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洛陽 >> 走進洛陽 >> 印象洛陽 >> 瀏覽洛陽

邙山列塋三后主——劉禪(下)大智若愚的劉禪

2013/11/25 15:31:45 點擊數: 【字體:

邙山列塋三后主——劉禪(下)大智若愚的劉禪

司馬昭大宴蜀國君臣,特意令人奏起了蜀地音樂,以觀察劉禪的反應。劉禪的表情毫無痛苦可言,不悲反笑,故意顯出愚蠢的模樣。其實,此時真正的傻瓜是司馬昭,竟沒有看出來劉禪是在裝傻。 李玉明 繪
 
    劉禪的千古罵名是在洛陽落下的。他說“此間樂,不思蜀”,不打算返回蜀地復國了,于是歷史說他是傻瓜;如果他說“我要復國,東山再起”,歷史恐怕又會罵他不識時務。其實劉禪很明智,他知道自己必須在司馬昭面前裝傻。他是一個大智若愚之人。  

  一

  歷史,有時是以調侃的形式再現的,而有些歷史人物干脆被畫成了漫畫。請看歷史對劉禪的評價:“追歡作樂笑顏開,不念危亡半點哀。快樂異鄉忘故國,方知后主是庸才。”

  這首七絕詩的作者只用了28個字,就武斷地概括了一代君王的一生。而他的依據,不過是劉禪說了“此間樂,不思蜀”6個字,歷史便根據這6個字,給了他一個千古罵名……

  話說劉禪亡國之后,司馬昭把他虜到洛陽,與劉禪同行的還有一些蜀國舊臣。喜歡作秀的司馬昭,封劉禪為“安樂公”,“賜住宅,月給用度,賜絹萬匹、童婢百人”。這當然是給天下人看的,并非他真的要優待劉禪。一次,司馬昭大宴蜀國君臣,特意令人奏起蜀地音樂,以觀察劉禪的反應。

  那音樂當然是哀歌,每一個音符都像是在往傷口上撒鹽,蜀國舊臣聽了,臉上無不現出悲戚之色,只有劉禪一人不悲反笑,表情毫無痛苦可言,活脫脫一個缺心少肺、茍且偷安的大傻瓜。他的舊臣■正,字令先,偃師人,實在看不下去了,便提醒劉禪一起上衛生間,然后悄悄對劉禪說:“晉公如再問及此事,您應悲痛地說:先帝宗廟,俱在蜀地,焉能不思?”

  這其實是個錯誤的主意。劉禪很清醒,他明白此時既不能得罪新主,也不能得罪舊臣。于是他對舊臣點點頭。尿了一泡尿之后,他輕輕松松地回到席間。這時司馬昭又過來問及此事,劉禪便把■正的話背誦了一遍。司馬昭聽了,笑道:“這怎么像■正的話呢?”劉禪聽了,傻傻地回答:“是啊,是他的話,是他剛剛教我這么說的,您怎么知道?”他故意顯出愚蠢的模樣,說罷,又有滋有味地聽起音樂來了。

  其實,此時真正的傻瓜是司馬昭,他竟沒有看出來劉禪是在裝傻,反而在心里罵道:“真是個傻瓜!真是個扶不起來的阿斗!”他頓時心中釋然,說:“我無憂矣!”于是對劉禪不再設防。劉禪放的這個煙霧彈恰到好處,瞞住了司馬昭,也誤導了后人,后人由此認為他很愚蠢。試想,當時的劉禪,生命隨時都有可能被剝奪,只要他稍稍表現出一點“骨氣”,司馬昭能饒過他嗎?只有存在,才能作為;生命不存,一切免談——在這一點上,他和他老爸都很明白,也都很狡猾。

  想當年,他的老爸劉備與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老曹問劉備:“誰是當今英雄?”劉備明明知道對方想讓自己說“曹劉”是英雄,但他就是不說,故意說別人是英雄。最后還是老曹沉不住氣了,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劉備一聽,驚出一身冷汗,因為這時曹操夸他等于要殺他,俗話說“一山難容二虎”,老曹怎能容得劉備和他爭山頭?     

