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主張和支持王安石變法,遭到以司馬光為首保守派的強烈反對。司馬光,字君實,宋陜州夏縣人,寶元(宋仁宗年號)初進士,歷仕仁宗、英宗兩朝,至神宗時已算是一個老臣了。“司馬光砸缸”故事的傳播,使他成為一個婦孺皆知的人物。神宗雖不同意司馬光——保守派的政治主張,但礙于他是朝廷老臣,加上對他扎實歷史知識功底的看重,就給他安排了一個他愿意干的好差使,編寫從上古到五代的史書。據(jù)說這是宋英宗生前就定下來的事,“許其自辟官屬,借以館閣書籍,在外聽以書局自理”。也就是說準許他自擇助手,國家館閣所藏書籍,可以外借閱讀使用。英宗已定書名曰《資治通鑒》。為了讓司馬光更好地完成這項工作,宋神宗又特地將自己收藏的2000多卷史書送給司馬光作參考,令他專心編書,心無旁騖,并為書寫了序。司馬光接受任務(wù)后回到洛陽,專心從事《資治通鑒》的編寫工作。并有劉攽、劉恕、范祖禹助其事(三人皆宋代通儒),用了17年,才完成了這部不朽巨著的編寫工作,沒有辜負神宗皇帝的重托。
在這漫長的17年里,司馬光雖然閉門謝客,不參加政治活動,但因他從王安石變法一開始時,反對新法出了名,一些保守派的官員,仍然記掛著他,在保守派官員的心目中,司馬光仍然是他們的“司馬相公”(宰相)。
《資治通鑒》上起戰(zhàn)國,下止五代計1362年,為書294卷;略舉事目,年經(jīng)國緯,以備檢閱,別為目錄30卷;參考異同,伸其意旨,別為考異30卷。劉恕又撰《通鑒外紀》。此書一出,其后雖有續(xù)者,皆遠不及此書。清畢沅沿其例撰《續(xù)資治通鑒》寫自宋至元事,較善,但終不及司馬光《資治通鑒》之精博詳審。
宋神宗駕崩后,哲宗繼位,年方10歲,由祖母高太后臨朝執(zhí)政。召回司馬光重任宰相。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廢除新法。王安石聽到這個消息,氣得要命,可是力不從心,不多久就郁郁不樂地死去。年老多病的司馬光,也不比王安石好多少,病勢一天天加重,在相位僅8個月亦亡,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