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20年代,梁漱溟在辭去北大教席,去山東菏澤一所中學從事教育改革時,曾經指出,中國的教育已經成了不中不西的教育,“不中”就是丟掉了儒家教育重視人格養成的傳統,“不西”就是只學了西方學校的形式而學不到它的創造力。儒門教育的長處何在呢?梁先生認為是情感教育和人格培養,可現代中國的學校教育只重知識教育。
那么,對于網絡時代的青少年,儒家那套似乎老掉了牙的教育理念是否依然有效?2500年前的孔子教育思想,對于解開當今中國教育的德育困境有用嗎?
在社會愛心人士的捐助下,我們剛剛在山東省青州市(縣級市)完成了為期10天的公益國學夏令營。短短10天里發生的一切,對于孔門禮樂之教的當代意義給出了積極的答案。
臨時湊成的班子能辦好國學夏令營嗎?
沒有教師,沒有教材,沒有學生,沒有場地,沒有經驗,唯一依靠的是幾位同道的一分愿力。最初的擔心是招不到學生,鑒于暑期的各種補習班多如牛毛,我們已經擬好了廣告,預備在當地電視報紙上刊發。可事情的發展常常出人意料,廣而告之尚未進行,通過微信朋友圈就有近300人報名,甚至陸續有家長走關系要求錄取。
為了好中選優,我們制定了嚴格的錄取條件:10天的國學夏令營,必須有家長陪同學習,因為在國學教育斷了近百年之后,最需要教育的首先是家長,一個沒有傳統文化修養的家長,很快就將孩子身上的一點文明素養吞噬盡凈;孩子錄取之前要進行筆試和面試,而孩子獲得此種資格的先決條件是,家長必須聽完5次傳統文化課程,并寫出1000字以上的心得體會。家長在夏令營中要按時參加家長課堂,無故缺課兩次以上的取消家長與孩子的學習資格;家長未經許可不能去班里看孩子,以免干擾正常的學習秩序;早晚接送孩子都要簽到,等等。這一系列近乎苛刻的條件并沒有動搖家長們的信心,反而使他們覺得放心。
在嚴格的篩選后,最終120名孩子和家長被錄取,孩子們分為君子一班、二班和淑女一班、二班4個班級,每個班級配備一名班主任和3名助教。為了表明傳統文化并不與自主與個性相對立,我們特別強調學生和家長的自我管理,每個班選出班長和學生督查員,家長班選舉家委會負責自我管理。
負責教學與后勤服務的是一支地道的雜牌軍,他們全都是義工,從事這項活動的唯一報酬就是奉獻。不過,這樣臨時湊成的班子能夠辦好一期國學夏令營嗎?
怎樣把《弟子規》的精華教給孩子們
國學夏令營的課程設置突出教化功能與趣味性,全部課程包括3個模塊,每天兩節經典課、兩節禮儀課與一節才藝課。經典以《弟子規》為主,但絕不是填鴨式的教學,而是將《弟子規》中的內容生活化,設計成具體實感的生活情境。
比如講孝道時,要求孩子們將一枚生雞蛋綁在腰間兩個小時,小心翼翼不讓它擠碎,體會母親十月懷胎之苦;講“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設計了一家人吃飯的場景,第一口菜到底是該誰先吃?講“身有傷,貽親憂”時,講孩子應當如何乘電梯、放鞭炮才不至于受傷。
生活化的教學內容,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加上一些相關的感人視頻故事穿插于其間,讓孩子們完全忘記了自己是在教室里,因為教育已經回歸到生活本身。
君子一班小班的孩子猶如一群小猴子,正是“七歲八歲狗也嫌”的年齡,有的孩子連5秒鐘都坐不住,如何能夠安安靜靜地背書呢?班主任王振玲給《弟子規》的每一句話配上一個動作,整個背誦變成一場有韻律的手語舞,于是,《弟子規》在娛樂中不知不覺地背過了。
