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洛陽 >> 走進洛陽 >> 印象洛陽 >> 瀏覽洛陽

匾額背后的故事 打堤修渠造良田 功同鄭國百姓贊

2013/11/25 16:32:37 點擊數: 【字體:


匾額背后的故事 打堤修渠造良田 功同鄭國百姓贊

鄭國修渠“萬世之功”
 

  “功同鄭國”匾中的鄭國,是中國古代有名的水利專家,戰國時期韓國人。

  當時,地處陜西的秦國崛起,東進中原,陳兵韓國邊境,韓國危在旦夕。為阻止秦國東伐,解除亡國之災,韓王命鄭國到秦游說秦王嬴政,勸其鑿渠溉田,大興水利,企圖以此削弱秦國國力,阻其繼續東進。

  嬴政接受了鄭國建議,開始鑿涇水修渠。施工中,秦王覺察到韓國的“疲秦”之計,欲殺鄭國,鄭國辯解說:“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為韓延數歲之命,而為秦建萬世之功。”嬴政認為此話有理,取消殺人之念,讓鄭國領著一班人馬繼續修渠。10年后,大渠修成,綿延300公里,灌溉田地4萬余頃(折今280萬畝)。賴渠之力,關中之地遂成沃野,秦也得以國富民強,一統天下。為紀念鄭國的功績,人們把此渠稱為鄭國渠。

  圍堤修渠造福一方

  日前,我們驅車來到洛龍區辛店鎮白營村,“功同鄭國”匾就征集于此。

  趙建修是洛陽民俗博物館的一位離休人員,老家就在白營村,這塊匾額,就是他當年從白營村征集到民俗博物館的。在征匾的同時,趙建修也從當時還健在的一些老人嘴里了解到了匾主人白鑒的一些事跡。

  白營村位于洛河北岸,舊時洛河經常泛濫,每遇洪災,房屋倒塌,良田被毀,兩岸百姓苦不堪言。百姓們憤慨于洛河的屢屢肆虐,期盼過上安寧祥和的生活,不同的時期都有一些有識之士帶領百姓打堤圍堰,馴服河水,變害為利,白鑒就是其中的一位。

  在當時的條件下,沒有現代化的施工工具,只能依靠鐵锨镢頭,肩扛手挖,加上天災人禍,連年歉收,人饑馬餓,在這樣的情況下,進行一項打堤圍堰的工程,其艱苦程度可想而知。

  河堤修成后,被命名為“同協堰”。接著,白鑒又領著大家修了一道渠,這道渠除了有引水灌溉的功能,還能造田增地。天下大雨,洛河漲水,別村的人都是從地里往家跑,白營村的人卻從家里往地里跑,干啥?引水淤地,再造良田。

  遺跡猶存追思前賢

  隨后,我們又驅車前往白營村的河灘地,一條條或寬或窄的道路將它分成棋盤似的一塊塊,平平整整,里面不是莊稼就是成陰的楊樹林。包括白鑒領人修的那條渠,河灘地里共有三道渠,但都已荒廢不用,在其中一條的渠道里,一大片金黃的麥子迎風搖曳,似在訴說此渠為白營人的生產生活立下的汗馬功勞。白鑒領人修的那段河堤還在,但由于后來水利部門在此段截彎取直,在其南邊又修了一道更堅固的大堤,老堤早已失去了作用。廢棄的老堤上,不遠處就是正在修建的鄭西鐵路的一段,新與舊的強烈對比,讓人感慨時代的進步,感慨白鑒及其后繼者們為村為民的一片赤心。

    匾額狀況:

  “功同鄭國”匾長210厘米,寬114厘米,上款為“ 封資政大夫鑒翁白老大人懿行”,下款為“宣統元年同協堰管事锨戶仝立”。匾文為楷體陰刻,上下款為楷書陽刻。匾呈黑底紅字,邊框有浮雕紋飾,上邊中部為鹿鶴壽星,下邊中部為一壽桃,左右邊中部及上下邊兩側為暗八仙圖案,四角各為一蝙蝠。

  專家評析:

  此匾為一功德匾,雕刻細膩,講的是匾主人白鑒帶領人民修堰開渠,大興水利,一方百姓感其赤心為民,為其樹德立匾。 封,指舊時官員以自身所受的封爵名號呈請朝廷移授給親族尊長。資政大夫,為正二品文散官,宣統元年即公元1909年。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洛陽晚報(2008-06-02)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