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曾慶芳
“醫門之仲景,儒門之孔子也。”提起博大精深的中醫藥文化,張仲景是首屈一指的人物。由他創立的中醫辨證論治與經方施治體系,哺育了世代名醫;他的名字與《傷寒論》、《金匱要略》兩部偉大的著作,成為世界醫學史上最為耀目的高峰與符號。
坐落在市城區溫涼河畔的醫圣祠,是東漢偉大醫學家、世界醫史偉人、被人們尊為“醫圣”張仲景的墓祠紀念地。
“善德善心善行尤緣善醫至善,名山名水名勝更因名人而名”,醫圣祠大殿門旁的對聯,就是醫圣祠歷千年不衰的最好詮釋。
醫圣祠始建年代久遠,現存有晉咸和五年“漢長沙太守醫圣張仲景之墓”碑石。據記載,張仲景“勤求古訓,博采眾方”,結合自己臨床實踐,寫成了醫學巨著《傷寒論》和《金匱要略》,開創了中醫辨證施治的先河。
明嘉靖25年,唐藩王倡首、儒醫越夔等捐資復建,后多次修葺,醫圣祠成為南陽的名勝。民國初期,醫圣祠內建筑大部分被駐軍拆毀。新中國成立后,非常重視醫圣祠的修復。自1956年以來,國家多次撥款修復醫圣祠。經過歷年修復,現醫圣祠已建成張仲景墓、拜殿等景觀20余處。
醫圣祠的建筑規模浩大,古相典雅,布局緊湊,主要建筑有漢代子母闕、醫圣大殿、過殿、內經樓、靈樞閣、醫林會館、醫圣墓等。醫圣大殿還供奉有張仲景塑像,十大名醫塑像均列于祠內。
祠內有兩座碑廊,東廊刻張仲景組畫和歷代醫學家及當代中醫大師、文化大師、國外醫學大家對張仲景的評贊;西廊鐫刻了中國醫藥史上的113位名醫畫像,為國內最大的歷代名醫畫像碑廊。
如今,醫圣祠作為“中醫祖庭”、“祖國醫學圣地”,集張仲景文物保護、中醫文獻收藏、文博陳列展覽、民眾祭祀紀念為一體的人文旅游勝地,歡迎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名片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全國中醫藥文化教育基地
國家AAA級旅游景區
形象宣傳語
仁術濟世照千秋
醫圣故里醫韻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