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式化就是文化,新郎新娘在程式化的“擺布”之中,逐漸找到結為夫婦的感覺,其間程式相連,喜珠相串,透著喜氣。此篇主要講迎娶前的定親過程。
一
現在的青年男女,感情發展到一定階段,想要成家,只要達到婚齡,就可領取結婚證書。而傳統婚禮遠沒有如此簡便,是必須符合“六禮”的。
“六禮”早在周代已見雛形,所謂“六禮之儀始備”,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六禮”是指“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迎親”,正好與洛陽婚俗中的“說親、合婚、定親、下聘、送好兒、迎娶”相對應,叫法不同,內容相似。
婚姻程式為何如此復雜?為弄清楚這個問題,記者專門到老城中和巷寇北鎖先生家中請教?芟壬衲辏罚箽q,世居洛陽,頗解婚俗。他說:“過去洛陽民間對未婚者均稱‘娃子家’,意思是‘未成年人’。一個人如果結了婚,就有了質的變化,等于由‘娃子家’變成‘大人’了,這是人生的重大事件。所以自古以來,人們就把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他鄉遇故知,視為人生三大快意之事,隆重慶賀,形成程式,并長久地沿襲下來。其中的婚姻程式,尤為嚴謹。”
聯姻的第一步是說親,又叫提親,這只是聯姻的意向,遵循的原則是“門當戶對”。寇先生說:“民國時期,洛陽老城娃子家找對象,主要看對方家庭的社會地位及經濟狀況;而鄉村則主要看對方的土地、房產數量。你該說財產多寡,屬個人隱私,怎好打聽?不必擔心,自有人專門打探這方面的信息,這類人就是‘媒人’,也叫‘冰人’或‘紅娘’。”
舊時男婚女嫁皆屬于包辦,婚姻大事全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結婚前男女互不見面,俗稱“隔布袋買貓”,只有靠“媒人”從中說合。因“媒人”大多是能說會道的中老年婦女,所以又稱“媒婆”。媒婆的主要任務,就是打探男女雙方的家庭狀況,并根據求親者的要求搜尋目標,配對組合,促成好事。
男女雙方不熟悉,全憑媒人一張嘴。所以媒人不論給誰家說媒,男方、女方都會殷勤招待,不敢怠慢。煙茶自不必說,有錢人家還要好酒好肉款待媒人,臨走時還有所饋贈。所以洛陽民諺云“媒婆媒婆,吃吃喝喝,臨走手不空著”。俗話說“吃人家的嘴短”,如此款待的結果,不免使媒婆嘴上抹油,把招待者夸得滴溜溜轉,甚至把麻臉漢說成英俊小生。
講究門當戶對,還有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打聽門第”,這在偃師、孟津一帶特別講究——這個門第,不是指“世家門第”,而是特指一個家庭有沒有狐臭(腋臭)遺傳史。如果有,則屬于“門第不清”或“門第不好”,是萬萬不能與之“做親戚”的。
只要“沒有門第”,意即“沒有狐臭”,雙方家庭條件又相當,就可以達成聯姻意向,接下來就可以“合婚”了。
二
合婚,洛陽民間俗稱“合八字”,在“六禮”中與“問名”相對應。
