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洛陽 >> 走進洛陽 >> 印象洛陽 >> 瀏覽洛陽

轅關:雄關古道見證古都滄桑

2013/10/18 16:03:24 點擊數: 【字體:

轅關:雄關古道見證古都滄桑

漢魏洛陽城城墻遺址

  漢置八關形成了四塞險固的京都防御體系

  轅關之名,始于為守衛京都洛陽而置的八關,始于東漢末年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民大起義。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口號從張角的嘴里喊出,經過成千上萬農民的響應,就有了東漢光和七年(公元184年)那場聲勢浩大的黃巾大起義。

  由于叛徒告密,負責洛陽起義的馬元義在原定起義日期前一個月被捕,并在京都洛陽被車裂于市,1000多名參與者也慘遭殺害。東漢政府還連夜發兵緝拿在冀州的黃巾起義總指揮張角。張角聞訊一聲號令,黃巾軍星夜起兵,迅速占領黃河南北和淮河流域,數十萬起義軍直指京都洛陽。

  東漢政權危在旦夕。當時起義軍主力集中在冀州、潁川、南陽,對洛陽形成三面進攻之勢,漢靈帝早已嚇破了膽,急忙封國舅何進為大將軍。針對洛陽中間為川、四面環山的地形特點,何進特置轅、函谷、伊闕、廣城、大谷、旋門、孟津、小平津八關,同時設置八關都尉,分派重兵把守。

  當時的洛陽城(即今漢魏故城遺址)東南38公里為轅山,轅山以西至伊闕為萬安山。該山系一直向西延伸,橫亙洛陽盆地南部。轅山由東向西為中岳嵩山余脈,綿延向北直指黃河南岸,與北邙相接。崇山峻嶺連綿不斷,構成洛陽盆地的外沿,也是古都洛陽的天然屏障。由此,形成了古都洛陽東以嵩岳、轘轅為障,南以萬安山為屏,西扼函谷要塞,北臨滔滔黃河的四塞險固的京都防御體系。由于何進的運籌帷幄,也因為起義軍自身的原因,黃巾軍沒能越過八關攻入洛陽,但漢置八關卻成為洛陽歷史上一件影響深遠的大事而載入史冊。

  八關之中以轅關最為險要。轅關位于轅山上,地處偃師、登封、鞏義交界地帶。《元和志》中對轅山名這樣解釋:“山路險阻,十二曲道,將進復回,故曰轅。”《辭海》解釋轅詞義為“形容山路曲折艱險”。《管子·地圖》中有這樣一句話:“凡兵主者必先審知地圖轅之險。”轅顯然成了險路的代名詞。難怪唐代詩人劉孝孫曾在詩中寫道:“清晨發巖邑,驅馬走轅。回看黃河上,惝況屢飛魂。”

  匈奴軍隊經轅關攻入洛陽,將繁華的晉朝京城變成廢墟

  漢置八關使名聞天下,但作為兵家必爭之地,轅之名早有記載。

  “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鄭人伐滑。允姓之戎,遷于滑內,東及轅。”如今,轅關下不遠處,古滑國故城遺跡猶存,共同印證了一段滄桑歷史。還有一段歷史記載:“秦下兵三川,塞轅、緱氏之山。”形象地顯示了昔日古關下旌旗蔽日、烽火連天的戰斗場景。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各方勢力逐鹿中原。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劉邦率兵攻占陳留,接著攻下轅、緱氏,并在商都遺址尸鄉溝北,向秦將趙賁率領的大軍發起進攻。劉邦本想乘勝追擊,一舉攻占洛陽,誰知出兵不利,他只好向東南退去,穿過轅關抵達陽城,即今登封境內。

  在劉聰滅西晉的戰斗中,轅關也為兵鋒所指。匈奴漢國創建者劉淵去世后,傳位給長子劉和。但劉和生性多疑,對下屬冷酷無情,即位不久就拿自己的4個弟弟開刀,掀起了殘酷的內亂。最后劉淵的四子劉聰攻克漢都平陽,殺了劉和,成為漢國的第三任皇帝。

  劉聰20歲時游歷西晉京師洛陽,廣泛結交京城名流,曾任晉新興主簿、驍騎別部司馬、匈奴右部都尉,對洛陽不可謂不了解。劉聰即位后不久,就派遣劉曜、呼延等幾路匈奴大軍進攻洛陽。晉懷帝永嘉二年(公元308年),匈奴漢軍將領王彌率軍從轅關入偃師,在伊河北岸大敗晉軍。匈奴大軍長驅直入,勢如破竹,最后一舉攻破洛陽,將晉懷帝司馬熾俘至漢都平陽,貶為平阿公。匈奴攻入洛陽后到處燒殺擄掠,繁華的晉朝京城成了一片廢墟。

  隋末唐初,轘轅關又成了群雄爭斗的大戰場。先是李密與王世充在此廝殺,結果王世充大敗李密,進入偃師,設置轅縣,并在轅關下設轅鎮(即今參駕店)。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世民在洛陽一帶大破王世充,攻下轅、羅川二縣。王世充手下大將單雄信、裴孝達與唐將王君廊相持于洛口,李世民率部騎五千馳援,剛到轅山,單雄信等聞風而逃,王君廊獲勝。

