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結婚前一兩天,男女雙方的家庭成員都很忙碌。
到底緊張忙碌到什么程度?中國古都學會副會長、偃師學者劉志清先生說“就像打仗一樣”。劉先生今年70多歲了,是1961年結的婚。他說,這種緊張和忙碌,有時是心理上的。因為過去農村經濟困難,娶個媳婦不容易,越臨近婚期男方越擔心,生怕女方突然變卦退婚。
按照洛陽婚俗, 男方“送好兒”之后,女方接了“好兒”,婚期就算定了,一般情況下不允許變更。若變更,只可提前而不能推后。有的人家,在娶媳婦前一兩天突遇喪事,也只好秘不發喪,待舉辦婚禮后,再安葬亡者。婚姻是大事,歷來兒戲不得。
尤其是女方,絕對不能悔約,一旦悔約,在人格上將受到非議,從此被社會唾棄,變得一文不值。即使準丈夫這時突然去世,準媳婦也要守寡終生,甘為“望門寡”。女方更改婚期,只有一種情況,即為了避開經期。過去醫學不發達,無法推遲女子經期,豫西風俗又特別避諱這個,民諺有“紅馬上床,家敗人傷”之說,所以遇到婚期和女方經期沖突,可以變更婚期。
結婚前一天,由男方備車派人到女方家,將女方家所陪嫁物品統統拉回,俗稱“拉箱”或“拉嫁妝”,這是女方家貧富狀況的一次大亮相。大戶人家總有七八車嫁妝可拉,而貧困者一挑子就可把嫁妝挑走。有的富商巨賈為了炫耀富有,拉嫁妝的車隊往往迤邐幾里地,俗稱“十里紅妝”。
有“拉箱”的就有“壓箱”的,一般由女方的弟弟“壓箱”,保管姐姐嫁妝箱柜的鑰匙,沒有他的首肯,誰也打不開箱柜。偃師一帶,拉嫁妝的人可在半路將箱鎖打開,取出少許果品享用,俗稱“偷箱子”。嫁妝拉過去,由男方家中長輩拿出紅包,俗稱“封分兒”,贈給“壓箱人”,換回箱柜鑰匙。為了圖喜慶,街坊鄰居會將壓箱錢及箱中果品哄搶一空,哈哈一笑,皆大歡喜。
嫁妝內容繁多。一般人家要陪送兩床新被褥、一對箱子、一對風門。大戶人家,會根據家庭狀況多多陪送。有的富戶除嫁妝之外,還送一個家奴過來,好侍候小姐,有的跟來一個貼身丫環,叫“陪送丫頭”。1949年之后移風易俗,不允許女方家再陪送“人”,嫁妝也日漸簡約。到1983年之后,生活水平提高,人們開始講究排場,除日常用品外,還要陪送沙發、洗衣機、彩電等高檔物品,如今還帶上了電腦。
欒川、嵩縣一帶,新郎在結婚前一天,頭戴禮帽,身著長袍,由嗩吶笙笛伴奏,在祖先供桌前演習跪拜禮,以應對婚禮時祭祖、迎親儀式。新娘也要在娘家供桌前燒紙祭祀祖先,說明自己將要出嫁,求祖先保佑云云。
女兒出嫁,洛陽話叫“嫁閨女”或“閨女出門”。出嫁前一日,要請人用細線絞面,俗稱“開臉”:除去臉上的絨汗毛,使面頰光潔鮮亮。女子自離開娘胎,身上須發不得動,所謂“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亂動不得,只能到結婚時“開臉”,才可以“動動汗毛”。
我市民俗專家寇北鎖先生認為:舉行婚禮前的這些活動,看似繁瑣卻有必要,是在營造特殊氛圍,以迎接大婚,程式越復雜,大家才越重視,對新人的震撼才越大。所以,到了這天夜里,還有“壓床”這道“工序”。
