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開封 >> 秀美山水 >> 印象游記 >> 瀏覽開封

開封行,嘆開封鐵塔

2012/3/30 15:19:52 點擊數: 【字體:

    
    開封。紅墻碧瓦,重檐歇山,鐵塔指蒼,碑坊如林。“一統天下”的豪氣,文化韻味,有如尖塔,根扎大地,上沐天光。有如碑文,或遒勁明晰、或斑駁模糊。開封能讓我膜拜永久,思想永久開封,是那種你在紛繁世事中有點累時,來這里體會“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心靈家園。在黃河岸邊,望著滔滔河水,會對中國的歷史、文化,有著有別于書本的理解,在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源頭、故地,不富饒的土地上,也會體會到更多民族的精神源泉。而在夕陽西下的時候,或在黃河故道,或市井小肆,或潘楊湖畔,細細品味“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那個中的感覺,那份心靈的歸屬與認同更會讓你對這里生出無限情意。
      
    匆匆忙忙的開封行,說不盡的疲勞,道不完的興奮。夜晚,我還是去鐵塔公園轉一圈,看看心議已久的開封夜景和那聞名于世的鐵塔。
      
    開封鐵塔是中原文化中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如擎天玉柱般地聳立在開封城東北隅,它以精湛絕妙的建筑藝術和宏偉秀麗的身姿而馳名中外。
     
    鐵塔公園1961年被國務院定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占地面積51.24公頃,其中有9.62公頃的水面積;園內依次建有“盆景苑”,“天下第一塔”石碑;“極樂世界”牌坊;寧靜雅致的“靜苑”;巍峨壯觀的“接引殿”;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鐵塔”;以及為了讓游客更好的了解鐵塔歷史而興建的“鐵塔嬗變藝術宮”;還有“竹園”;“梅園”,“賞心園”等小品式建筑。各園亭臺風姿卓絕,花木風情萬種,笑迎八方游客。
       
    鐵塔,原名開寶寺塔,建于北宋時期(公元1049年),距今已有900年歷史,1961年被國務院定為“國家及重點保護文物”。以卓絕的建筑藝術聞名中外,完全采用中國傳統的木結構形式。塔高55.88米通體遍砌彩色琉璃磚,磚面飾以栩栩如生的飛天,麒麟,伎樂等數十種圖案。鐵塔建成九百多年,歷經戰火,水患,地震等災害,至今仍巍然屹立。有“天下第一塔”的美稱。開封鐵塔因其卓絕的建筑藝術聞名遐邇。因其外表全以褐色琉璃磚鑲嵌,遠看近似鐵色,加之本身堅固異常,猶如鐵鑄,故從元代起民間稱之為“鐵塔”。據史料記載,鐵塔前身是一座木塔,系我國北宋時期著名建筑學家喻浩為供奉佛祖釋迦牟尼佛舍利而建造的。據說,他經過八年的構想設計和建造,終于在公元989年把這座佛塔建成。初建成的塔向西北傾斜,有人問喻浩緣由,他說京師無山,多西北風,離此地不遠又有大河流過,用不到百年的時間,塔受風力作用和河水侵蝕的影響,就自然會直過來了,并預言此塔可存在七百年不會倒塌。而且,喻浩在施工中采取每建一層都在塔的周圍安設帷幕遮擋,既避免施工傷人,又便于操作。但令人遺憾的是,這個木塔在宋仁宗慶歷四年,就是公元1044年夏天,便被雷火所焚,僅存在了五十多年。到了皇佑元年,宋仁宗下詔在距此塔不遠的夷山上,仿照木塔的樣式建造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這座鐵色琉璃磚塔。粗壯的塔心柱是支撐塔壁、抵御外力的核心部分。各種不同用途的外壁磚瓦構件通過登道與培心柱緊密銜接,異常堅牢,具有很強的抗震能力。九百多年來,鐵塔歷經地震、暴風、水患,特別是1938年5月,日軍用大炮對鐵塔進行轟炸,北面從第四層至第十三層的各級檐角、塔壁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毀壞,但仍然屹立。今天在我們欣賞鐵塔之壯美時,更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
      
     鐵塔并非鐵鑄,卻勝似鐵鑄。近千年來,它就這樣櫛風沐雨,傲然挺立于天地之間,經雷轟電擊而不毀,遭水淹風摧而不坍,遇地震戰火而不垮,真正的巋然不動,這是建筑史上的奇跡,這是人類智慧的結晶。
      
    開封,城市不大名氣大,古名汴梁、東京,是中國六大古都之一,人稱“十朝都會”。她的鼎盛時期應為北宋,當時人口超百萬,其繁華景象,有舉世聞名的《清明上河圖》佐證。數千年來,黃河水滋潤著這方土地,黃河水也摧殘著這方土地。黃河每決堤一次,便用泥沙把這古城覆蓋一次,不屈的人們在舊城上面造新城,形成了“城摞城”的奇特格局。考古發現,周王府蕭墻下壓的是金皇宮城墻,宋內城墻下壓著的是唐汴州城城墻。因此,開封的許多古跡,已深埋地下,地面建筑,很多是復制、仿制的東西。而鐵塔,則是為數不多的原始文物之一。
       
    據史料記載,鐵塔的前身是一座木塔,八角形,十三層,高達一百二十米,僅這高度便可想見當年的雄姿了!當時這塔建在開寶寺福勝院內,故名“福勝塔”。古塔大都與佛教相關,“福勝塔”也不例外。當年此塔上安千佛萬菩薩,下奉阿育王佛舍利。木塔初成,身傾西北,斜得厲害,世人多不解,以為是建筑失誤。設計大師喻浩說,京師地平無山而多西北風,吹不到百年這塔身就正了。可惜,木塔從公元982年建成,到1055年(也有資料稱是1047年)就被雷擊而焚毀了。從建到毀,不足百年,未能驗證西北風的“功力”,卻給后人留下了一團不解之謎:供奉菩薩的佛塔,卻為何反遭菩薩的摧毀呢?可見,佛和菩薩以及供奉他們的寶塔,都是人造的,是人們的一廂情愿,雷電不認這個賬,誰違背它的意志,它就要打擊誰。今天看來,一根避雷針,勝燒萬炷香!
        
