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南陽 >> 走進南陽 >> 印象南陽 >> 瀏覽南陽

一座內鄉衙,半部官文化(2)

2013/10/22 17:15:43 點擊數: 【字體:



    得國以門包 失國以門包
  
    內鄉縣衙嚴格遵循坐南朝北、左文右武、前朝后寢的傳統禮制。大堂之后有宅門一道,走過宅門,就是縣官私人、半私人的區域了,一般人是很難進入的。在宅門這樣的咽喉所在,有兩間很小很普通的房子,這是門子房,住在這里的守衛者不經意間占據了官員與一般人信息溝通的要道。
  
    守衛門子房的人叫門人或門子,一般是由知縣親屬或親近的人擔當。一般的平民百姓要想見到縣官必須先買通這里的門子。
  
    清朝著名詩人趙翼說:“今世所謂門子,乃衙署中侍茶捧衣之賤役也。”門子雖為“賤役”,能量卻不可小視。他們是官員左右的親隨,大老爺有什么事,不論公私,都交由他們辦理,因此他們也有了自己的資本。人們要到衙門辦事,首先要過門子這一關。俗話說:“閻王好見,小鬼難纏。”這門子就是小鬼了。門子的職責是“報”(通報),而眼中盯的是“包”(門包,就是進門時送給官員和門子的紅包)。為了接觸到官員和師爺,達到各自的目的,就有人主動結交門子。因此門子有了“門路”的含義,由此又生發出很多日常詞匯:“走門子”、“有門路”、“走后門”、“路子野”等等。
  
    《清稗類鈔》對門包的淵源進行了追溯:“門包之陋規,與268年之國祚相始終,而實肇端于吳三桂出關乞師,欲求見攝政王多爾袞而不得,乃以重資賄其左右,始開門接見,其后遂成為陋規,牢不可破……本朝之得國以門包,其失國亦以門包,可謂奇矣。”這話說得有幾分夸張,但如同破壞千里之堤的蟻穴,門子對衙門公正和正義的腐蝕顯而易見。
  
    不起眼的門子,利用與官員的特殊關系,悄沒聲息地在衙門內外牽線搭橋,不知道做成了多少交易。據說送門包有很多講究,求見官員的人要先用紅紙把銀子封好,寫上“門敬”或“門禮”,這是送給官員的,然后再給門子本人送上小門包。這樣,大老爺就絲毫不失威嚴地笑納了。

    (3) 

    秦滅六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郡下設縣。此后兩千多年中,縣始終是封建政權的基層單位,到清代,全國有1591個縣。但清朝滅亡百年之后的今天,長城內外,大江南北,曾經是各地最豪華、最醒目建筑的縣衙竟然難覓蹤影,這,從一個側面見證了百年中國滄海桑田般的巨變。地處伏牛山南麓的內鄉縣,卻把縣衙基本完好地保存了下來。北京的專家們千里迢迢趕到這偏遠小縣,在這里打量著歷史的背影,把這座不再有縣官、不再有衙役的衙門,譽為“神州大地絕無僅有的歷史標本”。“一座內鄉衙,半部官文化”。盛名之下,各色人等紛至沓來,想從這個窗口回望我們陌生而又熟悉的縣衙,品味我們熟悉而又陌生的官文化。

    大門:獸頭門環猙獰可怖
  
    冬日的早晨,記者站在了大名鼎鼎的內鄉縣衙門口。縣衙坐北朝南,古色古香,庭院深深,飛檐翹角的房屋層層疊疊,高低錯落。清晨的太陽從東邊照過來,向陽的屋脊上灑滿了溫暖的陽光,而背陰的地方青磚灰瓦地依然幽暗陰冷。明暗冷暖相互映襯,構成一幅很古典的、立體感極強的畫面。
  
    說起縣衙,真不算陌生,古代沒有鄉一級政權機構,縣衙是最接近黎民百姓的政府機關。在《七品芝麻官》、《十五貫》、《卷席筒》、《蘇三起解》等影視戲劇中,見識過不少大老爺升堂問案的場面,所以站在縣衙門口,我有幾分親切感,也有幾分好奇心。
  
