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wǎng) >> 洛陽 >> 走進洛陽 >> 印象洛陽 >> 瀏覽洛陽

為兒童代言的司馬光

2013/11/20 11:28:50 點擊數(shù): 【字體:

為兒童代言的司馬光

司馬光畫像

為兒童代言的司馬光

司馬光獨樂園展覽館 。 孫欽良 攝

為兒童代言的司馬光

司馬光砸缸(資料圖片)

    司馬光很有意思:砸了一次缸,編了一部《資治通鑒》,寫了一句廣告詞“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便讓人永遠記住了他。但他在什么地方砸的缸,在什么地方編的《資治通鑒》,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其實,這兩件事都與洛陽有關,今日起就來說說司馬光的故事。

  在中國歷史上,能為洛陽代言的人物很多,其中有3位最為突出:一位是大唐高僧玄奘,一位是武周女皇武則天,還有一位是北宋史學家司馬光。司馬光給后世留下了一部《資治通鑒》,還給洛陽留下了一句廣告詞“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想想看:從古到今,從洛陽打馬走過的帝王將相有多少?可又有誰能留下如此深刻的論斷呢?

  司馬光與洛陽,有著難以割舍的情愫。

  偃師諸葛鎮(zhèn)有司馬光獨樂園遺址

  因為要寫司馬光,偃師諸葛鎮(zhèn)副鎮(zhèn)長趙亞軍開車接我去采訪,一上車他便說:鎮(zhèn)里司馬街村的許慶西老人念叨兩年了,他說:啥時候《經(jīng)典洛陽》才能寫寫司馬光呢?寫寫他在司馬街村的獨樂園呢?看來他的愿望要實現(xiàn)了。

  來到村頭,果見一位老人站在樹陰下等候,正是許慶西,今年66歲了。見到我,他拉住我的手便去參觀“司馬光獨樂園展覽館”。展館不大,比較簡陋,但很整潔,門旁掛了一個牌子。然后,他又領我去看司馬溫公祠。其實祠堂的老房子已經(jīng)不存在了,已改建成司馬小學了。

  我有點感動。這個村子有5600多口人,沒有一個姓司馬的,但他們好像是司馬光的家人一樣,提起這位史學家,大家都很懷念和尊敬。尤其是許慶西老人,大半輩子都在研究司馬光。他說:獨樂園是司馬光編寫《資治通鑒》的地方,他在這里整整呆了15年。但是,關于獨樂園的具體方位,宋人李格非在《洛陽名園記》中記述錯了!李格非是李清照的爹爹,他在洛陽呆了很長時間。他說,獨樂園在洛陽城北的尊賢坊北面。

  我翻看了唐、宋時期的洛陽城區(qū)圖,城北根本沒有尊賢坊。再說,城北靠近邙山,干旱缺水,沒有建園的條件。但李格非這樣寫了,后來的學者也就這樣認為了。一直到上世紀80年代,考古探測證實,城北沒有獨樂園遺址。

  那獨樂園到底在哪兒呢?1987年,偃師學者武震先生在一篇碑記中發(fā)現(xiàn)了有關獨樂園的重要線索,寫了一篇論文《司馬光在獨樂園》。這通碑當時鑲嵌在司馬小學一間教室的東墻壁上,即《重修關帝廟并金妝神像碑記》。碑文中寫道:“今洛城東南常安村(即司馬街村),乃司馬溫公獨樂園故址也。”這篇論文發(fā)表在《偃師文史資料》第一輯上,后經(jīng)不少學者實地考證,大家都認同這個觀點。

  原洛陽市史志編纂委員會副主任、河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李冷文先生也指出:“司馬光居洛陽十五載,曾修別業(yè)獨樂園。‘獨樂園’初名‘采藥圃’,后擴建為一處園林,興盛百余年。該園在宋元時期為洛陽名園,至元代中葉始廢……據(jù)明嘉靖《河南郡志》載:獨樂園在洛陽城南天門街東,去城五里;又據(jù)清嘉慶《洛陽志》載:宋司馬溫公‘獨樂園’遺址,在洛陽城東南伊洛河間司馬街村,今已為鄉(xiāng)民村寨。”