    俗話說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木塔毀了,人們就建鐵塔。當然,這座鐵塔用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鑄鐵,而是鐵色琉璃磚。用磚砌五十多米高的塔,設計上非同小可。支撐鐵塔的力量核心是塔心柱,各種外壁磚瓦構件均與塔心柱緊密扣接,渾然一體,形成了強有力的抗震體系,這在九百多年前,是一個了不起的科學設計。
 
    塔身外鑲幾十種花紋磚,飛天、麒麟、坐佛、菩薩、獅子、伎樂、花卉都有。頂上嵌著一只葫蘆式的銅質大寶珠,遠遠看去,就像出家人戴著莊嚴的僧帽。塔身的窗子設計也很別致,有明窗和盲窗兩種,明窗每層一只,一層在北,二層在南,三層在西,四層在東,依次類推,直至最高層。所謂盲窗,其實是打不開的窗模。當年,這塔是汴京的一大重要景點,名為“鐵塔行云”。登塔遠眺,黃河如帶,大地似錦。但如今看來,五十多米高的建筑物已不算高了。
        
    還有一個傳說,鐵塔下為一泉眼,與大海相通,人稱海眼。倘海水自此眼涌出,即要淹沒開封。故建此塔于海眼之上,以鎮水患。聯想起當年塔身傾向西北為迎擊風吹,而塔基又鎮海眼而防水患,可見此塔還是開封的“風水”寶塔呢!
      
    然而,風水好壞并不取決于選址。盡管有“天下第一塔”鎮守開封,開封仍免不了經災歷難。有時,人禍更比天災兇惡。明末李自成起義,率軍攻打開封,明朝巡按竟然扒開黃河大堤,企圖淹沒起義軍,結果把開封城淹成一片廢墟。包括鐵塔的基座,也沒入了黃河水沖來的泥沙之中。如今的黃河,高懸于開封城區地面十米之上,開封人時刻不敢掉以輕心,許多標志性建筑都相當于防洪警示標志。比如在鐵塔公園,溝渠縱橫,讓人一看就覺得這里有一套相當完備的排澇體系,更為明顯的標志是,塔基之南,有一方牌匾,上書“天下第一塔”,這匾安放得十分奇特,造型是由一條鰲魚銜著,或者說是將碑石整個兒堵在鰲魚嘴里的。這又讓人聯想到鐵塔鎮海眼的說法,可見開封人提防水患的意識多么強!
 
    開封、大梁、汴梁、汴州、東京、東都、開封府……,這些曾經在歷史上輝煌一時的名城,都被黃河的泥沙無情地淹沒。最近的考古發掘發現,在距黃河僅7公里的今日開封市地下,一層一層地掩埋了春秋戰國時代以來的至少7座古城。
       
    黃河洪水泛濫多次使古城開封遭受滅頂之災。洪水過后,泥沙淤積,人們便在原址上疊床架屋,重建家園。淹埋在泥沙深處的這一系列古城,就“疊羅漢”般疊加起來。專家說,開封地底堆積的是王朝更替的歷史,每往下挖掘一層,歷史就回溯了幾百年。
      
    開封歷史悠久,春秋時期,鄭莊公在今城南筑城,取開拓封疆之意定名開封。戰國時期為魏國都城,稱大梁。南北朝的北周時稱汴州。五代的后梁時為東都開封府,后晉改為東京開封府。后漢、后周以及北宋和金都在此建國都,元時為汴梁,明、清時復為開封府。
       
    據統計,“懸河”黃河目前平均每立方米含沙量高達35公斤。按1919年到1954年水文系列年平均值計算,多年平均入黃泥沙達16億噸,年平均淤積下游河床4億噸,平均每年河床抬高10厘米。現在,黃河開封段河床高出開封鐵塔13米。“黃河安瀾國泰民安”,這是樹立在黃河源頭的一座碑的碑文。
      
    如今,小浪底工程的建成,使黃河終于安瀾,開封再也不會遭受滅頂之災了。開封人民再也不會因為頭上的懸河而擔驚受怕了,也就告別了近千年的驚悸之苦。
 
    “擎天一柱礙云低,破暗功同日月齊。……文焰逼人高萬丈,倒提鐵筆向天題。”這是元代詩人馮子振贊美開封鐵塔的著名詩句。
         
    好一個“倒提鐵筆向天題”,它在題些什么呢?好豪邁的詩句!題什么呢,我似乎明白了,也許題的是“風調雨順”,也許題的是“歲歲安瀾”,題來題去,核心其實還是一個尊天敬地的“智慧”,這“智慧”與佛家的“悟”應該是一致的吧!
        
    我站在鐵塔之下,目光沿著鐵色琉璃磚的塔身直視蒼穹,藍天恰如一幅闊大無垠的彩箋,鐵塔酷似一支如椽巨筆,在蒼茫時空中書寫著肉眼不可得見的文字。
        
    宋時的開封城已埋入地下十米左右,唯這孤零零的鐵塔,算是趙宋王朝地道的遺民。唯有她歷經千年風吹雨打,見證了千年歷史;唯有這千年鐵塔,“倒提鐵筆向天題”,讓世人領悟那千年蒼桑。(原標題:開封行,嘆開封鐵塔)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開封網
0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