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時的天街(御街),今天中山路中段與自由路西口及大紙坊街東口交接處以南不遠(yuǎn),三毛時代購物廣場(原開封皮鞋廠)左前方馬路中間地下4.5米深處埋藏有一座古橋。——宋代州橋,因而由自由路西口大紙坊街東口至木廠街西口,小紙坊街東口這一段長約130米的路作為地片名,開封人俗稱之為州橋。
州橋系唐汴州節(jié)度使李勉于唐建中年間(公元780年~公元783年)在汴河上所建的一座橋。以在州之南不遠(yuǎn)處,故曰汴州橋。北宋時改名天漢橋。但群眾仍習(xí)呼“州橋”。當(dāng)時州橋夜市非常有名,自州橋南去“出朱雀門(宋時內(nèi)城南門,在今州橋南朱雀苑廣場偏北處)直至龍津橋(今營街東口南20米處)……當(dāng)街水飯,熬肉……直至三更”(見《東京夢華錄》卷二),是這條御街中最熱鬧的去處。
明代,唐汴州橋、宋天漢橋正式更名為“州橋”。這里街道寬闊,水運繁忙,舟楫林立,自宋以來就是人們賞月觀景的好去處。“州橋明月”歷來都是“汴京八景”的著名景點之一,橋旁還建有一座明月樓。
明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九月十四日黃河從朱家寨、馬家寨兩處決口,開封城被淹沒,人口死亡十之八九,州橋被淤沒。
清代時,州橋故跡處建有一個坐東朝西的關(guān)帝廟,其廟僧猶時時顧其門額曰“古州橋”,故呼為“州橋關(guān)帝廟”。據(jù)故老言,“廟之正殿坐橋上,其下有甕磚,緣明末河水淤塞平橋,故后人得以建廟其上(見清代宋繼郊《東京志略》稿本)。清代時在州橋遺址處,立有一通“周橋碑”,但民間多不予理會,直至今日群眾仍呼為“州橋”。目前此地段歸屬鼓樓區(qū)州橋街道辦事處管轄。街道辦事處、公安派出所均緣此而得名。
20世紀(jì)80年代,被掩埋了340多年的古州橋被發(fā)現(xiàn),經(jīng)初步勘查,這座宋建明修的古橋基本完好。它為宋城考古和古城方位,提示了準(zhǔn)確的坐標(biāo)。群眾呼吁在有條件的時候應(yīng)把這座古橋開發(fā)利用起來,以豐實宋城古韻,方便旅游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