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邙何累累
不見劉禪墓
史料記載:公元271年,亡國之君劉禪死在洛陽,葬于孟津平樂鎮翟泉村東。上世紀60年代,劉禪墓地還有高7米、直徑15米的大冢。
我帶著希望趕往孟津,到了平樂鎮翟泉村,幾位老人卻說:“你問的是那個‘扶不起來的阿斗’嗎?他的墓靠東邊,現在找不到了。多年前澆地,澆塌了,不過你去尋尋,或許能看到一點兒封土。”
于是我一直向東走進一片田野,東邊有座山,名叫鳳凰山,旁邊有幾個大冢。我趕到大冢附近,同行的人卻不知道那是哪個朝代的墓地。于是我們來到鳳凰山,遇到一位名叫張剛的孟津人,他40歲左右,是鳳凰山公墓的工作人員。他很熱情地說:阿斗墓就在附近,我帶你們找找吧。
我們滿山尋找起來。張剛說:劉禪的知名度很高,可是你到孟津鄉下打聽他的墓時,不要說“劉禪”,只說“阿斗”就行了,因為這里的人都知道阿斗,卻不知道劉禪。我笑著問道:他的知名度為啥這么高?張剛說,人太笨蛋就會很出名。阿斗就是太迂闊了,所以很有名。
這話從一個孟津人嘴里說出來,很自然,也很真實,就像是從歷史的嘴里說出來的一樣。可這是有失公允的,因為劉禪很有智慧,是歷史把他誤讀了。我雖不同意那個孟津人的看法,但心里很高興,因為有爭議的人,身上往往有獨特的地方,劉禪這個人寫起來一定有趣。
我登上鳳凰山頂,往北看是高速公路,往南看是平緩的土嶺,風水真是不錯。那么劉禪的墓到底在哪兒呢?四顧茫茫,碑碣全無。張剛說,阿斗墓可能已被水沖毀了。我說:你敢肯定嗎?他說他對這里的地形再熟悉不過了:邙山上都是黏土,一下雨土就跟著水跑,天長日久,就出現了幾十米深的溝壑。這些溝壑的崖壁上,慢慢長出酸棗樹,遠遠望去,就像一條條綠色的龍在蜿蜒。而這一帶共有燒溝、龐家溝等9條溝,都沖著白馬寺方向,所以當地人說“九龍朝白馬”,最是風水好去處。令人不解的是,當年的司馬氏集團用毒藥毒死了劉禪,卻以王侯之禮,把他葬于這塊風水寶地,也算是會作秀了。
現在推測,劉禪墓的消失,大概有兩個原因,一是被水沖垮了,二是農民澆地時把墓澆塌了。我們雖沒找到他的墓,但在邙山上走一遭,還是找到了一種感覺——邙山,就像是用黃土搭成的一個舞臺,一座座大墓之內,哪位君王不上演了一出精彩的折子戲?哪位君王的背后,不藏著一個風云變幻的時代?在這些高高低低的陵墓當中,不僅有打馬而來叱咤風云的開國皇帝,還有國破家亡之后被一根繩子捆綁到洛陽的哀哀君主。
而在那些被俘的君王中,最靠前的就是劉禪,他的人生大戲,又是咋唱的呢?
可憐小阿斗
頻遭驚嚇苦
晉代詩人張載在《七哀詩》中寫道:“北邙何累累,高陵有四五。借問誰家墳,皆云漢世主。”其實,張載的這首詩省了許多筆墨,他寫的不是整座邙山,而是平樂鎮一帶的“四五”個“高陵”。現在,這幾個“高陵”還存有3座,是一字排開的3座大墓,當地人稱之為“大漢冢”、“二漢冢”、“三漢冢”,是東漢幾位皇帝的陵墓。
所以,張載說的“借問誰家墳,皆云漢世主”是不準確的,因為西漢皇帝的陵墓不在洛陽,洛陽只有東漢皇帝的陵墓。東漢建都洛陽,十幾個皇帝都埋在邙山上。到了東漢末年,群雄紛爭,三國鼎立,其中蜀漢政權自稱是漢室的延續。那劉備一有空閑就研究劉氏家譜,說自己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后代,乃是漢室宗親,于是弄了一個“劉皇叔”的江湖稱號,與關羽、張飛桃園結義,算是有了人才積蓄。后來他三顧茅廬請到諸葛亮,等于買了一只好股票,一路飄紅,稱雄一方,實力不斷壯大。
劉備頗有野心,他想當皇帝,所以特別重視子嗣,嘴上不說,行動上卻處處表現出來。陳壽的《三國志》中說,劉備有3個兒子:長子劉禪,為甘夫人在新野時所生,名阿斗;另有兩子為妾所生,一子為劉永,封為魯王,一子為劉理,封為梁王。如果細究一下,劉備還有一個干兒子,取名劉封。你想想,又是“劉封”又是“劉禪”,足見劉備早就想封禪了!