  于是劉備趕緊掩飾自己,借助一聲驚雷,故意把筷子掉到地上,膽小如婦人,呈相若小兒。曹操一看:哈!連雷聲都害怕,這哪是什么英雄?也就沒有殺掉他。

  劉禪繼承了他爸爸這一優點,關鍵時刻大冒傻氣,堪稱上上之策。你也許會說,劉禪在魏軍來侵時不抵抗反投降,而且率領群臣出城迎接鄧艾大軍,這不證明他很平庸嗎?若說起這個,我們還得從當時的情勢說起,那劉禪實在是迫不得已!

  二

  當時魏國大將鄧艾率軍突襲成功,猶如神兵天降,蜀國亡與不亡,已經由不得劉禪了。試想,先主劉備死后,諸葛亮執意北伐,經年累月,蜀軍死傷無數,連他自己也知道這是雞蛋碰石頭,根本不可能成功。那時蜀漢的大將關羽、張飛早已不在了,小小蜀國地狹國弱,怎能與占據中原且兵多將廣的魏國相比?

  唉,歷史交給劉禪的,只有這個小小的蜀國,而此時他最明智的選擇也只有投降。投降了,君臣難免受屈辱,但老百姓能免遭涂炭。劉禪每逢大事從不糊涂,他懂得把民生放在第一位,把君主之位放在第二位。你能說他的這種取舍有錯嗎?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可惜那些封建帝王,讀了多少圣賢書,卻沒幾個人記住這一點。在中國漫長的封建歷史中,每遇社稷存亡時,帝王的觀念都是“君為貴,民為輕”。為保住君王的帝位和尊嚴,他們往往讓民眾去做無謂的犧牲。更可笑的是那些民眾,受了傳統觀念的左右,反過來嘲笑劉禪式的自我犧牲,這真是一種悲哀。

  所以,元代散曲家張養浩在寫《潼關懷古》時就說:“望西都,意躑躅,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個張養浩把問題看透了,而這個劉禪則把事情做得很磊落。他知道自己當不當這個蜀漢皇帝,蜀漢的老百姓該咋過還是咋過,所以他就把自己看輕了,所以周壽昌在《三國志集解》中評價劉禪時才說:“恐傳聞失實,不則養晦以自全耳。”意思是說,歷史在蓋棺論定劉禪昏庸時,恐怕是失實了,那些傳聞傳得走樣了,劉禪投降是為了保全他的百姓,這是難能可貴的。

  再說劉禪當政時,一直籠罩在諸葛亮的耀眼光環之下,他的皇袍,遠沒有諸葛亮的鵝毛扇有光彩;羽扇綸巾的諸葛亮,要比劉禪瀟灑飄逸得多。請看他的爹爹劉備臨終時是怎樣交代劉禪的:“汝與丞相(諸葛亮)從事,事之如父。”他竟讓即將登上帝位的劉禪,像服從父親一樣服從諸葛亮。

  這句話,不過是劉家父子的悄悄話,但諸葛亮在后來輔佐劉禪時,真的便以“太上皇”的形象出現了。事無巨細,他都要親自處理,大包大攬,儼然國家元首。最要命的是在北伐前夕,劉禪已經22歲了,諸葛亮還把人家當成小孩子,寫了著名的《前出師表》,字里行間透露出對劉禪的種種不滿,像對待小孩一樣對其耳提面命,教育劉禪要“親賢臣,遠小人”,發布了那么多讓后人感到不可思議的居高臨下的命令,直令后來有見解的讀書人納悶:諸葛亮啊諸葛亮,你怎能對一個國家元首大加訓斥呢?好像你自己是皇帝,而劉禪卻是你的臣子似的。

  而年輕的天子劉禪,這期間卻能從大局出發,處處委曲求全。可是后來,諸葛亮竟違背了先主讓他輔政的囑托,進而代政,并長期率大軍在外,犯了君臣大忌。而劉禪所能做的,就是盡量克制自己。諸葛亮用人失誤之后感到內疚,后主卻安慰他:“勝負兵家常事。”諸葛亮自貶三級后不久,為了不影響諸葛亮的權威,劉禪及時恢復了諸葛亮的職務。

