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九四二》的上映,許多洛陽網友還是留有遺憾的,因為該片中不少故事發(fā)生在當時的洛陽,卻在八竿子打不著的山西、遼寧等地取景,如片中的“洛陽火車站”被劇組“復制”在了遼寧省調兵山市。
導演馮小剛曾說,洛陽已完全沒有過去的影子了。
是的,如今的洛陽已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電影里的很多場景卻是當時洛陽的真實再現,讓我們來找一找1942年的洛陽吧。
場景一:洛陽火車站
電影場景:“洛陽火車站”內,張國立、徐帆、范偉、馮遠征等著名演員扮演的角色紛紛現身,并爭相擠進蒸汽機車;而從后方運來的救災物資,也在這里卸載,分發(fā)到河南各地。
現實場景:為拍攝以洛陽火車站為背景的逃荒場面,《一九四二》劇組在遼寧省調兵山市曉明鎮(zhèn)耗資幾百萬元,用時5個月,搭建了一個“1942年的洛陽火車站”。
而真實的1942年的洛陽火車站,位于現在洛陽東站附近,它是當時河南最大的火車站,每天有兩班發(fā)往西安的火車。洛陽火車站以東的鐵軌,已在1939年年底被國民黨政府拆除。
至于當時的洛陽火車站是不是電影里的樣子,許多當地的老住戶已記不清了。
場景二:洛陽郊區(qū)大教堂
電影場景:在洛陽郊區(qū)的一個大教堂內,《時代》周刊記者白修德與傳教士梅甘交談。
現實場景:梅甘是個虛擬人物,他是當時洛陽眾多傳教士的縮影。當時,洛陽雖然有教堂,但不在郊區(qū)而在市區(qū)繁華地段。
據史料記載,1908年,天主教傳入洛陽。意大利天主教傳教士在洛陽東站西南角建了天主教教堂。1909年,美國基督教信義會派美籍傳教士來到洛陽,組成基督教洛陽公會,在洛陽東興隆街籌建教堂。洛陽市老城區(qū)自立南街68號現有的天主教教堂,就是從洛陽東站搬遷而來的。
這座教堂墻面以紅白為主色調,外形宏偉,造型別致,兩座塔樓的塔尖上各立著一個巨大的十字架,塔樓中間是教堂的主體。作為哥特式建筑的典型特征,教堂門前聳立著四根立柱。
目前,洛陽市老城區(qū)新街的基督教教堂為市區(qū)最大的基督教教堂。
場景三:大市集
電影場景:電影中,在大市集上,花枝將自己賣了出去。
現實場景:根據史料記載,1942年大饑荒期間,在洛陽火車站(現洛陽東站附近)前,自發(fā)形成了一個大市集,人們在這里賣牛、賣雞、賣人……凡是能換口糧的,都賣。
瀍河回族區(qū)大同街一小區(qū)78歲的趙老太太說,大饑荒時,她還不到10歲,但她對市集的印象很深。
“那時,市集上能換到的‘糧食’基本上是黑豆、豇豆和野菜,我曾聽說,賣一個孩子可換兩升(升:量糧食的器具。當時這種器具多由木片制成,一升相當于現在的5千克)糧食。”趙老太太說。
趙老太太提到賣孩子時特別說道:“很多人以為,賣孩子是件很痛苦的事兒,其實并不是這樣;大多數人以為,賣孩子的人會跟買家多要一些糧食,事實也不是這樣。”大饑荒時,賣孩子是一件“又悲又喜”的事情,與賣孩子者的一無所有相比,買孩子的人家境殷實,把孩子賣給買家,就意味著孩子能繼續(xù)活下去,不至于像自己一樣餓死。為讓孩子生存下去,很多父母甚至不愿意向買家多要糧食,只是象征性地要一些,能讓自己吃頓飽飯即可……
曾經住在洛陽東站附近、今年82歲的韓老太太回憶,那時,住在她家附近的兩兄弟一直沒娶媳婦,便一人挑了兩籮筐(25千克至30千克)紅薯,到東站門前的市集上,每人用兩籮筐紅薯各換來一個媳婦。
場景四:坐火車逃荒
電影場景:一路向西的火車上,擠滿了目光呆滯的逃荒者。
現實場景:趙老太太回憶,當時,許多遭受饑荒的老百姓沿隴海鐵路線逃亡。那時,火車數量很少,偶爾遇到一列火車,不管是拉貨的還是載客的,膽大一些的百姓都會趁著火車進站速度減慢時拼命爬進火車內或爬上車頂,有的會死死地拉住火車上的欄桿。
“聽大人們說,火車過隧道時,趴在火車頂部的人來不及躲避把頭生生撞掉的事兒也發(fā)生過。”趙老太太說。
場景五:去“老東家”家里吃大戶
電影場景:“餓啊!”孫刺猬扛著鍘刀片子,帶著一伙人,舉著燈籠、火把,到“老東家”家里吃大戶。
現實場景:這個場景還真不是《溫故一九四二》的作者劉震云編的,因為它真實地在汝陽縣發(fā)生過。
根據《汝陽縣志》記載:“(1943年)春,災荒嚴重,椿樹、北樓村饑民300余人夜襲嵩縣大地主牛貴宗,抄獲糧食1500公斤。”
場景六:收容所和救濟院
電影場景:粥棚前,擠滿了災民。
現實場景:據《洛陽市志》記載,南關貼廓巷曾設“難民收容所”,負責救濟難民,使他們轉赴陜西。
為更真切地了解當時的情況,記者來到貼廓巷,但由于年代久遠,部分老住戶已搬走,一些經歷過1942年饑荒的老人也已去世。如今,住在那里的年輕人對當年設立“難民收容所”一事并不知情。
通過搜集到的點滴信息,我們總結了一些老人對當年“難民收容所”的大致印象——“難民收容所”門前常常聚集著很多人,但可供給的食物卻是有限的。
而在爽明街北頭(今中州東路與爽明街交叉口東北側),國民黨政府曾設立過“救濟院”。
附近居民張朝回憶,“救濟院”由當時的國民政府出資,為逃荒至此的災民提供小米稀飯和紅薯。災民最多時,“救濟院”曾安置了200余名災民。
小米稀飯和紅薯,在鬧災荒的年代絕對算是“奢侈品”。“救濟院”里的“奢侈品”,附近大多數居民很難享受到,因為只有外地的災民和本地的老弱病殘才能得到救濟。“有的鄰居在街上走著走著就倒下了,再也沒有起來……”一位老人回憶說。
場景七:洛陽城墻
電影場景:災民聚集在洛陽城外的難民營里,背景為洛陽城墻;花枝在甕城中結婚。
現實場景:根據《洛陽市志》記載,“1939年,第一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衛(wèi)立煌下令拆除洛陽古城墻,并令老城、西工挖地下防空洞,以避敵機空襲”。由此看來,電影中的這段城墻在歷史中也存在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