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洛陽 >> 走進洛陽 >> 印象洛陽 >> 瀏覽洛陽

大谷關:自然和文化共孕的寶地

2014/3/7 10:51:59 點擊數: 【字體:

大谷關:自然和文化共孕的寶地

水泉石窟的兩尊主佛 (資料圖片)
 
    核心提示

    作為洛陽八關之一的大谷關,又名太谷關,乃東漢靈帝為抵御黃巾起義而設,固守漢魏洛陽故城南大門。該關遺址位于伊濱區寇店鎮水泉村,與北魏時期開鑿的水泉石窟相近,風景旖旎。大谷關所在地寇店,因宋代宰相寇準曾在此居住而得名。

    1 溝壑縱橫地勢險 軍事要塞戰事多

    公元184年,也就是漢靈帝中平元年,黃巾起義爆發,朝廷隨即設八關拱衛京師洛陽。位于今伊濱區寇店鎮水泉村的大谷關,就是當時所設八關之一,扼守都城南大門。

    大谷關因其險要的地形,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此地溝壑縱橫,戰時可埋伏重兵,斷絕南北交通。對此,東漢著名天文學家、地理學家張衡曾不惜筆墨,盛贊大谷關地勢,文曰“盟津達其后,大谷通其前”。

    其實,關于大谷關的名稱,歷朝歷代并不統一,《三國演義》第六回中所說的“太谷”就是大谷關。

    對此,歷史學家表示,在古代,“大”和“太”是通假字,互用現象十分普遍。以大谷關為例,在《后漢書》中為“大谷關”,而在《資治通鑒》中則為“太谷關”。兩者都是權威史料,所以并無對錯之分。

    長期以來,大谷關都是古代洛陽通往南陽、汝州、許昌等地的重要關口。據《三國志》記載,漢獻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長沙太守孫堅進兵大谷,討伐董卓。董卓敗走澠池后,孫堅進入洛陽。在《三國演義》中,“司馬懿設計賺曹爽”的故事也與大谷關有關。曹爽陪魏明帝曹睿的兒子經大谷關到山南祭祖,被司馬懿用計奪了軍權,最終丟了曹氏天下……

    作為漢魏洛陽故城的南大門,大谷關也留下了漢人南遷的足跡。西晉末年,“永嘉之亂”爆發,洛陽陷落,不少士族、百姓為避難,穿越大谷關,踏上南遷之路。他們也成為后來閩南人和客家人的先祖。

    幾經戰火洗禮的大谷關,到了現代,依然發揮著重要的軍事作用。1926年,軍閥混戰,駐豫國民二軍軍長岳維峻部被吳佩孚擊敗,潰退于大谷關后,又遭民團截擊;1944年9月,八路軍豫西抗日先遣支隊挺進豫西,皮定均率部在大谷關一帶抗擊日軍,偃伊邊區自衛隊在隊長馬懷珍的帶領下,在大谷關兩側的褶皺中與日軍周旋,對水泉據點的日軍予以重創,有力地支援了豫西抗戰。

    如今,雖然大谷關遺址和軍事工事已難覓蹤影,但大谷關故道幾經修筑,仍是偃師通往伊川的交通要道。

    2 水泉石窟兩主佛 “另類”史料價值高

    歷史的硝煙散盡,如今的大谷關留下的是靜好的綠樹村莊和農田阡陌。同樣在水泉村,距離大谷關2公里處萬安山崖壁上的水泉石窟,也默默訴說著歷史的故事。

    水泉石窟,依山面水,鑿于北魏至唐宋期間。較之龍門石窟,它顯得相對“低調”。直到去年,水泉石窟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才漸入公眾視野。

    整座石窟在一個原始溶洞的洞壁上鑿龕造像而成,后來可能因石質原因,沒有繼續雕刻。該洞窟深6.5米、寬4.8米、高約12米,窟面呈方形,后壁中央雕主佛兩尊。窟壁間雕大小佛龕400多座,有造型各異的石佛造像1000多個。

    石窟造像刻工簡樸硬直,體現了北魏石刻藝術的特點。龕楣及近側多刻飛天、化生、蓮花等,佛座下有金剛力士及蹲獅子、臥獸等。在窟外北壁上雕有一處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的像龕,雕刻技法細膩,讓人嘆為觀止。

    歷史學家指出,通常,洞窟龕內造像多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而水泉石窟則有兩尊佛,這讓它在諸多石窟藝術造像中極為“另類”。

    專家分析,兩尊主佛實則是北魏時期畸形政治影響下的產物。北魏遷都洛陽后,胡太后和孝明帝曾聯合執政,因此,水泉石窟并雕主佛兩尊,一佛象征皇帝,一佛象征皇太后。

    雖然水泉石窟規模不大,但布局奇特,造像集中,雕造工藝精美,不僅是研究古代雕刻、繪畫、建筑及佛教發展的珍貴資料,也是了解當時歷史狀況的重要證物。

    3 萬安山下好風光 地名寇店有故事

    提及大谷關和水泉石窟,自然少不了承載這一切的萬安山。自然的神工和歷史的厚愛,讓萬安山成為一座文化名山。

    萬安山山勢突兀,險峻挺拔,怪石嶙峋,清泉涌流,曲徑通幽。有的峰巒挺拔林立,猶如刀削斧劈一般,有的則像斜生的筍尖,可攀緣而上。“石林雪霽”曾是洛陽八小景之一。山頂有西祖師廟、白龍王廟等廟宇,香火不斷;山麓有范仲淹墓、水泉石窟等名勝古跡。

    唐宋時期,不少帝王將相、文人墨客來到這里,流連忘返。大谷關和水泉石窟所在的寇店鎮得名,也與將相名人有關。

    北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遼軍南侵,一路攻城拔寨,殺到澶州(今河南濮陽)城下。當時的北宋朝廷里彌漫著遷都求和的情緒,而宰相寇準堅決主張抵抗強敵。

    宋真宗采納了寇準的意見,御駕親征,大敗遼軍,宋遼雙方訂立了合約,史稱“澶淵之盟”。此后,宋遼邊境干戈寧息,人民生活安定。

    澶淵之役的勝利,按說寇準居功至偉。但此后,寇準連遭同僚的誹謗排擠,宋真宗聽信了讒言,將其罷相削官。

    此時的寇準自嘆為小人所累,不覺心灰意冷,于是來到洛陽,每日與同僚摯友飲酒狂歌。

    一日,宴會上來了一名叫茜桃的歌女,身姿曼妙,容顏楚楚動人。寇準問她家居何處,茜桃答道:“家住萬安山下、大谷關北的煙嶺鎮。”

    寇準聽后,對煙嶺鎮產生了興趣。他隨那名女子來到這里,建了一個宅院,時常居住。因為他的名氣大,當地人后來就將煙嶺改名寇店并沿用至今。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洛陽日報(2014-03-07)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