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洛南新區的建設情況來看,房地產業的功能和消費理念及市場開拓范圍還需開闊視野和思路,周圍景區縣市也有大文章可做。政府、企業均需放開眼界,搞好策劃、論證,規劃、配套和基礎設施建設,打好綠色牌,做大做強綠色產業,保護和利用好先祖們為華夏子孫最先選定的這片豐水寶地。
從旅游業發展的角度看洛陽經濟發展的思路。對洛陽市政府打造工業強市的目標,愚下有些不同看法。誠然,河南西部豐富的礦產資源是豫西發展傳統工業的自然優勢,但資源消耗型的產業并非當今工業發展的主流,依賴五、六十年代遺留下的制造業、加工業、選礦業的基礎推進洛陽工業新格局的思路有待轉變。
工業的發展勢必產生極大的資源消耗和污染,給環境帶來極其不利的影響,具有關報道洛陽的空氣、水質污染狀況雖有所改觀,但仍不容樂觀。這與現有的工礦業格局及現代化水平有關,短期和眼前利益使我們的政府和企業很容易做出急功近利的打算和規劃,不能擺脫稅利的誘惑而犧牲長遠利益,真正堅持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概念,不愿放棄現有利益而顧及長遠或子孫后代,這是全國各地的通病。
有筆者認為傳統工業不能也無力支撐洛陽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盡管工業在上世紀洛陽的發展中起到了關鍵作用,但山不再綠、水不再清、天不再藍,給后人后世留下的是更多更大代價的付出。要還河洛山青水秀人美的豐饒和人氣,尚需幾代人的努力。
要明白自然天成的青山綠水才是洛陽人的最大財富。它能給洛陽帶來歷史上富甲天下的帝都繁華,同樣能成就洛陽人今天和未來現代化社會的人文、財富夢想。
把洛陽打造成中國乃至世界的綠都花海、美食娛樂、旅游觀光、文化交流、休閑養生的中心城市、“世界公園”,才是洛陽-河洛兒女們應該努力奮斗的目標!自然和歷史給予洛陽太多的關照和機會,要倍加珍惜、精心呵護、充分利用。中國經濟、社會步入小康的歷史契機再一次帶給洛陽巨大的綠色創富機遇,忽視或小看其中巨大的商機和價值,會犯方向、戰略性的錯誤。
來洛陽有幾天了,水席吃了,漿面條喝了,東關牛肉湯嘗了,地方小吃到也吃了些,由于資費有限大的賓館酒樓沒去光顧,也無非燕翅鮑魚、生猛海鮮一類泊來品,跑的地方多了對它們已毫無興趣,但不知那里還有否洛陽本地的獨特佳肴?
由于各地風土人情各異,飲食習俗各不相同,這些不同之處集中反映在街市小吃上。十多天跑遍了洛陽的大街小巷,能找到的本地小吃的確不多,而外地的吃食也缺乏精彩內容,感覺日前流行湘菜之類的小菜系,再就是洋快餐,著實讓我有點失望的意味。去過集貿市場,蔬菜鮮嫩油青,小販們收拾的也干凈,價格便宜,蛋禽肉類也挺豐富,就是水產類少了些。如自己開火做飯確實很劃算。
從市場上看市民們買的菜品副食種類,我以為洛陽人不大講究平時的營養,面食、肉類吃的多,蔬菜做的也不很講究,問了幾位本地的朋友,他們都不太注重平日飲食的營養搭配,更不注意四季的滋養進補,在家很少煲湯、溜炒,吃水產、海鮮比較少,也不大會做。洛陽在中北部地區是少有的富水城市,但水產業卻不發達,飲食習慣偏于西北干旱地區,這是我所迷惑的。山珍那么多卻不懂如何享用,水面那么闊卻很少養魚。
憑心而論,我對洛陽山水、古跡、風土人情還是十分贊賞的,古樸、自然、醇厚。不快的節奏、悠然的生活,理應養育出,牡丹仙子般的國色天香。然而,我從姑娘、小伙,老人、孩子的臉上看不到桃花的嬌色、牡丹的潤澤,人們的皮膚泛黃且有些粗糙,與街市上的花紅柳綠不相匹配,真讓我大惑不解?一句話,普遍營養不良的跡象。此話可能有點傷害洛陽人的自信或顏面,但本人確實出于善意提醒,可能愛之深痛之切吧。龍門石窟:詩人白居易評價: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城南13公里處。這里兩山對峙,伊水中流,猶如一座天然門闕,在春秋時期稱“闞塞”或“伊闞”,隋以后稱龍門。
