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想方設法,掙點兒小錢貼補家用。有的在集市上擺攤,牛肉湯5分錢一碗,豆腐湯3分錢一碗,油旋兒3分錢一個,可是多數人仍吃不起。
越是吃不起,人們越饞。人饞,鳥更饞。據說,那時茹凹村的集市上空,常有惡老雕盤旋。這惡鳥很兇猛,人若掂著肉,它便撲下來搶。一天,有個男人剛剃光了頭,在街上走。惡老雕見那光頭肉乎乎的油光發亮,以為是肥肉,撲下來就抓。男人一聲慘叫,慌忙捂住頭,可是頭上已被抓了好幾道血痕。
也有不少人去擺渡。村北有個渡口,有大小船數十只。船是大伙兒湊錢買的,掙了錢平分。
湊不起錢買船的人,就在渡口背人上下船,幫人搬運東西。窮人家的孩子背不動人,就被分派去替大家看護衣物,到了晚上也能分一點兒錢。
村里的舞獅社缺錢耍獅子,到船上一說,大伙兒便把當天掙的錢全捐給舞獅社。
1948年夏,洛河漲水,兇險異常。解放軍要渡河,執行緊急任務。
解放軍初抵洛陽城的時候,在茹凹村征集過門板,大概是當擔架用。村民們習慣性地以為,這門板一拿走就“不說事兒”了,因為過去的國民黨軍隊雁過拔毛,經常又拿又搶,只吃不吐。
想不到,洛陽解放后,解放軍把門板都送了回來!這真是開天辟地頭一遭,解放軍因此贏得了茹凹村人的心。
當時,解放軍要渡河,可水深浪急,第一撥兒船劃出去,瞬間就被大浪掀翻,一船戰士無一生還。
村民們紛紛勸說:“水太大,太危險了,不如改天再過河。”
部隊首長緊皺眉頭:“任務緊急,不能耽擱,一定要過河!”
村民便幫解放軍想辦法:要想船不翻,必須保持船身的平衡,這樣一來戰馬就不能上船。于是,水性好的村民脫了衣裳,牽著戰馬涉險下水,把牲口溜到了河對岸——這種事兒,若非把解放軍當親人,誰愿意舍命去干?
1952年,一艘快艇在洛河上演練,不幸撞上了橋墩。茹凹村人受命去營救。搶救隊中有個叫劉長順的積極分子,水性不佳,膽子卻很大,背了個浮葫蘆要去救人,攆都攆不走。結果,浮葫蘆不濟事,劉長順被困在急流中,隊員們費盡力氣,才把他救上岸。
茹凹村人真性情,敢用土炮轟土匪,敢舍性命待朋友。
濫好人做不得。必要時,就得有點兒“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脾氣,沒脾氣的人被人欺,活得太憋屈。
然而只想著“犯人”也會心累。人活一世,能常念旁人的好、助人為樂方是修為。如此看世界,世界是好的,即便有惡老雕,也不過是趣事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