    或許是因為我來得太早了,衙門口行人寥寥,喊冤鼓旁邊,工作人員老王靜靜地清掃著地面。喊冤鼓被柵欄圈著,完全成了景觀,我很想敲幾下找找感覺,可踮著腳伸長了胳膊也夠不著。老王過來攔住我:“這鼓不能隨便敲的,過去沒事亂敲要挨板子的。”棄了大鼓,我拿出手機,聯系“衙門”里現如今的“官兒”———縣衙博物館副館長徐新華,熱情的徐館長馬上“擺駕出迎”。老徐是這個博物館最早的倡建者之一,對縣衙潛心研究多年。
  
    衙門衙門,一衙之門先要看個仔細。縣衙大門面闊三間,中間是明間過道,黑漆大門上,一個猙獰的獸頭門環格外引人注目,據說各級衙門的大門上都有這樣一個門環,就連故宮龍頭朱漆大門上的獸頭門環也同樣猙獰可怖。獸頭不美也不祥和,古代大大小小的官兒為什么格外偏愛這“動物兇猛”?徐新華說,實際上,衙門的“衙”通牙齒的“牙”,原意是指帶有獠牙的門。在尚武的唐朝,衙門和牙門通用,而到了斯文的宋朝,人們逐漸不知道牙門為何物了,但門上猙獰的獸頭卻保留了下來。在古代,衙門是官府和權勢的象征,猙獰的獸頭體現了政權的強制性特征,說白了,就是用這個嚇唬老百姓,制造森嚴壓抑的氣氛,讓老百姓望而生畏。門房的東間前置喊冤鼓,供百姓擊鼓鳴冤之用;西間前有兩通石碑,分別刻著“誣告加三等”、“越訴笞五十”字樣。越訴就是越級告狀的意思,在古代這是影響縣官政績的事兒,所以大老爺在衙門口立下石碑,明文規定越訴要打50下屁股。
  
    古代有俗話說:“衙門口,朝南開,有理無錢別進來。”當時人們在走進衙門時總是很猶豫,這里是人們不得不依靠的國家機構,可里面又隱藏著說不清道不明的黑暗和齷齪。別的不說,就是打板子時這板子的輕重差別可就大了。有記載說,在內鄉縣衙大堂上,時常有人被板子活活打死。過去人說“天下衙門深似海”,不光說的是衙門規模大房子多,更是說里面人精多,門道多,竅門多。
  
    現如今的內鄉縣衙也是“無錢別進來”。因為這是全國保存最完好的縣衙,又是全國第一家衙門博物館,進這個門要30元錢的門票。即便如此,這里還是人流不斷,除去手持各種“條子”免費的,博物館每年的門票收入還有一二百萬元,在內鄉這樣的山區縣,這可不是個小數目。

    儀門:禮儀之門規矩繁多
  
    在內鄉縣衙走了一圈,最讓我感到別扭的,是儀門;最讓我慶幸沒生在古代的,是大堂。
  
    在縣衙轉悠,明顯感覺到門多,過一道門又一道門,讓人感嘆庭院深深深幾許。儀門是進了衙門后的第二道正門,這個建筑沒別的用途,唯一的用途就是在大門和大堂之間多設一道門。
  
    儀門,取“有儀可象”之義,是一道禮儀之門。門修得很寬敞,但好好的門平時緊閉著,不讓人走。從此經過要走兩邊低矮的便門,并且兩邊的便門很不相同。西側的便門稱“鬼門”,也叫“死門”。“死門”平時關閉不開,只有在處決死刑犯前,才打開這個門,把死刑犯從這個門里拉出去行刑。因此舊時處決犯人也叫“出西門”,有上西天之意。東側的便門稱“人門”,也叫“生門”,這才是供人們日常出入的。在一年中,寬敞的儀門一般會開幾次,比如逢著新官到任,或迎接同級、上級官員來訪,縣官就會下令大開儀門,自己也整冠出迎至儀門之外,大門以里,賓主從儀門而入(賓走西階,主走東階)。大堂如有重大慶典、禮儀活動或審理重大案件時也大開儀門,讓百姓人等從中門而入,到大堂前參加慶典或觀看縣官審案。
  
