邙山陵墓群占地100平方公里,是我國面積最大的國家文物保護單位。
邙山蜿蜒于洛陽、孟津、偃師三境,背山面河、地勢開闊、土層深厚,被認為是死后長眠的理想之地,有“生在蘇杭,死葬北邙”一說。故而,邙山之上古墓眾多,“無臥牛之地”。據考證,邙山已出土墓志6000余方,平均每60平方米就有一座墓葬。唐人王建詩云:“北邙山頭少閑土,盡是洛陽人舊墓。舊墓人家歸葬多,堆著黃金無買處。”
邙山古墓多,帝王陵更是一道風景。如果把古墓比作一艘艘戰艦,那么,帝王之陵便是旗艦。這些帝王陵動輒高數十米,周長上百米,宛如小山般矗立,歷盡滄桑,仍不失霸氣。根據文獻記載,邙山有東漢、曹魏、西晉、北魏4個朝代的16座帝陵,著名的漢光武帝陵是其中之一。此外,尚有其他朝代帝陵多座,皇帝國戚、達官顯貴墓葬不計其數。目前,邙山陵墓群現存陵墓可見封土的就有470余座,素有“東方金字塔”之稱。
帝王之陵
邙山有4個帝陵區。
東漢陵區。東漢定都洛陽,歷13帝,有10帝葬于洛陽,其中5帝葬于邙山。邙山上的這5座帝陵分別是光武帝的原陵、安帝的恭陵、順帝的定陵、沖帝的懷陵、靈帝的文陵。
原陵坐落在邙山之北的黃河灘上,位于今孟津縣鐵謝村西南。此陵有五絕:一是帝王選陵,不是背山面河,而是枕河蹬山,在全國獨一無二;二是一園千柏,國內僅有;三是漢陵曉煙,風光奇妙;四是鼓掌“啾啾”,柏樹鳥鳴;五是眾柏成像,光武仰臥。
恭陵、定陵、懷陵、文陵皆在邙山以南。在今孟津縣三十里鋪村一帶,有3陵排列。陵前各立一通石碑,為清乾隆年間洛陽知縣龔松林所立,分別書“大漢冢”、“二漢冢”、“三漢冢”。文陵在今孟津縣護駕莊西南。
曹魏陵區。曹魏共歷5帝46年。其中開國皇帝文帝曹丕、明帝曹睿、高貴鄉公曹髦死后葬洛陽。曹丕倡導儉葬,他死后依山為陵(即沿山挖洞),葬于邙山首陽山,故稱首陽陵。曹睿的陵墓稱高平陵。高貴鄉公曹髦稱帝后,不甘為大將軍司馬昭手中玩物,于公元260年5月,率300多個太監、侍衛討伐司馬昭,結果被司馬昭的部將成濟一戟刺死,甚為悲壯慘烈。他死后被以王禮安葬。
西晉陵區。西晉共歷4帝52年。其中武帝司馬炎、惠帝司馬衷崩于洛陽,葬于首陽山。公元265年,司馬炎登上皇位,分別追尊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為宣帝、景帝和文帝,所以,西晉陵區共有5座皇陵,分別為高原陵、峻平陵、崇陽陵、峻陽陵、太陽陵。
北魏陵區。北魏都洛陽共歷8帝41年。現已確認埋葬在洛陽邙山的有4帝,即孝文帝元宏、宣武帝元恪、孝明帝元詡、孝莊帝元子攸,其陵分別為長陵、景陵、定陵、靜陵。北魏為北方鮮卑人政權,其民族善于騎射,驃悍兇猛。但孝文帝遠見卓識,遷都洛陽,推行漢化政策,促進了中華第一次民族大融合。他詔“遷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北還。于是北人南遷者,悉為河南洛陽人”。他自己則身體力行,死后葬今孟津縣官屯村南的長陵。長陵,高35米,直徑60米,當地人稱“大冢”。景陵位于長陵之南、今冢頭村東。
