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是“洛陽牡丹甲天下”,可誰知牡丹花由何而來?牡丹的生日又在哪一天?
我嫉妒地方史志辦公室副編審石建厚!
沒錯,就是嫉妒!他家住一樓,所以他可以在家門前砌一個小花池,在花池里栽上三株牡丹。而像我這樣住在高層建筑里的人,卻只能搬回兩盆盆栽牡丹,眼巴巴地瞅著它半死不活地熬過花期,花瓣迅速凋零——誰都知道,牡丹喜歡大地,不喜歡小花盆。
3月26日上午,陽光燦爛。看著石建厚悠閑地侍弄著含苞待放的牡丹,我傻傻地站著,嫉妒得兩眼放光。我摸到他家,是為了請他講幾段牡丹故事,不想卻受到這等刺激!
好在石建厚的故事講得地道,耳朵享了福,也算值了!
傳說,牡丹是王母娘娘的仙丹變成的,每年農歷八月十五,它還要過生日。
一
故事:很久以前,北邙山上住著一對年輕夫婦。小兩口恩恩愛愛,小日子過得和和美美,只是有一件煩心事——久婚不育。
現代人生不了孩子,可以加入“丁克一族”,引導時尚潮流。在那個年代,生不了孩子可沒這么瀟灑,“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女人生不出孩子,會被人恥笑為“不下蛋的母雞”,要多丟臉有多丟臉。
眼看成親快三年了,屋子里冷冷清清還是兩個人,夫妻倆都覺得不是滋味,于是老公四處求醫問藥,老婆八方求神拜佛。怎奈何大夫沒招、神仙不靈,他們折騰了許久,全是百搭。
愁啊愁,愁白了頭。后來,老天爺總算開眼了!
這天,夫妻倆正在鋤地,忽聽頭頂傳來一陣呼救聲。兩人抬頭一看,只見一只兇猛的鷂子正在捕捉一只鸚鵡,于是他們也顧不得鋤地了,女的揮鋤追打,男的抓把土猛擲,終于嚇跑了鷂子。
見鸚鵡的翅膀血淋淋的,夫妻倆決計救“鳥”救到底,便把它帶回家,給它敷上草藥療傷。顧及這位“客人”的口味,他們還特意上山捉蟲子,改善鸚鵡的伙食。
經過一個月的精心照料,鸚鵡的傷口痊愈了,夫妻倆和它的感情也深了,一日不見,如隔三秋——養寵物養久了一般都會出現此類癥狀。
不過,人畢竟是人,有不同于其他動物的情感,更有不同于其他動物的理智。這兩口子雖然喜歡鸚鵡,但見它孤孤單單,心中實在不忍,左思右想,決定放它回歸大自然。
一日,男主人對鸚鵡下了“逐客令”:“你的傷已經養好了,若沒別的事,就回你自己家去吧!”鸚鵡小腦袋一歪,說:“你們是我的救命恩人,恩情不報,我是不會離開的。遠方有個仙人臺,臺上長有靈芝草,吃了靈芝草,能生個胖小子。”
夫妻倆趕緊詢問仙人臺的方位。鸚鵡說:“如今我的翅膀好了,能飛了,還能讓你們去?等著,我去去就來。”說罷,它振翅高飛,第三天一早真的銜回一株靈芝草。