所謂“八字”,即一個人出生的年、月、日、時,也叫“生辰八字”。八字相合,才能議親;八字不合,前功盡棄。當時,各地都有專門“合八字”的人,根據八卦相克相生原理,把十二屬相分為十二相克、十二相沖、十二相合三種類型。相克的為:“羊鼠相逢一旦休,兔子見龍不長久;金雞不與犬相配,白馬不能見青牛;虎蛇相斗必惹仇,猴子遇豬淚長流。”相合的有:“馬羊相逢壽命長,蛇猴和合出將相;酉雞辰龍龍鳳種,戌狗見兔狀元郎;豬虎相遇多福祿,鼠牛無爭幸福長。”
今天看來,這種邏輯滑稽可笑,但在過去,這卻是民俗意義上的“婚姻法”,非得遵守不可。在孟津一帶,凡縫制結婚被褥,主家都要弄清縫制者的屬相,只有與新郎新娘屬相相合的人才能參與,否則即使你來義務勞動,人家也不承情,還要怨你不懂規矩,破壞了新郎新娘的幸福。
“合八字”之后,若沒有大礙,就可以相親了。
舊時相親,男女雙方不能見面,由雙方父母或家中近親長輩“替看”,俗稱“相媳婦”或“相女婿”。除看相貌外,還要通過談話,判斷對方的智力和今后的發展潛力。如果滿意,就是“相中了”;如果不滿意,就是“沒相中”,孟津人稱為“沒睖中”,吉利人則說“相脫了”。
民國以后,男女雙方才“親自相親”,但也只是“偷相”,即在一方不知情的情況下,讓另一方偷偷觀察一次。上世紀60年代之后,“偷相”變成“見面”,男女雙方可以面對面交談,但不能自行約定時間、地點,須由介紹人約定首次見面的時間和地點,見面時間長短也有一定限制。
見了面,若彼此有好感,兩個人就會沒話找話說,往往是你看著我,我看著你,只看得姑娘臉頰緋紅,小伙子頭上冒汗。只聽女的羞羞答答吐出來3個字:“哪村哩?” 男的急急忙忙回答3個字:“李樓哩。”男的回答完以后,便拿眼來問姑娘,姑娘明白這是在問自己呢,于是趕快說:“二十三,沒意見!”
這是廣泛流傳于我市的一個經典“相親對白”,非常有趣。其間男女雙方僅用了幾個字,以一問一答的簡單形式,解決了一生一世的婚姻大事,看似簡單,卻有內涵,這是“相親”方式由“家長代替”變為“親自相親”后,當事人手忙腳亂而又忐忑喜悅的真實表露。
相親之后雙方滿意,就可以“定親”,這在“六禮”當中叫“納吉”。洛陽人對“定親”非常重視,要擇吉日“換允帖”,這是一種書面約定。男帖中要這樣寫:“不揣鄙陋,妄攀高門;倘蒙金諾,曷勝雀躍。”女帖中要這樣寫:“敬接冰語,聯姻高門;幸蒙俯允,曷勝忻舞。”
“換允帖”要靠媒人傳帖,男方女方都要款待傳帖者。所以媒人這時最高興,甚至兩頓飯不吃,把胃騰出來準備大撮一頓。若是路途遙遠,媒人還要借一頭小毛驢,叫上個本家小子在前面牽著驢,自己優哉游哉地坐在驢背上,一路哼著小曲去傳帖。熟人見了打趣道:“你可真精。〕匀夂染撇煌鼛е炯倚∽!還帶著一頭叫驢,去吃人家的草料啊……”媒婆一看對方不懷好意,就笑著回答:“你放心,你放心!酒肉我們吃了,草料留著讓你吃,省得你眼紅!”……于是路人都哈哈大笑,大家也就知道誰和誰家定親了。
有趣!媒婆的招搖過市,竟然是為了發布信息!所以偃師民間換帖時,好賴都要請一次客,目的是發布消息。女方要用面條招待媒人,男方則以酒肉款待媒人。男女兩家還要互送壓帖禮物,男方多為綢緞、頭繩、耳墜、戒指;女方則回敬筆墨、折扇等物。宜陽民間換帖則要交換酒杯,以示應允對方,俗稱“換杯”。
這一步走過了,接下來便是“下聘”,換“龍鳳帖”的日子迫近了。
三
如果說“換允帖”是允準的意思,那么換“龍鳳帖”就等于領取《結婚證》,確定了配偶身份,具有“法律效力”。“龍鳳帖”一交換,即使不舉行婚禮,若一方突然亡故,另一方也得以配偶身份相吊。舊時,不少女子在換“龍鳳帖”之后“守寡”,原因就在于此。
