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大夫第
“拔優橋梓,崢嶸明府舞華韶”。在海內第一橋——洛陽橋邊,有一座聞名遐邇的古宅邸——洛陽張氏大夫第。歷史上,這座宅邸出過不少名人,形成當地頗有影響的名門望族。
張氏大夫第占地400平方米,由門廳、兩廂和大門組成,硬山式屋頂,木抬梁,磚石結構,石雕柱礎,是典型的閩南古民居,蘊含深厚的歷史、文化價值,每年都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前來參觀。
張氏一脈人才輩出
雕梁畫棟,流光溢彩。張氏大夫第建于清道光二年(1822年),是中憲大夫張斐齋填海而建。宅邸祀廳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前有大石埕,埕墻高約兩米,東西各設門樓。石埕東西內測豎有兩桿木質旗桿,桿頂懸掛“翀霄張”的錦旗。據當地文史研究會會長陳德杉介紹,在古代,考生只有中舉,才能在家里豎立旗桿。
這座宅邸至今已經有190多年的歷史,曾多次崩塌,幾經修葺。文革期間,府邸遭受嚴重的破壞,旗桿、旗桿夾石、墻體石雕、后書樓眾多木雕皆被損毀,后得海內外張氏宗親捐資修繕,才得以保存。
張氏一脈,枝繁葉茂,源遠流長,洛陽的張氏沿襲泉州西街“翀霄張氏”。史料記載,一世祖“應科公”,號西橋,生于明朝天啟年前后。相傳,為避崇禎戰亂,洛陽張氏一支先從泉州遷入惠西大壩內,后再遷到洛陽橋頭定居,繁衍至今已有十五世了。翀霄張氏,早前已是洛陽一大望族,“登期公”1875年中舉人,1906年出任廣東西寧縣正堂,“以清慎自矢,有政聲,民以青天頌之”。“仰薇公”生于清光緒年間,在25歲時中優貢,“與登期公父子科名,并在府邸里豎立雙旗桿,鄰里鄉親皆以此為榮”。至今,宅里還掛有標榜科舉功名的“明府”、“文魁”、“優元”、“拔元”四塊牌匾。
靈石傳說 吸引海內外游客
在洛陽當地,還流傳著多個有關這座宅邸的傳說,例如“七星墜地”、“仰華老一排一號”等。在府邸后書樓下,有一塊巨石,相傳,此石為“七星墜地”的群石之一。當年宅邸地基初具規模后,曾經為巨石的去留取舍,頗費了一番思量。最后,因其渾然天成,置身海濱,質樸而可愛,張氏族人終于不忍舍棄,就地屹立宅內。
相傳,巨石歷經百年成靈,為張家人遮風避陽,御險護危,被當地人稱為“靈應石”。在漫長的歲月中,曾有張氏族人議論毀石筑宅、采石取料,可是,每有議論,就見海上風浪大作,夜來時,有電閃雷鳴,怪聲頻聞,而張家人突發傷病也有發生。這些事件發生后,張家族人有所感悟,就沒有諸如移棄此石的舉動,并對“靈應”巨石倍加愛護。而今,坐落于府第內的“靈應石”也成為當地獨具特色的一景。
100多年來,張氏大夫第靜靜地矗立在洛陽江畔,見證著洛陽古鎮的變遷。近幾年來,洛陽鎮高度重視洛陽橋游覽區的規劃和發展,籌集資金修繕寺廟、宗祠,加強景區景點建設和完善配套設施。作為洛陽橋游覽區的重要組成部分,2002年,張氏大夫第被惠安縣人民政府確認為第八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被泉州市文廣新局命名為首批泉州市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展示點。如今,張氏大夫第更多的是發揮旅游功能的作用,以自身的魅力,吸引著海內外眾多游客前來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