所謂“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開鑿的洞窟,或是天然形成的石洞,用以藏身或貯藏食物和東西。然而以石窟寺出現卻是在古印度興起佛教后出現的。隨著僧侶的傳教活動傳入我國的邊疆和內地,同我國民族特點和傳統的各種藝術技法風格融合交匯,成為我國的一種特有的雕刻、彩繪工藝。
歷史上,洛陽曾是東漢、北魏和武周等朝代的都城。東漢時佛教開始傳入中國,永平年間建成了號稱中國佛教第一名剎的洛陽白馬寺。北魏皇帝普遍崇尚佛教,而武則天對佛教更是篤信有加。為了表示對佛祖的虔誠,他們在洛陽大興土木,龍門石窟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處。
1999年,洛陽市人民政府投資近兩億元,對龍門石窟周圍環境進行了大規模治理改造。2002年3月,成立了龍門石窟風景區管理局,對石窟、香山寺、白居易墓實行統一管理,并籌措資金近一億元,在龍門石窟南北架設了兩座公路大橋,拓寬了景區內南部河道,修復了香山寺古建筑設施,計劃2003年4月,景區實行封閉式管理,屆時,將會以石窟、寺院、墓園合為一體的旅游景象出現。那時,中外來賓可以在香山寺鐘聲的伴隨中,漫步于水面漣漪的伊河河畔,駐足于佛龕之前,一覽龍門眾多景觀。
龍門石窟是河南人民的寶貴遺產、也是中國人民的、更是世界人民的寶貴遺產。
洛陽水席: 洛陽水席始于唐代,歷史悠久,古今馳名。千年以來,久傳不敗。紅白大事,宴請賓客,率先用之。這與洛陽的地理氣候有很大關系。洛陽四面環山,地處盆地,雨量較少,氣候干燥寒冷,民間飲食多用湯類,喜歡酸辣以抵御干燥寒冷。這里的人們習慣使用當地出產的淀粉、蓮菜、山藥、蘿卜、白菜等制作經濟實惠、湯水豐盛的宴席,就連王公貴戚也習慣把主副食品放在一起烹制,久而久之逐步創造出了極富地方特色的洛陽水席,并逐漸形成"酸辣味殊,清爽利口"的風味。洛陽水席,有三大特點:一是有葷有素,有冷有執;二是有湯有水,北方南方均為可口;三是上菜順序有嚴格規定,搭配合理、選料認真、火候恰當。
所謂"水席"有兩個含義:一是全部熱菜皆有湯-湯湯水水;二是熱菜吃完一道,撤后再上一道,向流水一樣不斷地更新。全席共設24道菜,包括8個冷盤、4個大件、8個中件、4個壓桌菜,冷熱、葷素、甜咸、酸辣兼而有之。上菜順序極為考究,先上8個冷盤作為下酒菜,每碟是葷素三拼,一共16樣;待客人酒過三巡再上熱菜:首先上4大件熱菜,每上一道跟上兩道中件(也叫陪襯菜或調味菜),美其名曰"帶子上朝";最后上4道壓桌菜,其中有一道雞蛋湯,又稱送客湯,以示全席已經上滿。熱菜上桌必以湯水佐味,雞鴨魚肉、鮮貨、菌類、時蔬無不入饌,絲、片、條、塊、丁,煎炒烹炸燒,變化無窮。洛陽水席,又分為高、中、低三個檔次,可據情而定,故深受城鄉人民的普遍歡迎,長盛不衰。洛陽水席可粗可細,可簡可豐,即是尋常百姓家的家常飯,又可精制成高檔宴席。
洛陽水席其上菜程序如行云流水,主要菜肴又均有湯水,故名“水席”。其特點是以酸辣見長,清爽利口。水席的上菜程序別致有趣:全席共24道菜,首先是四葷四素八冷盤,然后除四個壓桌菜外,依次將味道相近的每三個菜分四組送上,俗稱:“帶子上朝”。第一道大菜“洛陽燕菜”得名于其形,其實是用蘿卜絲加上雞絲、精肉等多種配菜用高湯煨成。據說當年武則天品后贊不絕口,三月不知肉味,第二道大菜“全家福”,是用多種肉、菜繪制而成。第三道大菜“蜜汁八寶飯”。最后一道是酸辣雞蛋湯。其間的中菜有“螺絲肉”“紅燒全肘”“清燉全雞”“霸王別姬”“清蒸鵪鶉”等。“燕菜”代表春燕,預兆希望;“全家福”意在祝賓朋合家幸福、吉祥如意;“八寶飯”寄寓人們對五谷豐收的祈求;而俗稱“送客湯”的雞蛋湯則表明宴席已經接近尾聲,主人在預?腿艘宦菲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