“龍鳳帖”制作考究:八面龍鳳柬,大紅色,封面燙金字,上寫“龍鳳大啟”4個大字。內文皆書謙詞,寫上男女雙方的姓名、籍貫、排行,還要寫上曾祖、祖父、父親三代年庚名諱及媒人的姓名。其格式如下——
謹將小兒(女)三代年庚開列于后:
曾祖× × ×,祖父× × ×,父親× × ×。兒(女)名× × × ,行× ,× 屬相,× 年× 月× 日生。
今憑
大老月翁× × × 先生做媒,與× × × 閣下令愛(郎)結為婚姻,永偕伉儷之好。
姻眷弟× × × 頓首
冰人× × ×
同押
× 年× 月× 日大吉大利
換“龍鳳帖”時,男方要向女方送衣料、首飾等物,謂之聘禮;也有送一定數量的銀錢的,謂之彩禮。在嵩縣,女方收下聘禮后,還要回送男方自己親手做的鞋子,意為有了夫妻名分。換帖后,男方要設宴答謝媒人和女方家人。一門親事的說合,到此才算完成,其中程式多多,花費多多,實屬不易。
也有簡便行事的。上世紀70年代,男女青年定親,互換物品作為信物時,僅僅互換一方手帕而已,俗稱“換手巾”,這是當時男女定親的重要儀式。不過在“換手巾”之后,男方必須“出一次血”,攢著勁兒花費一筆錢。伊川、偃師、孟津一帶,時興男方領著女方進城買東西,俗稱“撕衣裳”,到縣城或到洛陽的百貨大樓,一天之內為女方買大量的布料或服裝。而陪同女方進城的往往是個厲害角色,不是她的嫂子就是她的嬸子,到了商場之后,便“獅子大張口”,要這要那,沒完沒了。男方跟在后面,格外陪著小心,任務就是埋單,盡量滿足對方的要求。如果女方滿意,這門親事就穩穩當當了;如果女方不滿意,以后的日子就會別別扭扭。也有當場鬧翻,女方扭頭就走,從此鬧崩了的。從上世紀80年代始,洛陽市區有了婚紗攝影,城中男女把照婚紗照作為定親依據,拍完婚紗照,就去登記。登記過后,萬事俱備,就要舉辦婚禮了。
且慢,舊時在舉行婚禮之前,還有“送好兒”這一關呢。
四
“送好兒”,就是男方通知女方完婚的日期。
如今,結婚日期由雙方商定,過去卻是由男方確定,稱為“看好兒”,事先請算卦先兒算過了,定下來,然后到女方家“送好兒”,以征得女方的首肯。這在“六禮”當中稱為“請期”。
“好兒”一般集中在臘月下旬,多選逢三、六、九之日,洛陽民諺說“三六九,娶媳婦,嫁閨女”。洛寧縣風俗,女方收下男方送來的“好兒”之后,在回禮中要放一塊發酵的面團,企盼女婿將來發財。“送好兒”的帖子,要比“龍鳳帖”簡單明了一些,類似今天的結婚請柬,其格式為——
全吉
擇定于× 月× 日嫁娶吉日良辰大吉
右啟
大姻望翁 老親家閣下 眷姻弟× × × 頓首拜 × 年喜月吉日良辰
女方如果接納“好兒”,就表示答應如期完婚,其同宗近門和親友街鄰便來“添箱”。“添箱”就是送禮,禮品有衣料、首飾、梳妝用具。嵩縣、欒川一帶,舊時貧困,沒什么可送的,就送燒餅、花生、干果之類,略表心意。所有禮品,都要隨嫁妝抬送至婆家,送的多,說明娘家富,人緣好;送的少,女方就感到沒有面子。伊川縣舊俗,結婚前十幾天,男方須給女方家抬一食摞盒,盒內裝紅布、首飾、衣物、油炸馓子、花米團、燒餅,配上禮酒、棉花和柏枝。在該縣白元鄉,結婚前男方須向女方“過禮”,禮盒中要裝1丈6尺紅布和1斤白酒,另有手巾、襪子、肥皂、肉等。這些禮物已經大有生活況味,暗示著小夫妻的家庭生活即將開始。接下來,男方家就要來一頂花轎,吹吹打打,把新娘子娶走——一場盛大的婚禮,就要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