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洛陽 >> 走進洛陽 >> 印象洛陽 >> 瀏覽洛陽

洛陽地名探源 九皋山下好風物 理學名區代代傳

2013/11/25 16:49:48 點擊數: 【字體:

洛陽地名探源 九皋山下好風物 理學名區代代傳


  今日地名:鳴皋村

  地方狀況:鳴皋村位于伊川縣城南,北距縣城18公里,南與嵩縣田湖接壤,東臨伊河,西瀕順陽河,洛欒古道和洛欒旅游通道穿境而過。該村總面積約5.7平方公里,轄25個村民組,為鳴皋鎮人民政府所在地,居住人口達1.3萬。

  村名由來:該村隔滔滔伊河與九皋山相望,因《詩經·小雅·鶴鳴》中的“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而得名,歷史悠久。

  鶴鳴九皋,聲聞于天

  在燦若星河的中國詩歌中,《詩經》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多年間的詩歌305篇,開創了我國古代詩歌創作的現實主義的優秀傳統。

  《鶴鳴》是它當中的一首名篇,全文為:

  鶴鳴于九皋,聲聞于野。

  魚潛在淵,或在于渚。

  樂彼之園,爰有樹檀,

  其下維萚。

  它山之石,可以為錯。

  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

  魚在于渚,或潛在淵。

  樂彼之園,爰有樹檀,

  其下維谷。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這首詩歌通篇運用“比”、“興”的手法,描寫了一處園林內外的景致,反映出創作者優雅的性格和高遠的志向。這是一首勸告統治者任用在野賢人的詩篇,為我國招隱詩之祖。

  詩中的“九皋”是一座大山,又稱鳴皋山。它是今天我市伊川、嵩縣、汝陽3縣的界山,主峰海拔930.6米。我們從洛陽市區出發,沿洛欒旅游通道向南行駛,車過伊川縣城,抵達鳴皋、田湖一帶,立刻就看到九皋山如一幅奇美的巨屏矗立在眼前。此山北陡南緩,重巒疊翠,主峰直插云霄,氣勢雄偉。曲曲折折的伊河,宛如一條銀帶,從山腳下緩緩流過。登上山頂,極目遠眺,中岳嵩山崔嵬,古都洛陽隱約,伊川盆地蔥蘢,陸渾水庫萬千秀色盡收眼底。

  九皋山頂寬闊平坦,有祖師廟一座,大殿為清代建筑,木梁柱架,青磚彩瓦,飛檐挑角,龍鳳大脊,相傳始建于秦代。殘存碑刻記載,唐朝貞觀年間,大將尉遲恭來此游歷,興之所至,捐資重修,曾樹碑上書“鶴鳴寶觀”。

  關于此山此廟,幾位上了年紀的山民還隨口講述了一段離奇的民間故事。商朝末年,殷紂王荒淫無道,民不聊生,受妲己所惑,竟將姜皇后推下摘星樓摔死。殷紂王之子殷交、殷洪殺妲己未遂,被姑姑子嫻和忠臣救出,得以逃離王宮。殷交四處逃避,最后來到了風景宜人的九皋山,苦心修煉,還經常來到民間,幫助百姓除災祛病。一年,伏牛山區出現一只九頭怪鳥,使伊水泛濫,淹沒莊田,殷交與九頭鳥交戰,誰知那鳥眼看戰不過殷交,便飛逃而去,但到了夜間,又來殘害百姓。殷交為救百姓,在一場大戰中吞下金丹,站在山頂大呼一聲,化為一只鶴,騰空追去。最后,九頭鳥被除,但殷交卻變成一只鶴,經常站在九皋山頂呼叫著,守護一方黎民百姓。因為這一傳說,后人不僅創作了《鶴鳴》詩歌,還建起廟觀來紀念殷交。

  古老的九皋山,歷來受到文人墨客的喜愛。在唐代,李德裕、白居易、黃甫冉、錢起等紛至沓來,吟詩作賦,“詩仙”李白更是多次來到這里,留下了《鳴皋歌送岑征君》、《鳴皋歌奉餞從翁清歸五崖山居》等著名詩篇。

  被稱為伊川南大門的鳴皋村,因為南隔伊河與九皋山主峰遙遙相對,是觀瞻九皋雄姿的最佳位置,歷史上人們將其與《鶴鳴》一詩聯系起來,稱作“鶴鳴鎮”,后沿用“鳴皋”為村名,直到今天。

