有聃季載(也稱聃季、耼季、冄季載等)在史書上記載的身世最為含糊。有的說:“聃季為司空”,卻沒有交代聃季載的后世;有的干脆直接講:“冄季載,其后世無所見”;還有的僅僅注明:“聃,姬姓,文王之子耼季之國。”《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倒是明確記載:“聃西周國名,姬姓。在今河南平輿縣北。”但同時又指出“一說在春秋之那處,即今湖北荊門市東南那口。……春秋為蔡所滅。”看來傳說的色彩很濃,頗有后人演義的嫌疑。
  
    枏,也寫作冉。后人有的以枏、耽二字形近字同為名,將枏、沈二國混為一談,以至于將沈、瀋、耽和枏、聃、冉相互代用,彼此不分,理由也是它們字形古音相同或相近。但事實上沈(子)國并非是聃國,有一個事件可以作證:
  
    在公元前619年之前的周襄王時期,有位姬姓大夫名叫富辰,是周天子的親戚,身居高位,直言敢諫。有一次,周襄王想向翟(狄)人借兵,奪取鄭國的櫟城(今河南禹州)等地,便以娶翟人之女為妃子的方式籠絡翟人,以圖達到目的。可大夫富辰堅決反對,他以過去耼國國君由于娶了鄭國武公的鄭姬而導致滅亡等教訓,來勸阻周襄王放棄與翟人聯姻,以免引狼入室。
  
    富辰所講的鄭武公,就是建立開封朱仙鎮啟封城的鄭莊公之父。鄭武公是鄭國東遷中原前后很有作為的第二代國公,去世于春秋初期的公元前744年。就是說早在公元前744年鄭武公去世之前,聃國就已經被鄭國消滅了,并且聃國被滅亡以后也沒有復國的歷史記載。據史料記載,一直到春秋末期的公元前506年,沈(子)國才被蔡國出兵伐滅。聃國比沈(子)國早滅亡二百三十八年之多,可見聃國并不是沈國。有人還說聃國封于今河南平輿縣北,有的說封于安徽臨泉,還有說封于今河南固始。然而,這些都缺乏可信的證據。
  
    盡管史學家千百年來一直苦苦探求,卻找不到聃季載的封地。假如聃國就是沈(子)國,又在歷史上延續時間那么長久,為什么記載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之間歷史的《春秋》、《左傳》中沒有反映呢?為什么司馬遷還要在《史記》中記載“聃季載,其后世無所見”呢?看來還是《陳杞世家》中分析的有道理:歷史上稱江、黃、胡、沈之國姓的不可勝數,難以為信。所以,也就沒有辦法在史書上記載,并傳于后世。
   
    由此可以得出兩條結論,一是聃國滅國時間早于沈(子)國二百多年之久;二是沈(子)國和聃國并不是一個封國,兩者不能互相代替。所以,聃國的封地在沈丘一帶的說法難以成立。
  
    三、聃國在湖北荊門那口之說與周禮不符,令人無法信服。
  
    湖北荊門說認為聃國在當地的原因,是因為有史料記載:“聃,始封君聃叔季載,封于那處(今湖北荊門市荊門區東南那口)。”既然史料中有這樣的記載,湖北荊門說以此為據,來證明聃國在自己的地盤上也無可厚非,但卻有很多質疑。
  
    因為西周初期,周王朝直接控制的范圍達不到荊楚“那處”這么遠的地域。雖然,一直到周宣王時代,西周的疆土始得開拓。即便如此,其地域也沒有這樣廣大。西周時期,楚國國王被認為是同周王室關系較疏遠的蠻夷君主。周天子不可能將聃國封到自己權力所能夠控制的范圍以外,這是基本常識。
  