“壓床”也稱“暖房”,結婚前夜請人“壓床”,請誰呢?請新郎的弟弟或侄子。這個角色不好當,因新房中一切簇新,新被褥,新帳子,第二天還要住進新媳婦,小男孩一看這架勢,便害羞忐忑,生怕夜間尿床。可按洛陽規矩,男方家偏偏希望“壓床”者敞開尿一泡,說是“男孩尿新床,好生好兒郎”,目的是讓新媳婦沾上男孩的臊氣。殊不知這些平常尿床的小男孩,“壓床”時提著勁兒,偏偏不尿床,令新郎大失所望。
當晚還有一個“過場”要走,請響器(嗩吶班)在門前吹吹打打,或在門口支起一個大喇叭,放音樂或放《朝陽溝》選段,通知大家:明天辦喜事,該送禮的快來吧……
二
第二天,街坊鄰居早早站滿了街,看新媳婦下轎。
且慢!別看這邊紅艷艷的婚聯貼滿墻,歡天喜地盼新娘,那邊的新媳婦卻扭扭捏捏、哭哭啼啼、磨磨蹭蹭,不想上花轎。
這時,就看男方“夾氈的”的本事了。
“夾氈的”是男方迎親隊伍的首領,由本族年長的男性擔任,懂禮儀,有魄力,會辦事。他率迎親隊伍往女方家走:最前邊是嗩吶班,后面是新郎和花轎,接下來就是“夾氈的”的位置。他行進在隊伍腰部,瞻前顧后,不斷向首尾發出指令。他左胳膊上搭一塊紅氈,另一只手拿著寫有吉祥話的“紅花蓋子”條,見到大樹、大石頭、路口,都要貼上“紅花蓋子”條。到了女方家,女方家執事的恭候多時,招待“夾氈的”以及男方來客吃餃子。“夾氈的”怕耽誤時間,忙令新女婿到女方家祖宗牌位前行禮。新娘也要出來向爹娘磕頭,以報養育之恩。
這時,女方“送新媳婦的”上前扶起新娘,勸她上轎,新娘卻哭著不上轎,街坊見了,都念叨這個姑娘平時的好處,如今離開爹娘,遠嫁他鄉,真是可喜可嘆又可憐!大家正在議論時,只見梳妝后的新娘,身穿大紅襖,腰束小銅鏡,頭蒙紅蓋頭,快步從閨房出來,被人簇擁著上了轎。其舅、伯、叔、兄、弟跟轎護送。新娘在轎內哭泣不停,以示不舍親人故土。如果不哭,則被譏笑為“想女婿”。三聲炮響后,花轎起程。
一路上,娶親隊伍吹吹打打,穿街過村,途中遇有寺院,必須繞道而行;逢見古樹巨石、小橋水井,也要用紅氈遮掩一下花轎,并貼“紅花蓋子”,意為逢兇化吉。欒川、偃師等地,有擺放賀桌攔轎聽曲的習俗:花轎正走著,突然有人笑著把一張桌子或一條板凳放在路中間,上擺四碟小菜,有的則放花生、香煙,壓一個“賀”字喜帖。嗩吶班見了,馬上駐足,更加賣力地吹奏起來。看熱鬧的人越聚越多,嗩吶班索性拿出絕活,吹奏《百鳥朝鳳》,引來一片喝彩。有人趁機悄掀轎簾,欲窺新娘面容,被“夾氈的”擋開了。“夾氈的”果斷地拿出喜煙、喜糖撒向人群,于是人群散開,花轎重新前行。
這是不化妝的演出,很精彩。而洛陽老城擺賀桌者,卻有權給“夾氈的”和新郎官“化妝”,俗稱“開花臉”:為“夾氈的”開的是“趙匡胤臉譜”,取意“趙匡胤千里送京娘”;為新郎官開的是“狀元臉”,額頭點梅花,取意“大登科狀元及第,小登科洞房花燭”。若遇到花轎前后都擺有賀桌的,就屬于“雙擺桌”,前邊賀桌只能開半個臉,給后邊賀桌留“余臉”,仿若兩個美術師為一個人彩繪,既熱鬧又好玩。只是苦了轎中新娘,她為避免中途下轎尿尿,早上只吃了兩個熟雞蛋,一路上受盡顛簸,又饑又渴,卻又不好發作,只得忍著。
花轎繼續前行,若兩頂花轎相遇,雙方新娘須交換手帕,新娘這才與外界有了溝通,眼波流轉間,看見自己的手帕,轉握在那位新娘手中,一時心中大慰,仿若天涯孤旅有了同伴,心情也好起來。
三