此外,邙山上尚有東周惠王冢及南唐后主李煜冢等帝王陵。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的這首《虞美人》千古流傳,但多數人并不知道,他就是因為這首詞而喪命。
李后主吟詩作賦游刃有余,治理朝政卻一塌糊涂。大臣韓熙載本為其心腹,卻常遭到這位書呆子君主的懷疑。李煜派人偷偷將韓熙載每天晚上都干什么畫了下來,這個情報成就了中國美術史上著名的《韓熙載夜宴圖》。
李后主花天酒地,不干正事,趙宋大軍一到,只得投降。他被軟禁到開封,他最心愛的妃子小周后也被宋太宗霸占。他被軟禁后,心中凄苦,寫出了《望江南》等一批名作,更在《浪淘沙令》中寫道:“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獨自莫憑欄!無限關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這些懷念故園、感嘆身敗名裂的詞作在文人學士中不脛而走,也引起了宋太宗的極大不滿。
公元978年七夕,當李煜在其42歲生日那天與后妃們聚會、寫出膾炙人口的《虞美人》時,宋太宗再也不能容忍,他賜毒酒毒死李煜,又虛情假意地封李煜為吳王,以王禮將其厚葬于洛陽邙山。
王侯將相及名士墓葬
邙山上,歷代王侯將相及名士墓星羅棋布,不可勝數。目前已發現、有記載的主要墓葬相關情況如下:
冉伯牛,周先賢,墓在白鶴鎮白鶴村南。
樊崇,赤眉軍首領,墓在白鶴鎮雷灣村西,俗稱“漢赤眉墓”。
樊噲,漢武陽侯,墓在王良鄉落駕溝村。
賈誼,漢太傅,墓在平樂鎮新莊村東。
鄧晨,漢房子侯,“葬于北邙”。
鄧騭,漢羅侯,“葬洛陽北邙舊塋”。
祭彤,漢太仆,墓在朝陽鎮一帶。
劉寬,漢逯卿侯,墓在朝陽鎮,名“大尉冢”。
班超,漢定遠侯,墓在朝陽鎮。
裴潛,三國魏河南尹,墓在橫水鎮會瀍村。
石崇,晉衛尉,墓在送莊鎮金谷園遺址。
馮熙,北魏駙馬都尉、昌黎王,墓在鳳凰山。據說,此山因埋馮熙而稱“馮王山”,后被訛傳為“鳳凰山”。
元懌,北魏太尉、清河王,墓位于洛陽市北2公里處洛孟公路東,俗稱“青菜冢”,曾被訛傳為“司馬懿墳”。
元召巳,北魏常山王,墓在盤龍冢村南。
元乂,北魏侍中、江陽王,墓在朝陽鎮。墓高20米,內有“天象圖”,聞名遐邇。
苗蕃,唐太原參軍,墓在朝陽鎮小梁村。
劉幽求,唐徐國公,墓在送莊鎮鳳臺村。
孟郊,唐著名詩人,墓在送莊鎮鳳臺村,唐大文學家韓愈為其親撰墓志。
李虛中,唐殿中侍御史,墓在朝陽鎮卦溝。
狄仁杰,唐宰相,墓在梁周寺村,但白馬寺一帶亦有狄仁杰墓,待考證。
李承休,唐吳房令,墓在王良鄉河清谷。
魏威信,宋駙馬都尉,墓在平樂村南。舊時墓前有虎、馬等石雕,現白馬寺山門前的石馬即為該墓故物。
石守信,宋魏國公、河陽三城節度使,墓在常袋鄉石碑凹村西北。
張詠,宋左仆射,墓在平樂鎮天皇嶺。
伯顏察兒,元薊國公、行中書省平章政事,墓在平樂村。
朱讠是钅孚,明伊定王,與其妃沈氏合葬于長華鎮上店村。