夫妻倆高興萬分,忙用靈芝草熬湯。說來也神了,妻子喝下靈芝湯不久就懷孕了。鸚鵡這才告別恩人,展翅飛走。
十月懷胎,妻子生下了一個白胖小子。感念鸚鵡的情意,夫妻倆給兒子取名“鸚哥”。鸚哥聰慧異常,非常懂事,每天跟著父母上山打柴、下田種地,人見人愛。
解讀:聽了上面的故事,我很納悶:為什么民間文學中說起牡丹的由來,總要和一對夫妻聯系起來呢?我采訪了牡丹園藝工作者,他們說這是很有趣的話題,因為培育一個牡丹品種,也必須有“牡丹夫妻”。再者,民間文學愛把眾多花工簡化成一對夫妻,有利于展開故事。故事中這對花工救助的“鸚鵡”,很可能是一個落難的小花工。他感恩戴德,傷好之后,出去找靈芝,帶回了遠方的花訊,幫助這對花工解決了牡丹栽植的技術難題。
故事:鸚哥10歲那年,他父親得了一種怪病,四肢癱軟,滴水不進,沒幾天就斷了氣。人生三大不幸——少年喪父、中年喪妻、老年喪子,鸚哥攤上了頭一樁,其痛苦可想而知。在鄉親們的幫助下,他把父親葬在邙山腳下的花叢中,果斷地扛起了家庭重擔。
可嘆禍不單行!不久瘟疫肆虐,邙山村寨里的男男女女,都染上了鸚哥父親得的那種病,鸚哥的母親未能幸免,也染病臥床。
鸚哥不想再失去母親。他曾聽父母說過,仙人臺上的靈芝草能治百病,于是偷偷溜出家門,去尋找仙人臺。路上,他遇見了一位白胡子老頭。那老頭見鸚哥小小年紀不遠千里為母尋藥,嘆其精神可嘉,于是指點迷津:“靈芝草能治百病,可就是不治你娘的病。你娘害的是冷熱病,凡間的藥治不好。”說著,白胡子老頭從身上掏出一塊石頭,“你把這塊石頭磨成鑰匙,你娘的病就有救了。”
鸚哥聽他的語氣不像在開玩笑,也不好多問,便開始磨石頭。鸚哥三天三夜沒有合眼,終于把石頭磨成了鑰匙。白胡子老頭說:“這把鑰匙能打開瑤池煉丹房的大門,只要你能從那兒偷得一顆金丹,便能治好你娘的病。”
說完,白胡子老頭將鸚哥送上了天。鸚哥躲過天兵的監視,用鑰匙打開了煉丹房的大門,見房中的案桌上有個金罐子,裝的正是金丹。
他抓起一顆金丹,正待離去,忽又念起邙山村寨染病的父老鄉親,心想:何不多帶些金丹回去,把他們的病都治好?于是,他將罐中的金丹悉數裝入衣兜,這才走了。
當他趕到邙山上空時,忽聽得背后有喊殺聲傳來。原來,王母娘娘發現金丹被盜,提劍捉賊來了。就在這千鈞一發之即,鸚哥靈機一動,將金丹撒向邙山:哼!就算你王母娘娘把我給殺了,這金丹也沒辦法收回了。我娘和鄉親們看見這些金丹,必會撿拾來吃,那樣,他們的病就會好了。
王母娘娘見金丹全被撒在了邙山上,氣急敗壞,揮劍便要殺鸚哥。危急關頭,白胡子老頭又出現了。他腳踏祥云,高聲叫道:“王母住手!王母住手!”
王母一瞧:“哦,南極仙翁呀,有何貴干?”