花轎還未進村,早被村頭翹首以待的少年發現,他拔腿跑回來報信,一邊跑一邊大喊:“來了!來了!”村中便有人放起炮仗,把信息傳至新郎家,那邊便做充分的迎親準備。洛陽老城規矩:花轎臨門,新郎家須點燃萬頭鞭,迎接新娘及女方賓客。一人端盆,內放燒紅的秤錘,向上澆醋使之冒煙,俗稱“打醋彈”。而我市農村多是先由一人用點燃的谷草“燎轎”,再由一人用鉗子夾一燒紅的犁鏵,用醋澆之,圍著轎正轉三圈,反轉三圈,除穢避邪。偃師、伊川一帶則唱“吉利歌”,唱詞吉祥而詼諧:“嘲嘲嘲,喳喳喳,我拿谷草你夾鏵。花轎到門前,四季保平安。花轎落下地,二人都吉利。說佳人道佳人,佳人長得真俏皮,圓疙瘩兒臉雙眼皮……”
唱詞有固定的,也有即興的,周圍人若嫌歌詞過于文雅,就起哄道:來點葷的!于是便有新詞:“新媳婦鼻子真好看,看來看去像懸膽;新媳婦嘴巴真是好,看來看去像水餃,新女婿你還不過來咬?嘗嘗那是啥味道……”此時,新娘已在轎前亮相,看客開始對新娘全面“評估”。評估標準講究“三小”:口小、手小、腳小,所謂“櫻桃口,扎花手,三寸金蓮扭著走”。“男人手大抓金銀,女子手大抓鋪襯”。因舊時女子主要做針線活,手大了反而不好,所以新娘若是腳大手大,即使容貌好,也被說成“腳大臉腫,難看死了”。
時近中午,婚禮司儀急著讓新娘進門,因為洛陽人忌諱“拜天地”午后舉行,一過中午便是“娶寡婦”。所以新郎趕緊到轎前向新娘施禮,讓她踩著紅氈走進大門。門里放一織機木檉,檉上擱一馬鞍,新娘要從馬鞍和檉子上邁過去,俗稱“騎鞍過檉”,意為生子平安。進入院內,天地桌上放三個盅,分別盛鹽、艾、綠豆,取意緣分、愛情、祿壽。新娘、新郎在天地桌前站好后,鞭炮停鳴,鼓樂暫歇,司儀大聲唱道:“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婚禮高潮到來,天地人文作證——兩人結為夫妻。
于是婚宴開場,院內杯籌交錯,門外車水馬龍,熙攘之中,新娘被送入洞房,只感到一種陌生而“熟悉”的氣息襲來:這就是俺想象了無數次的婆家嗎?這就是俺描畫過無數次的新房嗎?要知道,舊時之女子,這還是初次到婆家,眼前的新女婿,也是在今天才聞著氣息,卻不曾見過真容。所以,當那懵懂的新郎,笨手笨腳、忐忑興奮地來到近前,用尺子挑去“新娘”的紅蓋頭時,兩人的心里都還沒有底!待揭去紅蓋頭,彼此一看,都有鼻子有眼,長相也都說得過去,又都沒有殘疾,這就謝天謝地了!頓時心中大呼“萬幸”,愛意洶涌,決定好好過日子了!這時的新娘,會看到一個小兒在新床上打滾,俗稱“滾床”,新娘便知今后的任務,是在這張床上生子,于是心領神會,走過去坐在事先準備好的盛滿清水的柏木桶上,暗示婆家:俺心里清楚如這桶清水,決心為你家傳宗接代,可以“上頭”了!
所謂“上頭”,就是把新娘的頭發盤起,不再留“花尖”(劉海兒),做成婦人的發型。這是姑娘變成婦人的重要標志,歌詞中唱的所謂“誰把你的長發盤起,誰為你做的嫁衣”就是這個意思。只是“上頭”之時,婆家的梳頭人,想的只有一個“生”字,她念念有詞:“媳婦衣高搭起,不出三年見大喜;媳婦褲掛門鼻兒,不出三年添小侄兒;大娘抱孫我抱侄兒,全家樂得合不住嘴兒。一木梳二篦子,生個孩子戴頂子。”
“戴頂子”就是“戴官帽”,大官帽上有花翎,這是要求新娘趕緊生男孩、做大官。唉!婚姻的終極目標,已把愛情遠遠拋開,直奔“生殖”而來——婚禮過后,新婚第一夜新娘怎樣度過?她又將怎樣構建自己的生育工程,又是一個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