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狀況:圣王臺村位于汝陽縣城東南15公里處,隸屬小店鎮,該村南依鳳凰山,北臨汝河,村內有仰韶文化遺址。現有6個村民組,1500多口人,以農業種植為主。
村名由來:商湯當年替民求雨,所登高臺遺留下來成一村落,故名圣王臺村。
為民祈雨上高臺
圣王臺的來歷,跟商湯有關。
夏朝君王桀暴虐無道,民怨沸騰,他屬下部落商的首領湯便想滅掉夏朝,取而代之。
湯知道,要想得到天下,必須得到老百姓的支持,而要想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就得順民意得民心。因此,他非常關注百姓的疾苦,動不動都到民間巡視,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話說某年夏季的一天,湯巡視來到汝河沿岸,這里已經大旱多日,天不下雨,莊稼不長,百姓心急如焚,別無他法,只有祭祀求天。大家光著脊梁,頭頂香爐,冒著烈日跪在曠野之中,不少人被暴曬至死,老天卻無動由衷。
見此情景,湯五內如焚,決定跟百姓一起求雨。他跪在百姓中間,但許久仍不見半滴雨下。是自己的誠心還沒有打動上天?湯要用更虔誠的辦法。他看看四周地形,附近有一個高臺,他讓手下人在高臺周圍堆起干柴。他在臺上禱告:“老天爺,發發慈悲趕緊下雨吧,如果是我領導不力得罪了您老人家,就請治我的罪吧,不要跟老百姓為難。”他又告訴手下人,如果午時三刻上天仍不降雨,你們就點燃柴堆,把我燒死,為百姓換來一場雨。
午時三刻眨眼已到,說也奇怪,這時候,突然刮起一陣大風,緊接著電閃雷鳴,大雨傾盆而下。汝何沿岸的百姓得救了,湯的舍身為民也傳遍了天下。傳說他祈雨的高臺,就是今天的圣王臺村。他的部隊駐扎的地方,就是圣王臺北邊的王屯村(后改為黃屯)。
從此以后,圣王臺便成了人們居住的風水寶地。我們登上這座東西長大約1公里、南北寬約0.5公里、高將近20米的土臺,眼前所見,除了村民的房屋,就是休閑納涼的男女,或長或短的街道,商湯當年舍命求天的壯舉,只能在腦海里遙想了。陪同采訪的小店鎮二中連俊偉老師說,以前的村民都在圣王臺上住,后來因為交通不便,有不少人陸續搬了下來,現在全村有1500余口人,臺上臺下各住一半。
蕩滌人心的觀音寺
圣王臺留下了千古佳話,一代賢王商湯的名字在汝河岸邊代代流傳。但在許多人看來,圣王臺村本身,遠不如位于村內的觀音寺有名。
關于觀音寺的簡介,該寺內一通立于清光緒年間的石碑就有記載。碑載:“寺臨圣王幾千秋,云自高飛泉自流,一道汝水環玉帶,半輪明月橫銀鉤。峴山之麓,汝水之濱,有古剎焉,千峰秀峙,萬壑交流,軟翠晴嵐,仙屏環抱,拖籃漾碧,眾涓瀠回,游寶地者仰梵之崔嵬,對珠林者瞻琳宮之璀璨。”
關于觀音寺的來歷,有一段美麗的傳說。
傳說張天師的九女兒厭倦了天上的神仙生活,羨慕人間的熱鬧與繁華,便偷偷離開天庭,來到凡間,她隨身帶著的,還有從天上偷來的銀杏仙果。
九仙女遍游神州,最后看中了汝河南畔的鳳凰山,她劈山開壤,種下銀杏果,又精心培育490年,一雄一雌銀杏樹終于在人間開花結果。
女兒私自下凡,天上眾仙嘲笑,張天師一怒之下,遣來天兵天將,將九仙女壓在鳳凰山下,罰其永世不得接觸凡人。
