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莊楊氏有義方
鳴春得中武進士
偃師自古文化昌盛,人才輩出,到了近現代,有兩個地方更是譽滿河洛,時人謂之“南官莊,北申陽”。這里的“北申陽”,指地處北邙之上的申陽村,因劉氏發達而聞名;而“南官莊”,則為南部青羅山下的官莊村,因楊家興旺而顯著。我們現在看到這“貢元”、“進士第”古匾,即屬官莊楊家所傳之物。
日前,記者來到緱氏鎮官莊村。村子不大,沿著東西方向的街道進去參觀,只見青磚灰瓦的古宅一座連著一座,或完整和破損,每戶人家的院子外邊,大都散亂地放置有殘碑斷碣、青石柱礎等,均屬陳年舊物。
據該村上了年紀的楊廷祖先生和偃師二高校長劉學敏介紹,官莊住戶以楊姓居多,由于族譜散失,到現在人們也未弄清,楊氏究竟是在何年何月遷居到這里。不過,有一點非常明確,楊家在歷史上耕讀相傳,還經營一些商業,不僅為當地一大富戶,還是素負聲望的書香門第。
發展到清朝中后期,楊家格外繁盛,其中一人名叫楊作棟,是楊廷祖的八世祖。此人字松峰,生于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卒于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享年89歲,一生重義輕才,頗通經史。有一年,當地發生兵亂,許多百姓避居到他們這里,沒吃沒喝,就向楊作棟借糧借錢維持生活。災亂過去后,正當大家為怎么還糧還錢發愁時,沒想到楊作棟做出了“焚券”義舉,將大家的借據全部燒毀,不讓還了。他與妻子孫氏生育了四個兒子,長子楊高科,次子楊致和,三子楊四箴,四子楊五常。孩子們長大后成家立業,形成了官莊楊氏的新四門。
新四門中的楊高科有兩個兒子,分別叫楊鳴春和楊鳴崗。楊高科勤儉持家,積善行德,義方教子。同治十年,楊鳴春學有所成,終于為家族贏得了極為顯赫的聲名。在該年的辛未科會試中,楊鳴春憑借出類拔萃的武藝和韜略文章,名列第五十五名,成為赫赫有名的武進士。我們現在看到的“進士第”匾額,就是他功成名就后在自家門上所懸掛的。
楊家過去珍藏的數道圣旨還記載,楊鳴春后來官至江南江淮衛守備,被賜武德騎尉。市民俗博物館館長王支援介紹,守備是明、清時候的一種武官官職,為正五品銜,在總兵屬下守御一城一地的安全,類似于現在一個城市的警備司令。而江淮衛守備則是在漕運總督手下統帥長江以北的漕運衛軍、領運漕糧的長官。
身為貢元楊四箴
造福社會無窮數
再說新四門中的第三門,當家的為楊作棟的老三兒子楊四箴。
我們現在看到的“貢元”匾額,就是同治五年楊四箴通過科舉考試,成為貢生后雕制懸掛的。
楊家過去有一塊屏風,是特為楊四箴而設。上面記載,楊四箴,字惺庵,性端懿,寡言笑,辦事處理問題非常講究章法,條理清晰。他為人十分樸實,朋友鄰居困難危急,無不竭力幫扶,看到誰做出不端的事,則嚴詞規勸,從不怕招致怨恨。他在家中開設私塾,自己擔任老師授課講解,長達數十年。四方前來就學的人非常多,送給他金錢糧食,他一律拒收。
此人還十分關心社會問題,廣施恩德。咸豐、同治之交,亂軍匪徒蜂起,到處燒殺搶掠,附近的百姓無不倉皇避逃。危難時刻,楊四箴發出倡議,在村中筑寨,組織大家自衛防御,一切的籌劃經營都靠他一人之力。光緒初年,旱災肆虐,餓殍遍地,許多百姓賣妻賣子賣房子,楊四箴又發出倡議,帶頭捐糧捐款,仿效古人設置社倉,來賑濟百姓,憑此而得以活命的人不計其數。后來,他更是為了社會事務鞠躬盡瘁。
中州才子惜早逝
直叫人們嘆古今
說起官莊楊家,被譽為“中州才子”的楊源懋絕對不能不提!
楊源懋生于清末光緒十一年(1885年),字勉齋,別號肅孟,他的祖父就是上文中的楊四箴。他的生父名叫楊鳴琴,為附貢,篤學敦品,熱心公益,和妻子生育了四個兒子。由于兄長楊鳴謙無子,楊鳴琴就把長子楊源懋過繼給了他。
楊源懋天資聰穎,非常好學。9歲時,父親給他講授《儀禮》、《左傳》,不須詳解,他即能領會。10歲起,他酷愛自學,通宵達旦,母親愛憐他,常常強奪去他手中的書,才能讓他休息。有一年春節,村上演戲,臺子正好搭在他家門前,可連續唱了三天大戲,他硬是沒有出過大門,靜坐家中勤奮讀書。
步入青年,楊源懋學業日臻精進,17歲考中秀才,18歲考中舉人,19歲考中進士,名重京華。像這樣三年科甲連中,即使在整個封建科舉中也不多見,因此被譽為“中州才子”。
此后,他前往天津等地,博覽西歐書籍,痛感祖國積弱,初具民主思想。返回故里后,他邀請本地同仁創辦緱陽學校森牧社。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楊勉齋被授法部主事,在京數月,欲聯絡政界,投身改革,但遍游京華,竟無一人可與言志。看到清廷腐敗,國事日萎,他指斥官場“如夜行墟墓,但聞鬼哭”,立誓不再“側足官界”,決意為社會為國家辦務實、有益之事。
回到家鄉,楊源懋決心興辦學校啟迪民智。光緒三十四年 (1908年)初,他出任河南府中學堂監督,兼任河南教育總會會長和省立優級師范監督,以誠樸堅韌之精神激勵學生。他的辦學宗旨,主要是為革命所需要而設課程,對政治思想教育和軍事訓練特別重視。此間,他又與同盟會河南支部杜潛聯絡,在中州公學成立河南同盟會總分會,派員到各府、縣發展組織,并北連燕魯,聯絡海內志士,擬挾北方五省人心,與清廷抗爭。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后,楊源懋與劉果等化裝為乞丐,秘密回到洛陽,策動駐洛陸軍某部反正,以響應嵩洛間民軍及當時農民反清組織“在園”的反清起義。后來,由于豪紳韓廬云告密,他便間道進入陜西,與張鈁等組成秦豫聯軍,抗清兵于陜州、靈寶間,與武昌起義南北呼應,促成共和。
民國建立后,楊源懋被推舉擔任河南省臨時議會議長。1912年,他奔走各地,披荊斬棘,正在為建設河南施展才能的時候,卻因積勞成疾,于6月18日病逝于開封,年僅27歲。河南省臨時議會召開楊源懋追悼大會,與會者多達2000余人,所獻挽聯、挽詞無數。隨后,他的靈柩被送回故里安葬,省城軍、學、官、商各界哭送于火車站者,不計其數。有人贊其曰:“楊君名卓著,中州一偉人。”
1938年5月,楊源懋的兒子楊章武先生前往延安,毛主席接見他時曾感概地說:“令尊為中國歷史上的最末一代進士,是位不可多得的進步人士,早年就頗有成就,若非早逝,造福于社會,必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