大家可能還不知道,阿斗剛出生的時候智商很高。史載:劉備白帝城托孤時,曾請諸葛亮評價了一番劉禪。諸葛亮的評價是“非常聰明,超過人們的期望”。劉備聽后感到寬慰,說:“審能如此,吾復何憂!”諸葛亮還在《與杜微書》中說劉禪“天資仁敏,愛德下士”,其中的“仁敏”二字,是說劉禪仁厚又聰明。《晉書·李密傳》中,李密竟說劉禪可與齊桓公相比,理由是齊桓公得管仲而成霸業,劉禪得諸葛亮而能與強大的魏國抗衡。從這些史料中我們可以看出,劉禪小時候非常聰明,長大之后也不愚蠢。但他留下的歷史剪影卻總是呆頭呆腦的,歷代的畫師畫他,也都是憨憨的木訥形象。其實,即使他真的弱智,也是被他爹爹劉備摔成那個樣子的。
這還得從“長坂坡之戰”說起。在那次戰斗中,小小劉禪遭受了常人難以想象的驚嚇。《三國志·先主傳》中寫劉備倉皇而逃,“曹公將兵騎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及于當陽之長坂,先主棄妻子,與張飛、趙云等十騎走”。我們知道,文言文中的“走”就是“逃”,當時劉備只顧自己逃跑,根本不顧妻兒,甘夫人走失了,糜夫人懷抱著阿斗,走投無路,最后把阿斗交給趙云,自己投井而死——這是阿斗第一次受刺激。
糜夫人自盡后,趙云把阿斗裹在懷中,用護心鏡護住,單槍匹馬在曹營中左沖右突,連斬曹軍五十個將領。阿斗當時想:趙叔叔你倒是不怕死,騎馬顛簸就像玩過山車,卻導致俺患上輕微腦震蕩——這是阿斗第二次受刺激。
戰場上箭如飛蝗,石如雨下,別說小小阿斗,即使是成年人,也會被嚇個半死,更何況曹軍將領都想邀功,都想殺死趙云,活捉阿斗,于是輪番上陣廝殺,那場面血肉橫飛恐怖極了。待他們終于沖出重圍,阿斗回到老爸劉備身邊,不料劉備還要作秀,接過阿斗后說:你這小子真混蛋!為了救你,幾乎損我一員大將!說完,他像投籃一般,將阿斗向趙云扔來。趙云只好飛身撲救,雙手接住劉禪。此時劉禪又被嚇傻了,這是他第三次受刺激。
現在想想,劉禪從小就得了腦震蕩,后來又是帶著輕度弱智走上了國家領導崗位,而直接導致他弱智的,正是他那會作秀的爹爹劉備。
聯姻張飛女
受命當后主
劉備病死在白帝城之后,17歲的劉禪當了蜀漢皇帝,是為后主。
《三國演義》中寫道:“時后主未立皇后,孔明與群臣上言曰‘故車騎將軍張飛之女甚賢,年十七歲,可納為正宮皇后’,后主即納之。”而在正史記載中,劉禪14歲時就與張飛的女兒結婚了。《三國志》記載:“后主敬哀皇后,車騎將軍張飛長女也。章武元年納為太子妃。建興元年立為皇后。”公元220年,也就是漢建安二十四年,曹丕篡漢,當了魏國皇帝,并在洛陽建都。公元221年,也就是蜀漢章武元年,劉備也在成都當了皇帝。不久,東吳孫權亦稱吳大帝,三國鼎立局面形成。而此時,劉禪還是蜀國太子,剛剛14歲,張飛的女兒也是14歲。兩人自小相識,青梅竹馬,感情很好。
所以,凡是“演義”的東西都有水分,就像人們讀《三國演義》,往往想當然地認為劉禪的妻子很丑。為什么呢?因為《三國演義》里的張飛,是個豹頭環眼的粗魯壯漢,由此推測他的女兒必定粗胳膊大臉,怕沒有幾個人想娶她當老婆。連《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也想象此女很丑陋,不過沒有直接說,只是借用諸葛亮的嘴說“張飛之女甚賢”,說法很委婉。總之,在人們的印象中,劉禪娶了個丑婆娘。
其實,這又是在瞎猜了。查查史料就會知道:張皇后的母親即張飛之妻是夏侯淵的侄女。《魏略》記載:夏侯淵家居沛縣附近,建安五年劉備殺了車胄,據徐州與曹兵對峙,張飛帶兵在此,有幸遇見夏侯氏,她當時14歲。而張飛比人家大20多歲,如果不是夏侯氏貌美,張三爺不會冒著讓人家說自己愛上下一代的風言風語而與之結婚。而張飛本人呢,歷史上說他是個文武雙全的美男子。
好了,一個帥哥和一個美女結合,生的女兒一定不會丑陋。而劉禪呢,與這位張皇后的感情也很好,兩人一起生活了18年,生了幾個兒女,其間沒聽說過劉禪有“婚外戀”。張皇后死了,劉禪還把她厚葬了。
張皇后死后,劉禪把張皇后的妹妹冊封為皇后。這個皇后的腰帶卻拴不牢劉禪,劉禪開始不正經了。后來諸葛亮死了,宮里宮外更沒人管他了。《三國演義》中寫道:“卻說后主在成都,聽信宦官黃皓之言,又溺于酒色,不理朝政。時有大臣劉琰妻胡氏,極有顏色,因入宮朝見皇后,后留在宮中,一月方出。琰疑其妻與后主私通,乃喚帳下軍士五百人,列于前,將妻綁縛,令軍以履撻其面數十,幾死復蘇。后主聞之大怒……遂斬劉琰。自此命婦不許入朝。”
現在想想,這個劉琰太膽大了,也太不給皇上面子了,你的妻子到皇宮“出差”了一個月,你就懷疑皇上和你的妻子搞婚外戀,自扣綠帽子,公開打老婆,而且讓士兵列隊“檢閱”這次毒打過程,這不等于發布頭條新聞嗎?聞此消息,劉禪大怒,殺了劉琰,從此出臺新政策:今后,即使宮中的皇后嬪妃寂寞死了,也不能讓宮外婦人進宮聊天解悶。
細觀劉禪一生,他處理這個事件時最為雷厲風行,一磚頭就把一個“懷疑狂”拍死了。而他主政的時候又是什么樣呢?請看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