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河,又稱惠民河,是宋代京都開封的主要河流之一、宋太祖趙匡胤所謂的三條御帶之一。它(蔡河)“經由開封繁塔西,向東南方向,經過今干河沿村、赤倉、萬隆崗、大小關頭村(宋代時這里曾設有臨蔡關、關撤成村),流入潁淮”(見《開封名勝古跡散記》)。這也就是說今干河沿、赤倉等都是在宋代蔡河故道邊上建起來的村莊。但當我順著這條蔡河故道行進時,發現《散記》漏掉了蔡河故道邊上的一個村莊,那就是今天的橫船灣村。
橫船灣村坐落在今開封市區東南約7公里處,西臨護城堤,就在宋蔡河故道一個拐彎處的東南岸邊上。宋代時有沒有這個村莊?如果有的話,叫什么名字?找不到明確的文字記載,不便妄下斷語。但后來確有人家在這里落戶成村,可能是姓徐的人家多,或者是徐姓人帶的頭,村名就叫徐有村。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黃河決口,這里被水淹了一次;明永樂二十二年九月初八(公元1424年)黃河再次決口,祥符(開封)陳留(原為縣治,今劃歸開封縣)受淹,濁流順蔡河向東南流去,今橫船灣——徐有村那一段蔡河正處于轉彎處,河身落淤,水退之后,這一段河道變得又淺又窄。據說,有一支大船航行到這個河道拐彎的地方,被卡擱了淺,船無法開行,就橫在那里。時間長了,人們就以船代橋,來往通行,于是就有了“橫船灣”這個名字。今日橫船灣屬汪屯鄉,聚落沿東西向主街延伸,呈矩形,以農為主業,好地種菜,差地種糧。
沿蔡河故道往上游走,位于飛機場跳傘塔北側的干河沿村,也是蔡河岸邊的古村。因為它建村時,這一段蔡河已完全淤塞、干涸,故稱干河沿(舊時多寫作乾河崖)。比起橫船灣來,時間要晚一些,據該村現存的一塊石碑記載,此村建于清乾隆年間,僅有200多年的歷史。今日干河沿屬南郊鄉,聚落東西長300米,南北寬200米,呈矩形,居民沿十字街延伸居住,以種植蔬菜為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