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說(667年-730年),唐代文學家,詩人,政治家。字道濟,一字說之,唐玄宗宰相,原籍范陽(今河北涿州市)。世居河東(今山西永濟),后徒洛陽,封燕國公,擅長文學,當時朝廷重要辭章多出其手,尤長于碑文墓志,與許國公蘇颋齊名,并稱“燕許大手筆”。有文集30卷。今通行武英殿聚珍本《張燕公集》25卷、《四部叢刊》影明嘉靖丁酉本《張說之集》25卷。事跡見新、舊《唐書》本傳。
張說前后三次為相,掌文學之任凡三十年,為開元前期一代文宗,品評文苑,獎掖后進,深孚眾望。他為文俊麗,用思精密,朝廷大手筆,多特承帝旨撰述,尤長于碑文墓志。與許國公蘇頲齊名,號稱"燕許"。皇甫《諭業》論唐文首列二家,謂"燕公之文,如口木口枝,締構大廈,上棟下宇,孕育氣象,可以變陰陽,閱寒暑,坐天子而朝群后。其文駢、散兼擅,《舊唐書·張說傳》載其《諫武后幸三陽宮不時還都疏》等疏表 3篇,皆政論名作。其他題材佳篇,如《起義堂頌》、《西岳太華山碑銘》、《貞節君碑》、《姚文貞公神道碑》、《齊黃門侍郎盧思道碑》,或淵懿樸茂,或放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