這老頭正是南極仙翁。只見他搶上前來護住鸚哥,說:“這孩子年少志高,救母心切,是我給了他鑰匙,讓他到煉丹房取金丹的。只因他心存善念,想多救一些鄉親,這才多取了金丹。看在老夫的面子上,您就饒了他吧。”
王母一聽,哦,這是個好孩子,也罷,饒他一命!于是收起寶劍,回瑤池去了。
鸚哥死里逃生,忙向南極仙翁拜謝。南極仙翁扶起他,說:“你撒到邙山上的金丹,已經生成一種奇花。此花不但好看,其根還能治病。你回去把它的根刨出來,熬成湯藥,讓你的母親和鄉親們喝了,他們的病就能好了。”
鸚哥作別南極仙翁,回到邙山一看,果見漫山遍野都是嬌艷的花。他刨出花根熬藥,讓病人服用,果然藥到病除。由于大家誰也不知道這花叫啥名字,便根據它的來歷給它取名“母丹”,意為它是由王母娘娘的金丹變的。后來,人們把“母”改成了“牡”,這便是牡丹的由來。
解讀:故事中的那場瘟疫,或許意味著一場罕見的自然災害,給栽植牡丹帶來了嚴重危害。為了挽救牡丹,不少花工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鸚哥象征著一種執著的信念,正因如此,花工們最終得到了“南極仙翁”——喜好牡丹者的支持,培育出了牡丹。
為什么故事中牡丹誕生的地點在邙山?這也是有道理的。河南省地質調查院的一項科研成果表明,洛陽一帶的土壤中含有大量的火山巖微量元素,這些微量元素十分有利于花木的生長,從科學的角度證明了“洛陽地脈花最宜”。據洛陽市牡丹生產管理辦公室副主任張鳳娟介紹,歷史上的牡丹栽植地就在邙山。邙山地勢高,陽光中紫外線強烈,晝夜溫差大,獨特的小氣候促成了極適宜牡丹生長的自然條件,所以牡丹花朵大、花色艷、花期長。如今,邙山上有幾個牡丹園,當市區的牡丹已過了花期,邙山上的牡丹正嬌艷欲滴。
二
故事:古時候,每逢中秋節,洛陽百姓都要上供燒香、搭臺唱戲、供奉花神,還要吃牡丹糕,喝牡丹湯,用水給牡丹洗浴,因為這一天是牡丹的生日。
相傳,有一天,呂洞賓駕著祥云路過洛陽,見這里美景如畫,忍不住下凡游玩。他走街串巷,來到了洛河旁,見有幾十名好漢正在架橋;又見河面上停著一只花船,許多花花公子擠在岸邊,爭著往花船上扔元寶。
呂洞賓覺得好奇,便向一個看熱鬧的老伯打聽。老伯說,今天上午,洛河上游漂過來一只花船,船上有位美貌女子,站在船頭高聲宣布:“誰能用元寶砸著我,我就嫁給誰!”于是,全城的花花公子都拿著元寶跑來了。瞧,元寶都快把花船堆滿了,也沒見一個人砸中那個女子。
呂洞賓往船頭一看,暗自好笑:我當是誰呢,原來是觀世音!
待人們散去以后,呂洞賓登上了觀世音的花船,問她為何要搞這種怪名堂。觀世音告訴他,洛陽有個蔡狀元在洛河上為民架橋,已經快完工了,可銀兩花完了。她這樣做,是為了“集資”造橋。
呂洞賓道:還是觀音菩薩心善!我也想為民做點兒好事,不知能否助你一臂之力?
觀世音說:架橋的錢已經足夠了。眼下瘟疫正在邙山蔓延,百姓飽受折磨,你何不想想辦法去搭救他們呢?”
呂洞賓于是駕著祥云來到邙山上空,果見滿目蕭條,民不聊生。他知道牡丹能驅走瘟疫,于是決定請牡丹仙子下凡,搭救眾人。
牡丹仙子是王母娘娘的侍女,那王母娘娘聽說呂洞賓是好色之徒,認定他是想誘拐牡丹仙子,一口回絕了呂洞賓的請求。呂洞賓不甘就此罷休,便悄悄溜進牡丹仙子房中,將事情的原委告訴她。
牡丹仙子被他的真情所打動,不惜違犯天規,私自下界。她在農歷八月十五這天來到邙山,連夜造起了牡丹。黎明時分,她造出了很多牡丹種子,并將它們撒遍了邙山。這些種子生根發芽,長出了牡丹,老百姓將牡丹根刨出來熬藥服用,很快驅走了瘟疫。
此事被王母娘娘知道后,王母大怒,牡丹仙子被貶下凡。
為了紀念牡丹仙子,人們便把農歷八月十五作為牡丹的生日。
解讀:牡丹極其嬌貴,平時不容人隨意折損,不然它便耍脾氣,來年不好好開花。可在農歷八月十五前后,它卻渴望有人來“打擾”它,給它剪剪枝。
枝剪早了,它不開花;剪晚了,營養跟不上。這個故事意在告訴眾人,到了農歷八月十五,別光顧著賞月,也得關注一下牡丹,該給它修“容”剪“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