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之洛陽
2013/3/22 10:19:32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最近出差,順過洛陽,所到之處,印象頗深。于是將其記錄下來,與讀者共享。
洛陽地處河南西部黃河中游南岸,西連秦嶺,東望嵩岳,北依邙山,南對伊闕,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八關都邑”、“九州腹地”之稱。十三朝古都的洛陽也是中國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歷史最悠久的都城,位居我國八大古都之首,是世界“四大圣城”之一。漢魏以后,洛陽逐漸成為國際大都市,隋唐時城區人口超過百萬,四方納貢,百國來朝,盛極一時。
車行在鄭州至洛陽高速路上,忽見路邊邙山上大大小小的墓冢凸現在視線里,在夕陽的映襯下,千年滄桑變得如此真實而富有質感。陪同的洛陽周先生為我們吟起了唐代詩人王建曾的詩賦:“北邙山頭少閑土,盡是洛陽人舊墓。舊墓人家歸葬多,堆著黃金無買處。” 他告訴說,邙山自古就是帝王將相安排身后的 風水寶地,東漢以來的陵墓漫山遍野。所以有“生在蘇杭,葬于北邙”之說。這個世界罕見、中國最大的古代陵墓群的墓葬如此稠密,足見其風水之好。
洛陽有三絕,龍門石窟、洛陽水席和洛陽牡丹。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市區南12公里處,與敦煌的莫高窟、大同的云岡石窟并稱為中國三大石窟。開鑿于北魏和唐代武則天時期,歷經400余年的雕刻,現存窟龕2300多個,雕像10萬余尊,碑刻題記30多萬字。它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窟內造像雕刻精湛,內容題材豐富,被譽為世界最偉大的古典藝術寶庫之一。其中最大的一個石窟,長寬各30余米,那尊巨大的盧舍那雕像,實在是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杰作。游客觀之,嘆為觀止。
提到洛陽,不能不提洛陽牡丹。洛陽的每條大街中央和上規模的的公園里都遍種牡丹,每當花開時節,鮮艷無比,滿城飄香。據傳洛陽牡丹栽培始于隋代,唐代是鼎盛時期,宋代已有洛陽牡丹甲天下之說。一些描寫洛陽牡丹的詩詞、著作及繪畫作品膾炙人口。如唐代詩人劉禹錫《賞牡丹》一詩“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帝京”將洛陽牡丹比喻為國中最漂亮的女子,宋代詩人歐陽修更撰寫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牡丹專著《洛陽牡丹記》。由此,洛陽牡丹,美名四揚。
到一個地方人們最關心的當是飲食,提起洛陽飲食文化,必提“水席”。“水席”是洛陽特有的風味菜肴,它選料講究,烹制精細,味道鮮美多樣,口感舒適爽利。是中國迄今保留下來的歷史最久遠的名筳,距今已有千多年歷史。所謂水席,一是全部熱菜皆有湯;二是熱菜吃完一道,撤后再上一道,向流水一樣不斷更新。 洛陽水席的特點是有葷有素、選料廣泛、可簡可繁、味道多樣,酸、辣、甜、咸俱全,舒適可口。全席二十四道菜,八個冷盤、四個大件、四個壓桌菜,菜名相同。不嘗水席,算是妄到洛陽,可每桌底價上千也著實咂舌,所以同行者戲言,不是“洛陽紙貴”,應是“洛陽食貴”。但是品嘗之后,大家紛紛贊賞不已,稱物有所值。
洛陽人有喝湯的嗜好,洛陽飲食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湯水多,各色各樣的湯館成為洛陽街頭最常見的風味小吃,如不翻湯、胡辣湯、牛肉湯等。而且,我們看到的洛陽人喝湯很有意思,他們不是坐著喝,也不是站著喝,而是蹲著喝。不論是有錢的大哥,還是無錢的混混,清早付了錢,接過湯碗,沿碗一周下去,湯就沒了,然后全身那個熱乎舒適勁兒爽遍全身,嶄新的一天就開始了。
當然,洛陽還有一大特色就是陶器唐三彩,它悠久歷史絲毫不遜于牡丹。因以黃、白、綠為基本釉色,人們習慣地稱其為“唐三彩”。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經濟繁榮興盛,文化藝術群芳爭艷,唐三彩就是這時期產生的,已有1300多年歷史。它吸取了中國國畫、雕塑等工藝美術的特點,采用堆貼、刻畫等形式裝飾圖案,線條粗獷有力,深得大家喜愛。
對洛陽念念不忘的還有洛陽的閑適,這點與成都頗為相似,所以四川人到了那里,特別親近。作別洛陽時,正是傍晚時分,古都的繁華悄然來臨,那花、那景、那席,讓游人宛若再回盛唐,重溫經典。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達州廣播電視報(2012-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