    聽著介紹,我不禁感嘆古人的規矩太多。縣衙博物館專門研究官衙文化的劉鵬九先生笑了:“細說起來規矩才多呢!你們年輕點的才不耐煩呢!”劉先生說,下級官員初次拜見上級官員要身著公服,從儀門東側的便門進來,到長官面前要先將寫有自己職銜、履歷的名柬交上去,口稱“卑職給大人請安”,行半跪禮。人家請就坐,還要謝座。就坐后,側身面向“領導”,取半坐姿勢,回答領導第一句話要起立作答,等領導示意坐下再就坐。一般談話要結束的時候,侍者會端茶過來,但這茶千萬不能喝,這是領導表示“你該走了”,即所謂“端茶送客”,這時不立馬告退的都是傻子。俗話說“官大一級壓死人”,在清代的官場,這句話可真是一點不夸張。

    大堂:刑具多多氣氛森嚴
  
    進了縣衙大門,百米長的青石甬道穿過儀門直通大堂。大堂、二堂、三堂是縣衙中軸線上的三大主體建筑,都建在高高的臺基上,顯得格外高大巍峨。其中大堂是整個衙門的中心建筑,最為壯觀。大堂面闊五間,高11米多,建筑面積248平方米。大堂上方懸掛著“內鄉縣正堂”行楷金字匾額,堂前粗大的黑漆廊柱上有抱柱金聯,上聯是“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下聯是“負民即負國何忍負之”。在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下,知縣掌握著一縣的行政、立法、司法大權,這幅清代名聯是大權在握、缺少制約的官員對自己的告誡。
  
    大堂是知縣發布政令、舉行重大典禮、公開審理案件的地方,也是我們最為熟悉、在電視上看得最多的地方。內鄉縣衙大堂中央有一暖閣,是為知縣審案設的公堂,內有三尺公案,上面放著驚堂木、文房四寶及紅綠頭案簽。紅頭簽為刑簽,是下令動刑的;綠頭簽為捕簽,是下令捕人的。當這簽擲地有聲的時候,便意味著一項重大案件正在審理的過程之中,馬上就有人要皮開肉綻或被捉拿歸案了。看看內鄉縣衙大堂的架勢,或許能讓我們感覺到古代官衙的嚴刑峻法。
  
    暖閣正面屏風上繪著海水朝日圖,寓意是為官者要清似海水,明如日月。再上頭,照例有“明鏡高懸”的匾。
  
    暖閣前地坪上保留有兩塊青石板,東為原告石,西為被告石。兩塊石板上現在留有四個明顯的跪坑,那是古人拿膝蓋磨出來的。暖閣外兩側分別擺放著堂鼓、儀仗及刑具。東側的刑具架上,擺著10多根黑紅各半的水火棍,據說黑色象征水,紅色象征火,寓意是罪犯的行為和國家的法律猶如水火互不相容。細看起來這些刑具很有講究,有比較細的竹板,有粗大的木板,木板又有寬的、窄的和四棱子的,打起人來自然輕重大不相同。
  
    據介紹,古代司法的主導思想是主張息訟,不主張打官司,所以有“入門三分罪”的說法,原告、被告都要長跪在堅硬的石板上,都要吃板子。受刑時男女不同,打男人是放翻在厚實的椿木凳上打屁股(據說打屁股是大唐天子李世民發明的,唐以前刑罰沒固定部位,常打在腰背上,把人當場打死。李世民看到一張針灸圖,發現腰背上穴位很多,而屁股上穴位很少,于是開恩下了圣旨,從此公堂上打屁股就成了定例);打女子則打在手掌上。
  
    相比起來,西側的刑具更可怕,墻根擱著夾棍,墻上掛著拶子。夾棍由三根木頭做成,俗稱“三木之刑”,是在審理人命案或者其他重案時,對證據確鑿而拒不認罪的男性人犯使用的。據說上了夾棍疼痛難忍,手上加點勁就會夾斷腿骨。拶子是為女犯人準備的,是專夾女人手指的刑具,也能讓人痛徹骨髓。古代男人勞動主要靠腿,女人勞動主要靠手,所以夾棍和拶子這樣的刑具破壞的都是人的勞動能力。即便是在殘酷的古代,使用這樣的刑具也必須稟告上級,驗明烙印,并且限定在一次案件中對同一個犯人使用不得超過兩次,否則就按酷刑逼供論處。
  
    審案時,堂役擊堂鼓三聲,三班衙役兩廂伺立,齊聲高叫升堂,知縣身著官服從暖閣東門進來,坐上大堂,然后原告被告被帶上來,分別在大堂的原告石和被告石上跪下。退堂時也擊鼓三聲,叫做退堂鼓。退堂鼓成為日常生活用語,可見衙門文化的影響。
  