如何讓家里的小皇帝懂得孝道感恩
孔子曾對他的兒子說:“不學禮,無以立”,每天兩節禮儀課,涉及從學習和生活的每一個方面。進教室須敲門兩次,聲音不可太大或太小,老師應答后方可進教室,進來后先給老師鞠躬,老師還禮后才能坐下。行、走、坐、臥都有專門的禮儀規范。
300人集體就餐更是一場禮儀訓練。當身穿統一營服的孩子們排隊走來,食堂門口已經有兩排小朋友列隊迎接,給前來就餐的老師與同學們鞠躬,祝大家就餐愉快。進入食堂后,家長與師生們集體列隊,一起背誦餐前感恩詞,向老師、父母、廚師等人感恩致謝,其中當然包括絕大多數孩子從不認識的農夫。然后每個班級依次排隊打飯,沒有輪到的班級在一旁靜坐等候;打好了飯的班級,孩子們齊聲喊“請老師先用餐!”等老師動了筷子之后才能用餐。這對于君子一班的小皇帝們并非易事,然而,經過反復訓導,他們逐步做到了,而且做得越來越好。不管是多么小的孩子,都不許剩下飯菜,一年級的孩子也都知道將掉在桌子上的米粒吃掉。餐后,孩子和家長們要輪流幫助洗碗筷和擦干凈桌椅板凳。
樂教在儒家教育居于重要地位。《跪羊圖》《生命之河》《三德歌》《感恩一切》等感恩孝道歌曲的優美樂聲,不時在課堂和餐廳中回蕩,它們與隨處可見的禮結合,構成了一幅醉人的禮樂風景圖。
對于這些為所欲為的小皇帝,禮儀教育是否奏效?我們顯然低估了教化的力量。他們不但樂于遵循老師的教導行禮如儀,而且很快就適應了這種全新的生活樣式。
一位家長說:以前家里買了燒雞,雞腿從來都是孩子的壟斷物,爺爺奶奶自然沒有份兒。可是,在夏令營開始后的第四天晚上,孩子看見桌子上的燒雞,將兩只雞腿撕了下來,不過,這次,他沒有先嘗為快,而是拿著雞腿進了廚房,說:“我把雞腿撕碎了,好跟大家一起吃。”
放學時分,孩子們要給前來接自己的家長鞠躬,有的還給媽媽一個擁抱,讓媽媽熱淚盈眶,感到孩子懂事了。
德行是可以傳染的,越來越多的孩子加入到彬彬有禮的隊伍中來。用家長們的話說,他們發現自己的孩子一天一個樣,每天都有進步。越小的孩子,習禮的速度越快,較大的孩子們反而慢得多,這正應了那句古話:少小若天性,習慣成自然。
一位班主任來信說,結營后的第二天,他們全家去公園,前面的路上有一些散落的垃圾。其中,衛生紙太臟了,她猶豫該不該去撿,這時讀小學五年級的女兒已經上前把所有垃圾都撿了起來。她禁不住微微有些臉紅。
家長課堂同樣有效。看到自己家中的調皮蛋轉眼之間成了彬彬有禮的小君子,家長們深感不能落后于孩子,一場悄無聲息的文明競賽就此展開。家長和孩子們在相互地打動著對方,互相改變著對方,這才是家教的真諦。
孝道教育也是家長課堂的重中之重。許多家長檢討自己在家庭生活中的不足,有的為自己不盡孝道而自責,有的為自己總要求丈夫把自己當女王般對待而羞愧。幾天下來,此種反省意識逐漸成為家長學習心得的主旋律。
從第二天開始,夏令營的人數在不斷增加:有的家長叫來了自己的弟弟,有的喊來了自己的朋友,他們希望更多的人分享家長課堂的氛圍。
校門口有一家餐館,老板觀察了幾天里面的情形后,對一位義工說:這樣的班太需要了,看看我們這個行當就知道,掙良心錢的越來越少了!
陶行知當年提出中國教育需要根本改造,這一任務依然處于一個進行時。我們能夠期望更好的國民教育嗎?10天的國學夏令營證明,我們可以!路子在于中西教育理念的合璧。在德育教育方面,我們應將儒家修身課重新納入國民教育,成為必修課。
(作者趙法生 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儒學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