  石友三經轅關追擊樊仲秀,在少林寺放了一把罪惡之火

  1925年二三月間,軍閥混戰,陜西督軍劉鎮華率部將憨玉琨攻打河南。時任河南省省長的胡景翼指定豫西南為樊仲秀防地,并令部將岳維峻于滎陽、汜水一帶迎戰憨玉琨,令樊仲秀從禹縣、登封出兵轅關,占據洛河南岸,從側面攻擊憨軍后路。樊仲秀轅關出奇兵,使憨玉琨腹背受敵大敗而歸,氣性大的憨玉琨最后被活活氣死了。

  1928年4月,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等發動“第二次北伐”,馮玉祥主力開赴前線,黃河以南防守空虛。樊仲秀乘虛而入,由郟縣北攻洛陽,于4月21日占領偃師。馮玉祥急調部將宋哲元、石友三分別由陜西和山東進軍河南。4月28日,宋哲元部進駐洛陽,5月10日攻占偃師。兩面受敵的樊仲秀見勢不妙,急忙從轅關向南撤退。已經趕到洛陽的石友三則穿過轅關追擊樊仲秀,一直追到少林寺,一把火將千年古剎少林寺的藏經樓燒了,將自己的名字刻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而樊仲秀偷雞不成反蝕把米,最后一直逃到南陽。

  1929年5月22日,軍閥再度混戰,韓復榘在洛陽叛馮投蔣。5月27日,韓部由洛陽向黑石關進發,因前鋒受敵,后續部隊即從偃師南折,過轅關繞道登封、禹縣、許昌到達開封,韓復榘被蔣介石任命為河南省主席。蔣、馮關系惡化后,10月13日馮玉祥占領洛陽,左路軍龐炳勛進攻黑石關,中路軍孫良誠部由偃師南下,過轅關從登封迂回鄭州。

  1930年,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中原大戰,歷經5個月,蔣占領鄭州,馮、閻失敗。當年9月下旬,蔣軍五縱隊楊虎城部攻占偃師和洛陽。10月5日,馮軍劉汝明率部由臨汝、登封越轅關占領偃師,準備進攻洛陽。10月9日,蔣軍徐源泉部由登封過轅關占領偃師,劉汝明只好率部西逃。

  1944年5月13日,偃師被日寇攻陷。當年9月,皮定鈞和徐子榮率八路軍抗日先遣支隊進入豫西,在偃師南山一帶建立抗日根據地,在偃、登、鞏交界處打擊日寇,轅關也是他們的作戰地點之一。八路軍河南軍區成立后,嵩山人民抗日義勇軍改稱河南人民抗日義勇軍,司令員張之樸率部在嵩山地區活動,經常在轅關一帶開展抗日活動。

  女皇武則天的性格在開鑿轅山道時表現得淋漓盡致

  轅關北為河洛大地,南為中岳嵩山,諸多帝王為赴嵩山封禪祭祀而親臨轅關,給這一軍事要塞增添了幾許“皇家之氣”。

  如今,從偃師境內登轅關有兩條路,一條是上道,一條是下道,上道寬而緩,下道窄而陡。兩條道上留著兩個皇帝的足跡,更留下了女皇武則天與漢武帝一爭高下的歷史故事。想必最初通關之道非常險要,也給守關帶來了不少便利。但那個氣吞山河的漢武帝劉徹要通過此關到中岳祭天,于是就有了第一次大規模的鑿山開道之舉。雖然過了2000多年,至今仍能見到開鑿山道的斧鑿痕跡。開鑿轅山道,在漢武帝時代是一項艱巨而偉大的工程,而且也“造福”了后代帝王,使他們上轅關少了幾許艱難。東漢建武九年(公元33年)六月,光武帝劉秀來緱氏,就是沿著先祖開辟的山道登上轅關的。漢順帝陽嘉元年(公元132年)正月,京師大旱,皇帝就派大臣經過轅關到嵩山祭天,希望上天憐惜百姓,降雨滋潤河洛大地。

  此后,隋、唐歷代皇帝多經此道登轅關,謁中岳嵩山。一代女皇武則天赴嵩山封禪時,卻不愿走漢武帝修建的舊道,另辟蹊徑修了一條更寬更平更舒服的山道,這山道還偏要修在舊道的上面,以示自己永不居人之下。一個傲視一切、心比天高的女皇形象,在開鑿轅山道時表現得淋漓盡致。

  其實,嵩山封禪亦是武則天的一大創舉。“封”,即天子向上天稟告;“禪”,即祭祀大地,祈禱國泰民安。古代的封禪活動,是天子帝王重要的政治活動之一,其隆重不亞于國家慶典。天子向上天稟告,總是選在直插云霄的高山之巔,并以東為尊,多選在東岳泰山,后來逐漸形成了“封東不封中”的規矩。只有武則天偏要顯示“另類”風格,由西安遷都洛陽“居天下之中”后,打破“封東不封中”的規矩,奉行“鳳在上,龍在下”的理念,新開轅山道,八次登臨中岳嵩山,一覽東西南北四岳,并在轅關題詞立碑紀念。武則天八次登謁嵩山,前三次是與高宗李治共同執政時期,后五次是垂簾聽政和獨立執政時期。為紀念自己封禪成功,公元696年,武則天詔令將當年年號改稱萬歲登封年,將陽城縣改稱登封縣,將嵩陽縣改稱告成縣(后又將兩縣合并為登封縣)。“登封”,意為登上嵩山、封禪大功告成,女皇氣概可見一斑。

  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轅關被地方官員重修一新,以迎接喜愛游山玩水探幽訪古的乾隆皇帝。至今,轅關上的“古轅關”四個大字,就是乾隆皇帝的親筆題詞,也是帝王親臨的歷史見證。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商都文化(2009-08-17)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