朱訐漈,明西鄂恭靖王,墓在朝陽鎮。
朱常洵,明福王,墓在麻屯鄉廟槐村。朱常洵為明神宗寵幸的鄭貴妃所生,深受溺愛。神宗欲立其為太子,大臣們阻之,無奈封其為福王,就藩洛陽,“費2800萬兩銀”置官邸,“中央財政為之一空”。因此,當時福王府巍峨壯觀,富麗堂皇。后李自成攻破洛陽,殺朱常洵,火燒王宮三日不絕。
李天寵,明浙江巡撫,墓在孟津老城。
陸坦,明大名府教授,墓在孟津老城。
王鐸,明清大書法家。其葬時四門出棺,在孟津城四門各置疑冢,真棺潛葬家中。
楊玉珂,清通政司參議,墓原在白鶴鎮四冢村,乾隆五十二年遷孟津老城扣馬村。
李際,清太子少保工兵尚書僖平,墓在孟津縣會盟鎮老城村南。墓前保存有碑銘、供案、土闕、翁仲、石虎、石馬、石羊、望柱等全套神道石刻。這些石刻神形兼備,動靜有致,是我國神道石刻藝術的精品,被稱作“李兵部神道石刻”。
洛陽古墓博物館
洛陽古墓聞名天下,世界唯一的古墓博物館在洛陽應運而生。
古墓博物館位于洛陽以北10公里的邙山鎮冢頭村,占地130余畝,建筑面積8200平方米,分歷代典型墓葬和北魏帝王陵墓兩大展區。
歷代典型墓葬展區分地上、地下兩部分。地上部分是一組漢代風格的仿古建筑,依次為漢白玉門闕、館表、大殿、四角樓和望景亭等。大殿前左右有仿漢石雕天祿、辟邪等護陵神獸。
由大殿可沿石階進入地下展廳。地下展廳內設兩漢廳、魏晉廳、唐宋廳等,各廳有通道相連。通道兩側是搬遷復原的歷代典型墓葬,設計規模60座,目前已陳列26座。其中著名的有西漢儺戲圖壁畫墓、卜千秋壁畫墓、新莽壁畫墓、東漢車騎壁畫墓、曹魏正始八年墓、西晉關內侯裴祗墓、北魏常山王墓和南平王墓,以及西域安國人唐定遠將軍安菩夫婦墓、宋代仿木結構磚石墓等。
這些墓葬有的規模宏大,有的結構靈巧,有的布局嚴謹,有的形制獨特。特別是墓中的壁畫,琳瑯滿目,風格各異。它們或表現打鬼儀式,反映升仙場景;或描繪天體星象、神話傳說;或講述歷史典故、人物故事;或再現當時車騎出行和家庭起居的情景。其中的“二桃殺三士”等,人們耳熟能詳。東漢車騎壁畫,繪制了漢代官僚百余乘出行的壯觀場景,令人嘆為觀止。
歷代典型墓葬展區還陳列了從歷代墓葬中出土的珍貴文物、豐富的陪葬品和記載墓主功德的墓志碑銘。
北魏帝王陵墓展區主要為北魏宣武帝景陵地宮。景陵高24米,直徑110米;地宮由墓道、前甬道、后甬道、墓室四部分組成,全長54.8米。墓頂為四角攢尖頂,墓室有石制棺床。
北魏帝王陵墓展區還有搬遷復原的北魏清河王元懌墓和江陽王元乂墓。元乂墓穹隆頂繪有著名的“星象圖”,共有星辰300多顆。專家考證,這幅星象圖反映的是7月凌晨的天空,一些星宿的名稱亦可辨認出來,如五車、北斗、紫微右垣、大陵、天船、織女、天狼等等。
北魏星象圖是我國目前考古發現中時間最早、幅度最大、星數最多、標位最準的星象圖。它證實,我們祖先研究星象學比歐洲早1000年。
本報記者 徐曉帆/文 張光輝/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