    更重要的是,在周文王的嫡子中,雖然聃季載年齡最小,卻深得四哥周公旦和侄子周成王的信任和重用,又身兼“佐成王治,皆有令名于天下”的周王朝司空,位列師、保、太宰“三公”之下,其爵位為卿大夫。當時,“封邦建國”所依據的宗法制度,是西周王朝的基本政治制度。所謂宗法制度,就是規范各個奴隸制大家族的內部關系和外部關系,借以確保奴隸主貴族政治壟斷地位的王法。按照宗法制度中的“五服”之說:周天子王城四周各五百里的區域,叫做甸服。甸服以外各五百里的區域叫侯服,其中最靠近甸服的一百里是封王朝卿大夫的地方,其次的百里是封男爵的領域。周代的等級劃分得格外清楚。既然聃季載的爵位為卿大夫,其封地應該在最靠近周王城五至六百里的地方。即使西周不可能完全按照“五服”之規“封邦建國”,也絕不會將卿大夫的封地安排在楚國之南的荊楚“那處”。因為那里是比“蠻夷要服”還要荒涼偏遠的地方,這與聃季載在周王朝的身世、地位、名望和西周初期的封建制度不符。#E!|.X3y%e8u不論是他本人,還是他的兒子,都不可能被封在這類“蠻荒之地”,而應當封在經濟較為發達、且距周王城周圍千里以內的王畿之地。
  
    由此來看,西周“封邦建國”所依據的宗法“五服”制度,決定了聃季載的封國封地只能在靠近西周王城六百里之內的地方,即便有所出入,也不可能在千里之遙且為“蠻夷要服”之外的湖北荊門市荊門區東南的那口處。所以,湖北荊門說也無法令人信服。
  
    四、聃國與鄭國為鄰,因為誤入鄭武公設計的陷阱而遭滅亡。
  
    漢代學者韋昭在《國語》注中記載說:耼(聃)地是周文王之子耼季載的封國,他的夫人鄭姬是鄭國的女子,由于同姓相娶,褻瀆了同姓不婚的原則,導致了封國的滅亡。這里雖然沒有說明聃國被誰所滅、滅于何時以及具體原因,但是我們從東周大夫富辰諫言中可以知道,聃國肯定滅亡于鄭武公去世的公元前744年之前的某一年。從富辰所列舉由于婚姻關系不當而導致幾個國家滅亡的時間來看,鄶國(今河南滎陽南)、鄢國(今河南鄢陵北)被鄭武公滅于周平王二年,也就是公元前769年。這對聃國滅亡的時間很有參考價值。
  
    公元前770年,是西周向東周變遷的分界線。從鄭武公剛剛即位和他的長子鄭莊公十三年后才出生的情況分析,已經到達婚嫁之齡并嫁給聃國國公的鄭姬,地位上不應是鄭國一般大夫的姑娘;年齡上也不應是鄭武公的女兒,而應是鄭武公的妹妹,只有這樣才與國親和婚齡條件相吻合。
  
    漢代經學家、易學家虞翻認為,與鄶國、鄢國同時期被滅國的還有虢(今河南滎陽汜水鎮)、蔽(邲,今河南鄭州東)、補(今河南新密牛店鎮打虎亭村北補子廟西南)、丹、依(伊,今河南伊河一帶)、弢、歷(櫟,今河南禹州)、莘(今陜西合陽一帶)等八國(邑)。其中弢國、丹國無查處,丹國與聃國同音,很可能就是聃國。這與其被滅后歸屬鄭國,與開封為鄰的歷史記載一致。如果是這樣,聃國滅亡的時間大致與鄶國、鄢國相同,即在周平王東遷初期的公元前768年左右,也就是鄭武公擔任東周王朝司徒之職的時候。
  
    由于聃國滅亡的時間在公元前744年之前,《春秋》、《左傳》等史料均無記載,原因是《春秋》、《左傳》記載的是公元前722年之后到公元前481年之前的史實,結果造成了聃國滅亡歷史記載的空白。
  
    清代經學家江永所著的《春秋地理考實》、現代已故著名語言文學家楊伯峻所著的《春秋左傳注》中都認為,聃國在開封境內,與鄭國為鄰。清代法學家沈家本所著的《史記瑣言》、清代藏書家朱緒曾所著的《開卷有益齋讀書續志》中也都認為,聃國在開封,亡于鄭國。并且認為,如果聃國是在河南沈丘、平輿北或湖北荊門那口處,中間隔著許國、陳國、蔡國甚至楚國,鄭國不可能侵入多國,去遠途奔襲攻打聃國,那樣會勞師而無功,也沒有這個必要。
  