  許慶西老人拿出許多文史資料,詳細地向我說明獨樂園的位置,最后笑著說:你現(xiàn)在已經(jīng)來到獨樂園了,只不過現(xiàn)在看不到當年的竹林和花圃了。我仰臉朝展覽館的墻壁上看,只見一張復制的獨樂園布局圖:茂林修竹,溪水潺潺,一派田園風光。

  我來這里之前,最關心的一個問題是:童年時代的司馬光,到底是在哪里砸的缸呢?因為畢竟要從他的童年寫起,才好追尋他的人生足跡。

  司馬光7歲在洛陽“砸缸”

  其實,司馬光的祖籍不在河南光山縣,而是在如今的山西省夏縣。在宋代,夏縣不屬于河東路(今山西省),而是在如今的陜西地界,所以歷史上有人稱司馬光為陜州人。光山縣今隸屬信陽市,位于豫、鄂、皖三省交界處,司馬光的父親司馬池,當時任光山縣知縣。

  公元1019年10月18日,司馬光出生了。司馬池說:這孩子是在光山縣出生的,就叫司馬光吧。他抱起司馬光仔細看,看不出他與別的男嬰有什么不同。可他怎會知道,就是這個司馬光,后來成了北宋宰相,還編了一部史書《資治通鑒》,并在童年時代砸缸救人,成為“智慧兒童”的代言人。

  司馬光自小受到嚴格管教,養(yǎng)成了誠實守信的品性。

  5歲時,他和姐姐一塊兒剝青核桃吃,可怎么也剝不開,姐姐離開后,女傭用開水把核桃一燙就剝開了。姐姐回來一看很高興,問:“核桃是你自己剝開的嗎?”司馬光謊稱是自己剝開的。這事被司馬池知道了,就訓斥了司馬光。從此,司馬光無論干什么都實事求是,不說謊話。他6歲開始讀書,背書總是背得很慢,其他小朋友都背會去玩了,他還坐在那里背書。老師問他:背會了嗎?他回答:沒有背會。

  有一次,家里的傭人要去賣掉一匹生病的馬,司馬光專門交代傭人:遇到買主,一定要講清楚“此馬夏月有肺病”,不要欺騙人家。于是傭人賣馬時說:“我家小主人司馬光特別囑咐,這匹馬的肺有毛病。”買馬的暗自好笑:這個司馬光,簡直老實到愚蠢的地步了。 

  如此老實的司馬光,卻在他7歲那年,干了一件“老實兒童”根本不敢干的事情,使他一下子就名滿東西兩京。

  公元1026年的一天,司馬光跟小伙伴們在庭院玩耍,有個小孩爬到缸沿上,不小心掉到水缸里去了。缸大水深,眼看小孩快被淹死了。別的孩子一見出了事,都嚇得邊哭邊喊,向大人求救。司馬光卻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兒向水缸砸去,只聽“砰”的一聲,缸破了,水嘩嘩地流了出來,小孩得救了。

  這個動作看似簡單,卻需要在瞬間完成,需要打破常規(guī)思維方式,還需要超常的鎮(zhèn)定和果敢。多少年來,一些人在談論這件事時,也愛炫耀自己所謂打破常規(guī)的思維方式,說:如果是在冬天,水缸里的水結了冰,凍住了,即使司馬光把缸砸破了,水也流不出來,不是等于白砸了嗎?還有人說:他砸缸等于破壞公物,絕對不是一個好兒童。出此言論者當然是自作聰明,或者簡直是在胡說,但說他“砸缸等于破壞公物”,倒是歪打正著,對考證司馬光到底是在什么地方砸的缸有啟發(fā)。

  從許多小孩在一起玩耍以及“群兒戲于庭”的歷史記述來看,這個水缸不像家中日常生活用的水缸,而像是放置于公共場合的水缸,而且缸很大,常年備水,可能與官署防火事宜有關。專家們正是按照這一思路,去考證司馬光在什么地方砸缸的。

  專家考證:按周歲計算,1026年司馬光7歲,已經(jīng)隨其父來到了洛陽。他父親司馬池是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中的進士,先授永寧縣(今洛寧縣)主簿,后調(diào)到郫縣(今四川郫縣)代理全縣政務;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4月改任光山縣知縣,當年10月司馬光出生。公元1026年,司馬池調(diào)任河南府司錄和留守通判,當時河南府治所就在洛陽。