  二程講學,理學名區

  從北宋開始,鳴皋村作為“理學名區”,長期受到人們的關注。

  程顥,字伯淳,學者稱明道先生;程頤,字正叔,學者稱伊川先生。他們兄弟均為北宋著名理學家,是“洛學”的創始人,世稱“二程”。正是因為他們在鳴皋著書講學,這里才成為了“理學名區”。

  北宋時期,西京洛陽是全國的文化中心,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程頤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引退回洛。當時身居相位、與程頤政見一致的文彥博,將自己位于伊川鳴皋的一所舊園和10頃良田,贈送給他,支持他著書講學。程頤以此創建伊皋書院,“講易經,授理學”,專事傳道授業。一時間,四方俊秀聞風而至,就連許多士大夫也前來從學,求教者晝夜盈門。

  到了元代大德九年(公元1305年),伊皋書院歷經200余年的風吹雨打,已經破損不堪,駐守鳴皋鎮的總兵克烈士希讀程頤的《易傳》、《遺書》有得,感慨萬千,立志興學。他自籌資金,募工糾役,用10年時間,在伊皋書院舊址上修建了大成殿、立禮殿、講書堂、藏書樓、九賢祠及門廡、庖廚、庫庾百余間,使書院得以中興。隨后,他的兒子慕顏鐵木耳繼承父親遺志,又為書院修建了稽古閣,藏書達萬卷。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元仁宗得知此事,認為“力役之大,材用之廣,成于一家,誠不易得也,宜賜額,曰‘伊川書院’”,并命翰林直學士薛友諒撰文,集賢學士趙孟頫書丹,參知政事郭貫篆額,刻石立碑,永遠紀念這件事。

  清朝康熙、乾隆年間,伊川書院經過多次重修,再次文風大振。清末廢除科舉,鳴皋人蔣峨在此首創兩等小學堂,抗戰時期,增設初中,解放后,這里還長期是伊川四中等學校的校舍,人才輩出。

  日前,記者來到鳴皋,沿著村中的書院街一直東行,很快便在伊川四中的老校區院中找到了伊川書院。書院古色古香,大成殿前,一株古柏高約18米,樹身周長4.4米,需3個成年人合抱。相傳此柏為程頤親手所植,已有900多年的歷史,古柏旁邊,矗立著元代趙孟頫書丹的“有元敕賜伊川書院碑”,碑樓高7米,寬2.8米,由于年代久遠,碑體出現了斷裂,但已經過維修加固,上面的文字仍然清晰可辨,讓人充分領略到趙孟頫書法的神采。

  洛南名鎮,勝跡無數

  鳴皋村地處嵩、欒入洛要道,水陸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歷來為洛陽南部重鎮。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遺留勝跡無數。

  早在新石器時代,這里已有先民活動,留下了眾多龍山文化遺跡。春秋時期,這里更是“陸渾戎”的擇居之地。時至今日,村內僅歷代修建的廟宇、會館就有7處之多。

  五虎廟,又稱關爺廟,位于原村寨南門內,因塑有關羽等五虎上將而得名,現存正殿、卷棚等建筑。

  城隍廟,始建于明代,位于村東城隍廟胡同,今存寢宮、東西廂房等建筑,并有石獅一對,碑數通。

  山陜會館,位于城隍廟東,建于清初,為山西、陜西商人旅居鳴皋經商會客之所,今存正殿,進深三間,雕梁畫棟,墻繪壁畫。

  規模最為宏大的是其中的南岳廟,又稱南岳離宮。該廟占地12畝,有山門、鐘鼓樓、南岳正殿、四神殿等建筑,無不氣勢雄偉。據傳此廟始建于北魏,孝文帝統一黃河流域后,遷都洛陽,發現天下五岳已據其四,惟缺南岳,就在洛南衡桃山修建南岳離宮,就近祭祀。

  鳴皋村舊有古寨,寨設四門,南曰“望皋”,北稱“聽伊”,但歷經滄桑,現在僅存西、北兩門門洞。古寨北門經過人們的修葺,如今基本恢復了原貌,高大的門洞口,兩扇寬厚的木門是原來的舊物,上面鐵釘、鐵條密布,仍然非常牢靠。問大門下部的兩個爛孔是咋回事兒,閑坐在這里的孟廣聚、孟中恒、李躍子等老人講,這還是抗日戰爭時期日軍攻戰鳴皋寨時用炮彈打壞的。想著說著,大家的話題不由得便轉向了鳴皋村更加久遠的歷史……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洛陽晚報(2008-06-13)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