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伊川之二——話說伊川
2013/11/8 11:08:31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古都洛陽近郊的伊川,是華夏文明重要的發祥地之一。《漢書•溝洫志》記載:“昔大禹治水,山陵當路者毀之,故鑿龍門,辟伊闕”。 龍門伊闕南,就是美麗的伊川。
“伊川往復過龍山,每過龍山意且閑。”“游山太室更少室,看水伊川又洛川。古有孟軻難語覺,時無顏子易為賢。”1500多年前的北魏太和年間,新城縣(今伊川)的官員孫秋生、劉起祖等率二百人,在伊闕口斬岸鑿石,疏導伊水河道,首次在龍門西山開鑿第一個佛像石窟古陽洞,創龍門石窟之先河。
“伊川”之名源于何時呢?很多人說是源于“程伊川”。而程伊川的好友邵雍之父號“伊川丈人”,邵雍為祖士衡撰寫的墓志銘落款是“伊川邵雍撰文”。顯然,比邵雍小得多的程頤之名號“伊川”,起源較晚。
北魏酈道元所著《水經注•伊水》,提到商代開國宰相伊尹生于伊川:“伊水又東北,涓水注之,涓水又東逕陸渾縣故城北,平王東遷,辛有適伊川。魯僖公二十二年,秦晉遷陸渾之戎于伊川。涓水又東南注于伊水。昔有莘氏女采桑于伊川,得嬰兒于空桑中,長而有賢德,殷以為尹,曰伊尹也?伊水又東北過新城縣南”。 這段記載有兩處提到“伊川”,其地理方位定位在“陸渾縣故城北”和“新城縣南”,即今天嵩縣田湖上古城到伊川城關古城之間的區域。
上邊提到“平王東遷,辛有適伊川”,見《左傳•魯僖公二十二年》:“初,平王之東遷也,辛有適伊川,見被發而祭于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禮先亡矣。”秋,秦、晉遷陸渾之戎于伊川”。說的是周平王東遷洛邑時,因為這里自古就是有辛氏的祖居地。周大夫辛有到伊川祭祀,但見到的已不是原先的束發跪拜祭祀禮儀,而是披頭散發的戎蠻祭祀禮儀。
伊川東、西、南、北四面環山,中間狀如盆地,河流縱橫,水如青龍蜿蜒,山似馴俯白虎,湖沼如翔舞朱雀,丘陵若溫順的玄武。沃野百里,四季分明,鶴鳴九皋,魚潛沼渚,麥稻飄香,物華天寶,人杰地靈。
這里的山水很奇特。按我國的地形,本是西高東低,北高南低。《周易》曰:“圣人南面而聽天下。”中國的天文星圖和地圖是以面南而立仰天象而繪制,所以中國古代的方位觀念是南低北高,東低西高。而伊川的山水布局,與上面的方位觀念恰好相反。橫亙伊川境內的兩座主要山脈,熊耳山南高北低,嵩山萬安山脈東高西低。水系更是罕見的“逆流”奇觀。伊河、明水(葛寨)、康水(煙澗河)、杜康河(白元)等由南向北流;姜子河(白降河)、永定河(土門)、來儒河(呂店)向西流。甘水發源于高山西鹿蹄山,向北匯入洛河。還有人工天河陸渾東、西干渠也是呈環抱之勢由南向北流。
這種華夏核心地區山水逆向的奇特現象,早已引起古人的向往。上下五千年,我們的祖先在這里生息繁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男耕女織,民風純樸,和睦安居,怡然自樂,縣境僅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就有四十多處。
由于伊河山川河流成獨特的西南東北方向,古人為伊川起了一個響亮的名字——中國,并且載入史冊。“中國”一詞的原創,源于三千多年前西周開國青銅器上 “宅此中國”銘文:“唯王初遷宅于成周。則廷告于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之乂民”。司馬遷在《史記•天官書》對中國地理方位也有精到的定位:“自河山以南者中國。中國于四海內則在東南,為陽;故中國山川東北流”,指的是伊、洛河流域,伊川正在其中。《唐律疏議》卷三:“中華者,中國也。親被王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儀,故謂之中華。”
伊川大地人文薈萃,名家輩出,少典有嬌氏女登感神龍首而生炎帝神農、帝堯伊祁生伊侯之墟、治水英雄大禹劈伊闕三過家門而不入。杜康首釀白酒尊為酒圣。伊尹助商湯,提出“以德治國”, “任官唯賢材”、“以天下為己任”,成名相廚圣。布衣出身的邵雍,受過宋哲宗、宋理宗、康熙三個皇帝的賜封。他的“元會經世”論對宇宙與歷史演化進行新的闡述;提出“仁義治國”,首創天根月窟二進制數率模型先天圖,是現代電子計算二進制理論的啟蒙者,成為擠身于文廟享受千古祭祀榮耀的圣哲。還有商貿鼻祖白圭、杰出的外交家玄奘、憂天下的范仲淹、理學大師程顥程頤、救世宰相姚崇等歷史名人,他們為伊川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也為中華大地增添孕育了厚重悠遠的歷史文化傳奇。(伊川縣委統戰部)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伊川縣委統戰部(2011-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