  1992年,我市考古工作者對老城西大街某處進行考古發(fā)掘時,驚喜地發(fā)現(xiàn)了北宋官署庭院遺址,此官署庭院應是當時的河南府官府庭院。《宋史·司馬光》中載:“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其后,京、洛間畫以為圖。”看來,最早知道這件事并以宣傳畫形式來弘揚司馬光救人之事的,是東京汴梁和西京洛陽的畫師,而當時司馬池一家就住在西京洛陽。畫師把“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畫得惟妙惟肖,西京人感到好奇,都想看看小小的司馬光,及見,感覺他和其他孩子就是不太一樣,不茍言笑,一副小大人模樣。史書上也說他“七歲凜然如成人”——他小小年紀砸缸救人,遇到突發(fā)事件時超人地冷靜和果斷,從此成為機智兒童的典型。

  但我總覺得“七歲凜然如成人”這種形象并不可愛,你想啊:一個七齡童,整天不茍言笑,讀書時正襟危坐,背書背得很慢,整個一個嚴肅、保守的兒童形象,難怪司馬光步入政壇后,總與改革派王安石對立,成為保守派的領軍人物。

  司馬光20歲考中進士

  司馬光的父親對他這種性格表示了擔憂,告訴他:讀書學習,不能只是機械地背誦,還要勤于思考,要弄懂原文的意思,理解作者的意圖,要做到邊誦讀邊理解,誦讀和理解并重。

  司馬光卻我行我素,仍是慢騰騰地讀書。他采取笨鳥先飛的辦法,別人做游戲時,他不去,一個人找一個清靜的地方苦讀,直到把書背得滾瓜爛熟,把課文的意思都弄懂為止。很快,他的學業(yè)進步了,理解能力也提高了。他七八歲時開始學習《左氏春秋》,往往是剛聽完老師的課,就能明白書中大意,回來便講給家人聽。

  他讀書時常常忘了吃飯,也不愿早睡,害怕睡得多了,讀的書就少了。他睡覺用的枕頭,是一段圓木,叫“警枕”。圓木容易滾動,使人睡不安穩(wěn),他一驚醒就讀書,就這樣苦苦求學,一步一個腳印地獲得了很多知識。

  到了15歲,司馬光便“于書無所不通,文辭醇深,有西漢風”,凡歷代典籍故事、諸子百家學說,只要涉獵了,就非把它弄通了不可。后來的他能跨越千年,完成卷帙浩繁、紀事廣博的編年體史書巨著《資治通鑒》,無疑得益于他青少年時期的刻苦學習。

  司馬光15歲這一年,他的父親已經(jīng)是四品大員了,按照宋代制度,五六品以上官員的子弟都可以補官,這一年他得到一次恩補的機會,但他把這個機會讓給了堂兄。不久,朝廷又補給他一個“監(jiān)主簿”,這是主管土木工程的小官,但素有志氣的司馬光,不想靠父輩的地位恩補入仕,他想通過科舉之路取得功名,于是加緊備考。

  功夫不負有心人,司馬光20歲就考中了進士,證明了這名早慧兒童的學識和實力,北宋王朝為他提供了廣闊的政治舞臺。那么,此后的司馬光,是怎樣步步高升,進入了中央決策層;又怎樣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兩人由最要好的朋友變成政治上的宿敵;他又是怎樣憤然離京,來到洛陽編寫《資治通鑒》的呢?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洛陽網(wǎng)(2007-07-13)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商都網(wǎng) 中國網(wǎng)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wǎng) 新華網(wǎng)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wǎng) 河南省書畫網(wǎng) 中國越調(diào)網(wǎng) 中國古曲網(wǎng) 博雅特產(chǎn)網(wǎng) 福客網(wǎng) 中國戲劇網(wǎng) 中國土特產(chǎn)網(wǎng) 河南自駕旅游網(wǎng) 中華姓氏網(wǎng) 中國旅游網(wǎng)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網(wǎng) 族譜錄 文化遺產(chǎn)網(wǎng) 梨園網(wǎng) 河洛大鼓網(wǎng) 剪紙皮影迷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