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評析:這塊石質匾額鑲嵌于一所民居的門楣之上,屬于宅第堂室匾額的范疇,具有祈福納吉的美好寓意。尤為可貴的是,此匾匾文由近現代民主革命先驅、杰出書法家于右任書寫,揮灑自如,盡顯其妙。
“迎祥”石匾,于右任題寫
日前,記者隨同市民俗博物館范西岳先生前往洛寧縣,尋訪流散在鄉村民間的歷代匾額,當地人向我們推薦:城郊鄉崛山鎮的一所民居至今仍保存著于右任題寫的一塊石匾!
這是一戶什么人家,竟會有如此名家的手跡?
崛山鎮地處洛寧縣城東約10公里,北依崤山余脈延壽嶺,南臨滔滔洛河,歷史上,洛陽至潼關的崤南官道穿境而過,地理位置優越。隨著人口規模越來越大,現在分為崛東、崛西兩個行政村。
清代、民國年間,在今天的崛西村范圍內,當地人曾修建起一座防賊御匪的寨子,名曰延壽寨。歲月更替,滄桑巨變,寨子的圍墻和大門早已被毀,但其內部的民居如今仍基本維持著當初的格局,東西方向的老街兩側,一座座青磚灰瓦的古宅或高或低,或好或壞,夾雜在當代建筑中,記錄著村子的歷史。
街道中部的北側,一所老宅已經廢棄很久,臨街的房屋和大門消失殆盡,地基上雜草叢生。我們從磚垛的豁口走過去,迎面便看到了殘存的老宅房舍。這是一個結構相對完整的二進院落,兩排廂房布局對稱,其中東側廂房的南山墻上還完整地保留著磚雕照壁,古樸儼然。一座磚砌的二門夾在兩排廂房的南端,門楣上方,鑲嵌的正是大家所講的那塊著名匾額。它用青石雕制而成,中央的“迎祥”二字行書寫就,簡約脫俗,看上面的落款,時間是“廿二年”,應為民國二十二年,即公元1933年,題寫人是“于右任”,書體行草。長年研習書法的范西岳先生反復觀看,認為這塊石匾上的字確屬于右任所書。
范西岳先生介紹,于右任為陜西三原人,生于公元1879年,公元1964年病逝于臺北,原名伯循,字誘人,后以“誘人”諧音“右任”為名,別署“騷心”、“髯翁”,晚號“太平老人”。他早年追隨孫中山先生,投身于辛亥革命,不僅是一位民主革命的先驅者,同時也是一位著名的愛國詩人和清末以來杰出的書法家。他早年書從趙孟頫,后改攻魏碑,在此基礎上將篆、隸、草等書法融入行楷,獨辟蹊徑。中年后,他博采眾家之長,專攻草書,創立了易識易寫、準確美觀的標準草書,自成一家,被譽為當代“中國草圣”、“書圣”。
廢棄宅院,原主時景華
我們多方詢問這所老宅的歷史,最后終于從該村秦治民、陳書堂兩位老先生那里得到了答案。
兩位老先生長期致力于當地文史資料的挖掘和整理。他們介紹說,這所宅子原來的主人叫時景華,此人一生跌宕起伏,極富傳奇色彩,是民國時期當地的一位名人,正是他在1934年前后建起了這所宅院。
時景華,字春亭,乳名福瑞,1897年生于崛山村。他天性聰慧,但由于家境貧寒,幼年沒有讀過什么書,稍稍長大,就隨同父親干起了莊稼活。艱苦的生活,使這個農家子弟養成了剛毅的性格,遇事敢做敢當,愛打抱不平。青年時期的時景華,在當時的崛山村中算得上一個出類拔萃的人物。
民國年間,軍閥混戰,豫西地區民生凋敝,匪患頻仍,其中洛寧尤甚,先后出現了丁老八桿、武鴻章桿、任老二桿、張寡婦桿、李其芳桿等多支土匪武裝。他們少則幾十人、幾百人,多則幾千人、上萬人,時匪時兵,打家劫舍,攻城掠寨,讓人心驚膽寒。
1922年7月,寶豐人張慶(外號老洋人)帶領2000余匪眾,突然來到崛山村搶劫,村人躲進延壽寨內,用鐵炮、土槍、滾木、磚石防御,25歲的時景華在此過程中出力不小。土匪連攻三天三夜,也沒能破寨,惱羞成怒,就放火焚燒了村里的上千座房屋,牽走20多頭牲口,撤退了事。
這次匪患,受損失最多的為村內的富戶。為了保護他們的利益,幾個頭面人物策劃,利用土匪“兔子不吃窩邊草”的心理和慣常做法,由村里出錢出槍,挑選一名能干村民加入土匪隊伍,借以保護鄉鄰、村子的安全。他們反復推敲,最后選中了時景華,承諾只要他當土匪保護了村舍,他家人的生活均由村里承擔。
年輕氣盛的時景華為了生計,不顧家人的勸阻,帶著槍支、馬匹,投奔了宜陽的童世英匪桿。他的父親憂憤過度,幾年后飲食毒品,自盡身亡。
在土匪隊伍中,膽識過人的時景華得到了匪首童世英的賞識,并漸漸成為了一個舉足輕重的匪桿首領,同時,他還廣結朋友,與宜陽、洛寧一帶的匪桿首領趙高升、徐云生、吉長升等交往甚密。在他的特殊地位和巧妙周旋下,崛山村那些年很少再遇到兵匪禍害。
時景華為匪后,村里對他家不斷接濟,再加上他得來的不義之財,他家的經濟條件發生了很大變化。1933年,趁著要給去世的父親辦三周年,時景華在村里大興土木,建設宅院,還多方托人,得到了于右任的“迎祥”書法作品,將其刻成石額,鑲嵌在宅院的二門門楣之上,以顯氣派。
曲折人生,折射社會變遷
時景華父親的這場三周年紀念活動極盡鋪張,非常隆重。那時兵匪不分,到了日子,時的匪界至交、軍界朋友以及周邊各村的鄉紳都前來送禮。一時間,時家門外護兵馬弁荷槍實彈,排隊列陣,威風凜凜。有人還帶來了一部時髦的留聲機,引得四鄉的百姓都來瞧熱鬧。
時景華在匪界的發跡和在鄉里的做派,讓崛山村的個別頭面人物忌恨不已。1935年春,得知時景華返家探親,有人迅速密報縣府當局,并騙開西寨門,將時景華抓到縣城,投入監牢。這一事件震動了整個崛山,時景華的匪界朋友得知消息,也發出狠話,要血洗崛山,為時雪恥。迫于種種壓力,崛山村的上層人物買通駐軍負責人和監牢看守人員作為內應,組織時景華的鐵哥弟兄,在一個深夜里將時景華劫出大牢。
一場生死變故,讓時景華不愿再重操舊業為匪,在諸多朋友的幫助下,他在洛陽籌辦了一個小型的肥皂廠,開始經商。
1944年,日軍侵入洛寧,不甘寂寞的時景華回到家鄉。當時,國民黨軍隊退卻時散落在崛山一帶許多槍支,日偽政權聞訊,前來收繳,時景華出面,將這批槍收集起來,統統上繳。隨后,他還加入了日偽治安隊,任治安隊二團團長。日軍投降后,國民黨軍收編日偽治安隊,組織成立了洛寧“剿共司令部”,下轄13個支隊,時景華任其中一個支隊的支隊長。
新中國成立后,洛寧在1950年底開始鎮壓反革命運動,時景華被依法批捕,處決于崛山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