跟許多神話傳說一樣,危急時刻,南海觀世音出面了,她老人家同情九仙女遭遇,可又不能駁了張天師的面子,于是很折中地大發慈悲,點化九仙女成了一旺清泉,從鳳凰山下汩汩流出,潤澤四方。
嫦娥在月宮閑來無事,忽然看見下界鳳凰山下樹木蒼翠,紫氣蓊郁,山中百鳥朝鳳,聲聞于天。覺得這地方,是個風水寶地,嫦娥心血來潮,從身邊菩提樹上摘下一粒樹籽,擲于泉旁,菩提籽得九仙女之甘露,茁壯成長成參天大樹,引得和尚道士云集,皆來此地求真悟道,觀音寺因此名聞四方。
神話只能博得一笑。據寺中留存的石碑記載,觀音寺到宋朝慶歷年間已經初具規模,后來逐漸荒廢。到明朝正統年間,有個叫鐵船的游方和尚來到觀音寺,愛此地風景秀麗,民風淳樸,又有湯王求雨舊跡,遂立志修寺復廟。他動員四方百姓,覆土砌石,觀音寺終于面目一新,后經歷代寺僧化緣布施,能工巧匠妙手雕琢,寺廟漸成規模,香火旺盛,盛極一時。
觀音寺座南朝北,關于此,依方家看來,它就是依地勢而建,其所處地南高北低,北面正對開闊地帶,門開在此,給人豁然開朗之感,有氣勢。而且進寺從北到南,步步升高,這也合中國人的傳統。若開在南面,山門緊抵比寺高出許多的圣王臺,出門即見阻攔,局促狹隘,且從進門到后殿一步一降,與中國人的傳統觀念相悖。
觀音寺內,從南往北層層遞高,依次為“天王殿”、“關圣殿”、“大雄寶殿”、“湯王宮”。除了宮殿,兩側還有鐘樓、廂房、閣樓、碑亭、仙洞等,兼有花草樹木,清泉,整個寺院給人錯落有致、曲徑通幽之感。
湯王宮前洗心井
在寺內最后一殿,也就是湯王宮的左前方,有一個六邊形的古井,曰“洗心井”,井內清水,據說從古到今,無論旱澇,從來是不升不降,始終如一。
拋開洗心井的特異,我們來看寺內石碑上前人對其的詩解,“身外紅塵十丈深,人生一涉便相侵,須知井渫不窮養,洗我清清白白心”。說得多好,其實水不能洗心,能洗心的是人的修養和意識,洗心井給人的,是一種禪意的勸導。
湯王殿的右前方,與洗心井位置相對稱的地方,據說原來也有一口井,連俊偉老師告訴我們,聽老輩人說,不知道哪個朝代,有一天,這口井里突然生出一棵靈芝,又大又艷,一個和尚起了貪心,下井要摘靈芝,不料一腳踩空,跌到井里淹死了。事情發生后,廟里的大和尚讓人填上此井,并以此為戒,教育其他僧眾了卻塵心,去掉貪念,誠心向佛。
湯王宮前,升圣橋下,東邊有一老母洞,洞兩側有一副對聯,上聯是“莫向他山借石”,下聯是“還來此地做人”,橫批“何須面壁”。細品聯意,此間蘊含的種種禪機寓意,讓人悚然心驚,默然自悟。
老母洞前有一小泉,泉名“滌濾”,關于滌濾泉,寺內石碑也有詩解,“澄鮮澈底本源清,滌盡塵囂一世情。凡念來時應可化,禪心到處信堪盟”。
湯王宮正北是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大門兩邊的青石柱上,也有一聯,上聯曰“照世真燈亙古而亙今”,下聯曰“窺天正眼分青以分白”。
連俊偉老師說,歷史上的觀音寺,分主體和兩翼三部分,主體西邊是竹園和樹林,東邊是和尚的作坊和菜園,可惜由于種種原因,到現在兩翼已蕩然無存,只剩下一個主體,局促地處在紫陌紅塵的擾嚷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