  劉禪顧全大局、明智沉穩。他知道國家的處境,知道自己的處境,所以他放手讓諸葛亮去北伐,去折騰,盡管他知道那是徒勞的。他尊重諸葛亮,不過是尊重父親的在天之靈罷了;他對諸葛亮懷有親情,那是因為諸葛亮身上有父親的靈魂負載,諸葛亮代表著父親的那個時代!當諸葛亮病死五丈原的消息傳來,劉禪連日傷感,不能上朝,竟哭倒于龍床之上。當諸葛亮的靈柩運回時,劉禪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

  可是劉禪也只能把這樣的文章寫到第二段,寫到第三段他便改變主題了。第一,對于諸葛亮身后的榮辱,對于諸葛亮的光輝事跡的宣傳,他的意見是適可而止。他反對為諸葛亮立廟,但在眾人的一再要求下,他沒有固執己見,他深深知道諸葛亮的影響,所以他是明智的。第二,據《三國志》記載,諸葛亮死后,他馬上廢除了丞相制,因為諸葛亮這個丞相的權力太大了。劉禪設立了尚書令、大將軍、大司馬,讓這三個職位權力制衡,將軍、政事務分開。后來他“乃自攝國事”,提出“須吳舉動,東西掎角,以乘其釁”,休養生息,積蓄力量,從長計議再北伐的政策。

  他制定的這一國策,比諸葛亮一味地北伐更符合蜀漢國情。請看歷史是怎樣記述劉禪治國的。

  三

  史料記載,劉禪在位41年間,蜀漢沒有發生任何內亂,這在中國歷代王朝中已屬少見。曹魏大將當中,常有叛國投敵的,但我們很難在蜀漢文武官員中找到叛國者,也未見蜀漢百姓因饑荒而暴動。而后人對劉禪的不恭,除了他的“樂不思蜀”之外,還來自一句俗語“扶不起來的阿斗”。

  一個成語,一句俗語,就把劉禪綁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而這種在譏笑中臧否人物的做法,喪失了最起碼的評判準則,對先人和后人都是不負責任的,是有失公允的。

  《三國志》記載劉禪知人善任,頗有乃父遺風。在接到魏延謀反的報告時,劉禪馬上質問道:“魏延乃勇將,足可拒楊儀等眾,何故燒絕棧道?”他雖然沒去前線,但他有判斷力。魏延死后,他堅持實事求是,沒有對魏延一概否定:“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也許劉禪不像諸葛亮那樣料事如神,但他更看重事實,絕不會像《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那樣,說“魏延有反骨,此后必反”。

  而萬千讀者仍愿意相信諸葛亮,相信他是萬能的神,相信他早已看出魏延有反骨,卻從來不思考一下:一個大將的生理特征,怎能決定他的政治歸屬?而那個可憐的劉禪,雖是三國當中實力最弱的一國的君主,卻在勉力治國,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治國理念,對文臣武將,讓他們各司其職,各展其才,是一位很講民主的國家領導人。所以南朝史學家裴松之這樣評價劉禪:“后主之賢,于是乎不可及。”

  至于后來劉禪被俘洛陽,樂不思蜀,大冒傻氣,不過是他逢場作戲而已。也許用莎士比亞的一段名言最能解讀劉禪。莎翁說:“裝傻裝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他必須窺伺被他所取笑的人們的心情,了解他們的身份,還得看準了時機;然后像窺伺眼前每一只鳥雀的野鷹一樣,每個機會都不放過。這是一種和聰明人的藝術一樣艱難的工作。”

  劉禪,就是這樣的智者,他能在突發的語言環境中,不露聲色地糊弄對手,擊敗強敵,成為未被提名的最佳辯手,成為能化險為夷的高級外交家。如果他也像那個愛在曹操面前賣弄小聰明的楊修那樣,在司馬昭面前大顯聰明的話,他的腦袋早就搬家了。

  大智若愚的劉禪,于公元271年死于洛陽,享年65歲。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洛陽晚報(2007-12-03)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