    明清兩代,知縣很講究大堂辦事,為的是能“日與百姓相見”,加強他在百姓心目中的威望和政治影響。對某些“不逞之徒”要“坐大堂對眾杖之”,甚至“示以不測之威”,以懲一儆百,教育多數百姓,由此可見大堂的重要作用。
  
    大堂后,還有二堂三堂等主體建筑。二堂是知縣預審、初審和調處一般案件的地方。知縣在此恩威并施,對當事人進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倫理思想教育,通過調解,征得雙方同意,達到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的目的。
  
    三堂是知縣日常辦公、接待上級官員和商議政事的地方,一些涉及機密和不宜公開的隱私案件也在此審理。三堂的內部格局與大堂、二堂迥然不同,東邊兩間為接待室,西邊兩間為知縣的起居室和更衣室。三堂左右兩邊是東西花廳院,是知縣及其眷屬居住的地方。后面為縣衙的后花園,供知縣賞心悅目、陶冶性情。

    (4)

    內鄉地處伏牛山南麓,素有伏牛門戶之稱,是一個“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山區縣。一個偏遠的山區縣,為何建造了這樣一座規模宏大的縣衙?全國曾有1000多座縣衙,為什么唯獨內鄉的保存完整?有人說“北有故宮、南有縣衙”,認為縣衙與故宮在建筑上一脈相承。故宮是最高統治機構,縣衙是最基層統治機構,所以說“龍頭在北京、龍尾在內鄉”。

    鐵腕知縣 大修縣衙
  
    全國各地的官衙基本上蕩然無存,而內鄉縣衙為什么能保存完好?在內鄉采訪期間,當我提起這個疑問的時候,內鄉人都會說到一個名字:章炳燾。
  
    111年前,一頂官轎從北京來到內鄉,轎子中坐的是新任知縣章炳燾。他是浙江紹興人,原為工部官吏,擅長土木工程,是個“技術型官員”。這個人走下轎子的腳步聲,在100多年后的今天我們還能感覺到。
  
    那是1892年,是清政府最腐敗、國家最貧弱的時期。當時的中國,內憂外患不斷,列強正一刀一刀地瓜分著這個東方古國,清帝國正一步步走向衰落。
  
    呈現在章炳燾眼前的內鄉縣衙破敗不堪。內鄉縣衙在咸豐七年(公元1857年)被捻軍焚毀。從那時到章炳燾上任,內鄉30多年間換了22任知縣。由于當時民生凋敝,哪任官兒也不愿勞神費力地籌資修復縣衙,都湊合著在縣察院辦公。俗話說,“官修衙門客修店”,縣官任期不長,修建了衙門又不能裝上輪子推回家,所以他們都不做長遠打算。當時國庫空虛,地方財政也極為困難,很多官衙破敗不堪,年久失修,地方官中很少有愿意花心思精力修整的,這也是舊時官衙如今蕩然無存的一個重要原因。
  
    章炳燾是個例外,擅長土木工程的他面對破敗的縣衙禁不住手癢起來,立志在原址上興建一所新縣衙。但他并沒有急于動手。上任后,他先把精力放在勸民農桑、發展生產上。章炳燾采取措施,獎勵民眾墾荒。他組織人力興建水利工程,極力推廣其家鄉的種稻技術,每逢耕種季節,章親自下田督民精耕細作。后來,他又大面積推廣沿海高產作物紅薯,使老百姓“均沾其利”,“百姓之食紅薯過半”。兩年后,有了一定經濟基礎,章炳燾開始修建縣衙。 據說縣衙的總體規劃、具體設計和組織施工都是由章炳燾一手包辦的。開工后,他常常親臨現場,嚴加督工。縣衙大門前的照壁,是座單立直壁抱框墻,看似簡單,卻不比一般房屋好修———基礎不牢不中,墻體的垂直度要求也很高。修建照壁的時候,習慣漫步施工現場的章炳燾走到已經建了一丈多的照壁一側,瞇著一只眼看了看,就把工頭叫過來:“大師傅,墻歪了吧?”那工頭是當地有名的匠人,不服氣地說:“哪兒歪了?”章炳燾說:“給我拿垂線過來!”結果垂線一吊,發現有一韭菜葉的誤差,那工頭傻了眼,忙跪地叩頭認錯:“大老爺,小民甘愿受罰,馬上扒了重修。”從此,工匠們都服了章炳燾,誰也不敢怠慢了。
  
