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寺金銀器制作技藝起源于洛龍區白馬寺鎮白馬寺村,是一種傳統手工技藝,其歷史可追溯到明代,興盛于清代,并代代相傳。白馬寺金銀器制作堅持用純手工打造金銀器之美。
1 由宮廷走向民間
所謂金銀器,是以貴重稀有金屬黃金和白銀為基本原料加工而成的器皿、飾件等。自古以來,國人就以黃金和白銀作為財富的象征。因其稀缺性,歷來被皇家貴族統治階層所壟斷,金銀器不僅具有其本身的經濟價值,而且蘊含藝術上的審美價值,因而它不僅象征財富,還被用來作為身份、地位、權力的等級標志。
古人對金、銀具有神秘觀念,漢代方士認為“金銀為食器可得不死”。到了唐代,這種觀念更為盛行,為了保證統治階級對金銀器的獨占,唐代統治者還把金銀器的使用和社會等級觀念結合起來。《唐律疏議》中規定:“器物者,一品以下,食器不得用純金。”神龍二年(公元706年)進一步強調:“諸一品以下,食器不得用渾金玉;六品以下,不得用渾銀。”因此,金銀器成為當時人們身份的象征和標志,并延續至今。
與此對應,古代金銀器制作有專門的機構(如唐代的文思院),大多數隸屬于宮廷或各級官府,為宮廷和各級官府服務,制作金銀器的工匠代代相傳。到了宋代,隨著城市的繁榮和商品經濟的發展,由于金銀器需求量增大,民間也出現了許多金銀器手工作坊,各地的金銀器制作行業十分興盛。明清時期,金銀器的制作得到了空前發展,金銀飾文化在民間落地生根,制作金銀器的工匠逐漸成為一種民間職業,越來越興盛。
白馬寺一帶金銀器制作的歷史可追溯到明代,在清代達到鼎盛。世居此地的王氏一族,靠祖傳的金銀器制作技藝為生,在當地很有名氣。至今,有些人家還保存有古代的銀器。據記載,清道光年間,王氏族人王繼曾建起金銀器加工作坊,開始規模化加工生產金銀器,白馬寺金銀器制作進入了鼎盛時期。
王亞強,白馬寺金銀器制作技藝第十七代傳承人,現為洛陽唐藝金銀器博物館館長、洛陽銳澤工藝品有限公司董事長,他從1980年開始學習金銀器制作技藝,30余年來一直潛心鉆研,幾乎走遍國內各個金銀器加工地,吸收各地工藝技法的精髓。
2 純手工制作技藝
伴隨著歷史的發展,白馬寺村王氏家族的金銀器制作技藝代代相傳,在工藝上不僅吸取了中國傳統工藝技法,還有所發展,其加工特點可以用精、細二字概括。洛陽銳澤工藝品有限公司車間主任伏智立說,白馬寺金銀器制作嚴格按照中國古代金銀器制作工藝,以官府的金銀器工坊工藝為內在要求,純手工打造金銀器之美。
制作金銀器的步驟簡述如下(以銀器為例,金器同理):第一步是范鑄,把銀加熱熔化成銀液,澆入預先準備好的方形模子,冷卻后即成銀板。第二步是錘揲(dié),利用銀的延展性,首先用錘子將制作好的銀板錘打成片,然后置于特殊工具上擠壓錘打,敲打成各種器形。第三步是鏨(zàn)花,錘揲成形的器物表面由工匠描繪出各種花紋圖案,然后用鏨刀進行鏨刻。第四步是焊接,在銀器和銀裝飾部件的接觸點上鋪上焊藥,加熱至焊藥熔化即焊接成功。焊接完畢,要對器物進行打磨、拋光處理。接下來對銀器的紋飾進行鎏金,把配置好的金泥涂抹于紋飾表面,用火溫烤,使水銀蒸發,黃金就存留于器表上了。
還有失蠟鑄造技藝,將蠟用手工雕刻成所要制作器物形狀的蠟模,或由硅膠模壓得到蠟模,然后在蠟模外層層包裹沙土并預留一個小孔,晾干后焙燒,使蠟模揮發,外面的沙土就成為堅硬的外殼,殼體內壁留下了蠟模的陰模。將熔化的金屬沿小孔澆注入殼體,冷卻后把外殼打碎,這樣就得到了各種金屬鑄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