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梁 良 李 賓/文 陸 騫/圖
初春季節,乍暖還寒。溫涼河畔,石階層層;醫圣祠內,綠意點點。
昨日,是醫圣誕辰1866周年紀念日。三萬民眾和來自全國各地的中醫專家學者以及海內外人士,紛紛走進醫圣祠,緬懷先賢、叩拜經典。
清晨7時左右,空氣中還有著沁涼的寒意,醫圣祠內已經是人頭攢動。86歲的高志遠拜了醫圣之后,特意讓同來的女兒幫她在醫圣墓前拍照留念,她感嘆:“張仲景可是咱們老百姓心里的神哪,人們年年拜醫圣,不就是為了那份心中的崇敬嗎?”66歲的陳盛花在兒子、兒媳的攙扶下前來拜醫圣、祈健康;來自淅川的陳建國,一大早就開車載著輪椅上的老母親趕到這里,獻上一份虔誠和祝愿;來自鄭州的一行人,提著壽糕虔誠地在醫圣墓前行禮、奏樂。據領隊介紹,為了祭拜醫圣,連續十多年來,每年他們都提前一天就來到南陽,年年都不曾錯過……
暖陽初升,醫圣祠內玉蘭花開灼灼。八九名頭發花白的老太太,身著彩衣為醫圣獻上盤鼓表演,那鏗鏘的鼓聲中是對醫圣的敬拜、是對安康的祈福。在醫圣墓旁,兩位中醫正在為群眾針灸、按摩,并不時地低聲詢問什么,旁邊還有二十余名群眾等待義診。緬懷先師、追思古訓,自明清始正月十八拜醫圣,已經成為南都帝鄉的一個文化品牌,更是南陽百姓乃至海內外中醫學界的一件盛事。來來往往的人群,或叩拜、或拍照、或品醫圣軼事、或思醫德精髓。在醫圣林旁的廊下,一位氣質儒雅的老先生指著墻壁上的仲景資料漢畫,低聲對五六歲的小孫子講著張仲景的故事;旁邊,大三姑娘陳霖,用手機將這一幅幅漢畫資料都拍了下來,她說:“把這些資料保存下來,等過幾天回學校后,也可以向周圍的同學多普及一些醫圣的知識,讓大家對醫圣對南陽都有更深的認識。”
這一腔腔的赤誠、一個個虔誠之舉,正是老百姓獻給萬事醫宗的心香瓣瓣。祭拜醫圣,是民眾對張仲景以及中醫藥文化的致敬,拜的是對醫圣心系天下蒼生的敬仰,是對天地古今的心靈溝通;祈的是家人的健康,和對家國生生不息繁榮昌盛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