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文化,博大精深。洛貢龜書。源遠流長。
出洛陽西行百公里,便是南蹬熊耳、北枕崤山的洛寧縣。洛寧,西依秦嶺之脈,東望一馬平川。境內洛河橫貫, 良田千頃;澗水縱注,青山萬重;地理版圖,猶如靈龜;文化底蘊,宏博深厚。飲譽中外的河洛文化,其標志之一——“洛書”,源在洛寧。
《周易·系辭》曰:“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后漢書·五行志》載:“禹治洪水,得賜洛書,法而陳之,《洪范》是也。”“河圖洛書”是河洛文化之標志,華夏文明的源頭。是中國是先民心靈思維的最高成就,洛書系涵蓋天人合一思想之圖式、東方哲學之精髓。對政治、經濟、軍事、科技、哲學、倫理、建筑、中醫等領域無不產生深刻之影響。給中外專家學者留下探討不盡的課題。但是,“靈龜負書”從何而來,“洛出書處”物證何存?遙遙洛河長流,唯豫西洛寧西長水,豎有專紀“洛書”之源的兩通古碑。
洛寧西長水,依山傍水,竹林蒼翠,歷史悠久,古跡眾多。古往今來,乃文人雅士游覽之勝地,詩賦佳作膾炙人口。竹林嵌座“洛神廟”,廟前并豎“洛書碑”,九龍朝圣龍頭山,洛龜呈瑞龍山前。龍頭山曾是夏禹“敘疇”之地,古碑作記,言之鑿鑿,黃帝史臣倉頡的造字臺遺址距此咫尺;黃帝向廣成子問詢養生之道的嶕峣山與其一脈相連:黃帝樂師伶倫嶰溪谷取竹制管的“律管山”(金門山),與之山巔互見。
《河南通志》載:“禹王廟在永寧縣(1914年改名為洛寧縣)西長水鎮。昔大禹治水成功,洛龜成瑞,故立廟祀焉”。“龜窩,在永寧縣西長水洛河北岸玄滬水濱, 乃大禹治水洛龜呈瑞處。”《拾遺記》曰:“禹所穿鑿之處,皆以青泥封記其所,使玄龜印其上。”玄滬河谷,山青水秀,草荊盎然:上下澗槽,峭壁聳立,飛瀑流花;澗水縈洄, 黛石紅暈,靈氣充溢;摩崖石刻,筆體勁力,詩意幽深。龜灘龜窩碧波蕩漾,石鱷魚維妙維肖,石壁畫形象逼真,石靈龜活靈活現。自古流傳:“上間槽、下澗槽,金銀財寶在中槽”。
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洛河流域則是中華古文化的源頭之一。神奇土地上的神奇河流造就了河洛文化。承上古,緣歷代,啟后世,隨著東方與西方、中國與世界文化的不斷交融與匯通,河洛文化之源的“洛出書處”。早已演譯為中外專家學者們追宗探源、尋根問祖的圣地。博大精深的”河圖洛書”已經引起國內外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洛書”已成為洛寧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