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遼蕭太后及遼圣宗親率20萬大軍向宋發難,前鋒直抵澶州(今河南濮陽)。告急文書雪片般飛抵東京,大臣們議論紛紛,副宰相王欽若、樞密院直學士陳堯叟建議真宗南遷;宰相寇準則堅決主戰。他嚴詞駁斥了逃跑派的畏難情緒,并從正反兩面闡述了堅決抵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終于說服了真宗,為了江山社稷,御駕親征。
宋真宗在寇準及眾將領的簇擁下渡過黃河來到澶州。當真宗及朝廷的黃龍大旗豎起在澶州北關城頭時,一下子鼓舞了士氣,宋軍將士歡呼雀躍,地動山搖。這個情況自然也驚動了遼方,遼軍主將蕭達蘭帶了幾個騎兵出營察看地形,埋伏在附近的宋軍弩箭齊發,蕭達蘭中箭喪命。
蕭達蘭的死和真宗的親征,使遼軍士氣大落,也改變了蕭太后的態度,她派使者到宋營議和,要求宋朝割讓土地,雙方停戰。遼方的無理要求,理所當然地遭到宋丞相寇準的反對,但他卻拗不過真宗求和心切,雖不答應割地,卻愿賠款求和。就這樣,宋遼達成和議,宋打了勝仗,反倒每年給遼方絹20萬匹,銀10萬兩,這就是歷史上的“澶淵之盟”。
真宗返京后,在王欽若的蠱惑下,寇準被罷相,起用王旦。這王旦字子明,“事至不膠,有謗不校”,世有賢名。唯對真宗“天書封禪”一事緘口不言,至死言為憾事。
王欽若算計寇準得逞后,進一步勸誘真宗封禪,但缺“天瑞”,沒有借口。王欽若對真宗說:“天瑞原不可必得,前代多用人力造成,但教人主尊信崇奉,便足明示天下。陛下以為河圖、洛書真有其事嗎?圣人神道設教,特借此誘服天下罷了。”真宗又問了直學士杜鎬,證實古人確有造假,乃決意任由欽若行之。
景德五年(公元1008年)正月,皇城司上奏:“守卒榮見左承天門南鴟尾上有黃帛曳著,約長二丈,真宗命人往視,果有黃帛懸物如書卷,真宗親往再拜受書,有文曰:“趙守命,興于宋……”另有黃字三幅,乃貯于金匱。真宗遣官告天地,宗廟,社稷,頒行大赦并改元大中祥符。當年孟冬(十月)封禪泰山,后又封禪西岳,余遣向敏中為五岳奉冊使,加五岳帝號。粉飾天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