    鄭武公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國公,即位后極力推行包括釋放商奴,發展工商,繁榮經濟;開發灘涂,發展農桑,強國富民;興建鄉校,教化民眾,廣集民意;加固京城,擴建城邑,遠交近攻,鞏固國防的“武公之略”,為鄭國的日益強盛奠定了基礎。鄭武公死后,特別受到后人的尊重,便用帶“武”的地名來紀念他的蓋世功德,如廣武、原武、陽武、武德、修武等。開封緊鄰鄭國,到了秦代還曾經歸屬過陽武縣(當時在今河南中牟西)高陽鄉(當時在今開封啟封)管轄,可見與鄭國關系悠深。
  
    精明的鄭武公善于算計,深知自己滅亡開封一帶的聃國后,有利于實現兼并土地,擴大地盤,稱霸中原的戰略目的。處在這種情況下,聃國的命運就可想而知了。應該說,正因為聃國在開封一帶,與鄭國為鄰,才成了鄭武公實現擴張戰略的優選目標,導致了自己的過早滅亡。
  
    五、聃國封地應該不小,至少包括開封啟封東南至中牟圃田以南地區。
  
    從周成王封國時,康叔封被封在衛國,曹叔振鐸被封在曹國,郕叔武被封在郕國,并不比開封一帶的聃國距離西周王城鎬京更近的歷史情況來看,聃國從西周初期封國時起,就應該一直在開封啟封至中牟圃田一帶。
  
    聃國被滅亡并歸屬鄭國之后,按照西周“滅國不滅祀”的慣例,鄭武公仍然讓聃國的后人鄭聃伯在故地守祭和主持聃祖宗廟事物。據《左傳》記載,公元前658年(魯僖公二年),楚國人征伐鄭國時,曾經囚禁了在聃國故地守祭和主持聃祖宗廟事物的鄭聃伯。這也可以從側面證實,聃國在此之前已經成為鄭國附庸地了。
  
    到了東周景王時期,楚國的老子繼承了聃季載家族在周王朝留下的世襲爵位,任司空、守藏吏,主管禮儀、德化、祭祀等事宜,并重新受封于故國的小塊領地南之沛--彭地(開封西部一帶),后人以地名稱他為老彭和彭祖。公元前5l6年(周敬王四年),周王室發生內亂,王子朝與舊臣攜周王室典籍逃亡楚國。后來老聃雖將周王室典籍帶回周王朝,但卻蒙受失職之責而辭去周王朝之職。于是,他騎一青牛離開封地故土,西出函谷關,游逝于祖宗的秦地。
  
    綜上所述,聃國是周武王同母弟聃季載的封地,在今河南開封一帶,其傳承世系已無法考證。據本人推測,聃國故地至少應該包括開封縣朱仙鎮啟封城以南至中牟縣圃田(也稱鄭圃,圃田、原圃等)鎮以南的區域。
  
    東周初年,鄭國從陜西華縣東遷后,鄭武公為稱霸中原,吞并了附近的虢、鄶二國,一舉成為中原霸主。聃國日益受到威脅,自身難保。鄭武公趁機將其妹鄭姬嫁給聃國末代國君,通過美人計、苦肉計等手段,使聃國國君放松了警惕,然后一舉將聃國滅掉,將聃地納入了自己的版圖。為緩和由此與周王朝和中原各國帶來的緊張關系,鄭國主動讓出靠近王畿的小部分地區作為周王室的狩獵場和周朝學府以掩人耳目,自己卻占領了聃國的大部分地區。這也是老子能夠在聃國滅亡后被封在南之沛----彭地的原因。
  
    鄭莊公時期,為了與宋國、衛國爭奪霸權,便在聃國故地重新建起了一個城邑。當時東周王朝已經衰落,“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局面開始形成,加上鄭國消滅聃國并非受周天子之命,在王法上缺乏合理性。鄭莊公為掩耳盜鈴,表白新建城邑的正當性,將新邑稱作“啟封”而不叫“周封”。“啟”就是夏啟王。含意是告訴世人,“鄭國使用的是夏朝啟王所開拓的封疆列土,與周王朝的封地聃國無關。”從此,聃國便無影無蹤地消失了。
  
    這就是聃國興滅的大致歷史,也是聃國封地在開封的主要理由。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河南文物網(2011-04-15)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