澗河入洛口,歷史上也是谷水和洛水交匯口。
核心提示
隋唐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南起杭州,北至北京,全長2000公里。這條南北大動脈跨越地球10多個緯度,經過今浙江、江蘇、安徽、河南、北京等7個省市,通達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海河五大水系。目前,我市隋唐大運河相關遺產點的保護、展示和“申遺”工作正在積極進行。近日,我們跟隨專家的腳步,前往尋訪隋唐大運河的“源頭”。
1 谷洛相匯成水源
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隋煬帝“發河南諸郡男女百余萬,開通濟渠,自西苑引谷、洛水達于河(黃河),自阪渚引河通于淮”。根據記載,大運河所引水源來自兩處,一處是谷水,另一處是洛水。
洛水,人們并不陌生,指的便是洛河。谷水,如今很多人卻已經更習慣將其作為一處地名了。兩條河流從西而來,到底在什么地方匯入通濟渠?
隋代以前的洛水走向和現在的洛河走向不同,古洛水由宜陽縣進入洛陽轄區,經周山、三王陵南,再由隋唐洛陽城南東去與伊河交匯。市考古專家方孝廉說,根據考古發掘判斷,古洛水北岸緊鄰現定鼎門遺址,如今洛龍區的古城路便位于洛水故道北岸,開元大道則位于洛水故道南堤內。由此可見,古洛水的河面相當寬廣,流量也非常大。
方孝廉介紹,隋唐以前,谷水大概從現在的洛陽火車站廣場流過。谷水是澗河的上游,也是澗河的古稱。發源于澗西區孫旗屯鄉的王祥河是澗河的一條支流。在隋唐時期,谷水流量非常大,不僅可以滿足皇宮內的用水需求,而且它發起水來,與洛水水勢不相上下。據說,王祥河1984年泛濫時,水勢浩大,沖卷走不少房梁、家具。如今的谷水和王祥河都已經干涸。
隋煬帝開通濟渠,渠首位于皇城東南,大約在今天的洛河定鼎路立交橋段下游。谷水和洛水卻分別于城西改道,它們不是直接匯入通濟渠,而是分別注入皇城西南的西苑積翠池,再通過皇城南的一條黃道渠與通濟渠連通。
2 大河故道已難尋
近日,我們從洛龍區定鼎門遺址出發,沿古城路西行。很難想象,我們正行駛于曾經煙波浩渺的洛水故道之中。路北,曾經是威嚴的隋王城城墻與城門。
根據指引,我們來到瀛洲橋南,剛下引橋,方孝廉就說:“停車,古洛水的引水口就在這里。”我們環顧四周,背后是瀛洲大橋,面前一條大道一直向前,通往開元大道;路西圍墻內,是一片在建的農民安置小區;路東高樓林立,是一片現代化的住宅小區。方孝廉介紹,路東是洛龍區古城鄉范灘村,路西是青陽屯村。根據考古發現,古洛水原是從這里向東匯入伊洛河的。隋煬帝建西苑積翠池,向南至洛水故道,向西至現在的澗西區南昌路西,由于地勢低洼,洛水上游由此注入積翠池,下游東段河道便漸漸干涸廢棄了。數年前,在關林出土的隋代墓志中出現“洛水南”一詞,進一步印證了洛水故道的位置。
洛水改道后,為保水道疏通,人們又在故道中修建一條渠道,名為甘泉渠。后來,甘泉渠漸漸荒廢。2004年8月,市文物工作隊考古發掘出一處隋唐時期大型水利設施遺址。該遺址位于現洛龍區永泰街與政和路交叉口東南角,建筑大致呈矩形,東西長40米,南北寬10米,殘存高度2米有余。該遺址2008年被列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隨行的市文史專家趙跟喜說,該遺址正處在洛水故道中,且與積翠池東堤相距不足千米,很有可能就是當時甘泉渠渠首控制洛水分流的閘口遺址。
3 千年“谷洛斗”今平息
谷水由澗河向南折,從北注入積翠池。隋代谷水入積翠池口,便是現在的澗河入洛口。
我們站在洛浦公園北岸的彩虹橋上,橋北是澗河河道,河面平靜,河堤上綠草如茵、楊柳依依。方孝廉說,考古發現,澗河入洛口兩岸的斷面堆積都是漢代和東周時期的,沒有隋代以后的,因此我們可推斷,這入洛口是在隋代建成的。
除了通過澗河入積翠池,谷水還保留一支分流沿城北向東進入皇城,來滿足宮內綠化、清潔、消防用水。谷水與洛水在積翠池匯集后,經黃道渠源源不斷流向通濟渠,在滿足運河需水的同時,分別保留一支分流和水渠。趙跟喜介紹,由于古時谷水和洛水的流量都很大,且容易發水,所以必須考慮“谷洛斗”的問題。
據考證,西周時,為滿足王城用水,人們便將谷水引入洛水,以求二水相連,旱時互為補充,一水發水時也利于疏通水流。然而,一旦趕上兩邊同時發水,便會水患成災。《左傳》中曾明確記載:“谷洛斗,將毀王宮。”二水相斗的地方即是澗河匯入洛河的地方。不過,如今洛河上游修建了水壩,在澗河入洛口處又多了一道中州渠的閘門,“谷洛斗”再也難上演了。(石蘊璞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