    內鄉縣衙占地兩萬多平方米,房屋300多間。對于當時的內鄉縣來說,搞這樣的工程是很吃力的事情。在工程進行過程中,章知縣常有付不起匠人工錢的時候。為了籌集資金,章炳燾想盡了辦法,其中來錢最快的一招就是引起爭議的“贏捐輸罰”。
  
    章炳燾生性嚴厲,喜歡誅暴立威。有人來打官司,他常常不問緣由,每人先打一頓,再行問案。如判你贏了官司,他會對你說:“官司打贏了,你不該給修縣衙捐點錢?”對于敗訴的一方,除了施以重責外,還要給以重罰。這樣“贏捐輸罰”,原告被告通吃,讓章知縣募集到了大筆的建設資金。用現在的眼光看,章炳燾這樣做,分明是亂收費、亂攤派。不過,據內鄉人說,“贏捐輸罰”得來的錢,章知縣沒往自己腰包里裝一文,這錢有專人登記,全用于修建縣衙了。3年后的1897年,縣衙終于落成,整個建筑群規模宏大,布局嚴謹。
  
    章炳燾在內鄉任職9年,是清代內鄉知縣中任職時間最長的,這給了他充足的時間“專注于土木工程”,修建了如今這個“神州大地僅存的歷史標本”。據《內鄉縣志》記載,章炳燾在任期間善政多多,“惟刑罰過嚴,堂訊時往往一笞數千,甚而有立斃杖下者”。據說章炳燾卸任時,內鄉“太平無事”,真不知道是內鄉人被打怕罰怕不敢告狀了,還是社會治安真的好轉了。
  
    章炳燾離開內鄉后并沒離開河南,他先后在中牟和臨潁做知縣。內鄉縣衙博物館副館長徐新華半開玩笑地說,章是工部出來的,建房有癮。在臨潁任職的時候,他為興辦學堂、工藝廠募捐,損及當地富商的利益,有人控告他“大興土木,窮奢極糜”。章炳燾因此丟了官,后來寓居開封,在民國初年去世。
  
    章炳燾后來又回過內鄉一次。由于經濟拮據,生計困難,他帶著自己的女兒回到昔日為官的內鄉籌款度日。內鄉百姓聞知章炳燾丟了官職且兩袖清風的消息后,紛紛解囊相助。面對捐贈的百姓,年逾花甲的章炳燾老淚縱橫,他的女兒也連連跪地拜謝。

    屢毀屢建 碩果僅存
  

    內鄉縣衙始建于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在元末農民起義中毀于戰火。在如今縣衙的三堂前和師爺居住的“夫子院”,還有兩棵高大的丹桂樹,據說是元代建縣衙時種下的。如今每到開花季節,丹桂香飄全城。這兩棵樹,是內鄉縣衙700年歷史僅存的見證了。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知縣史惟一重建縣衙。明末農民大起義中,內鄉縣衙再次被焚毀。清朝康熙年間,內鄉縣衙得到陸續的修葺。咸豐七年(公元1857年),捻軍攻破內鄉縣城,縣衙再次遭到焚毀。衙門是封建統治的象征,又是最基層的統治機構,被農民所痛恨,所以農民起義軍一旦得勢,破壞的第一目標就是衙門。幾百年間,內鄉縣衙三度被農民起義軍焚毀。
  
    由于章炳燾的出現,在辛亥革命前十多年,內鄉縣衙得以高質量重建。清朝滅亡的時候,內鄉縣衙還算是新房,所以后來數十年一直是內鄉縣政府機構的辦公地,這是內鄉縣衙能保存下來的重要原因。
  
    20世紀80年代,縣衙內的空地上蓋滿了各種各樣的房子,人們幾乎忘記了這里是古建筑,是過去的縣衙。內鄉文化局、教育局、公安局等都在這里辦公。據內鄉縣衙博物館副館長徐新華介紹,當時他和縣衙博物館第一任館長余飛負責全縣的文物保護和古建維修。1983年,河南省文物局到內鄉檢查古建筑,起初沒人想起來縣衙是古建筑,后來文化局一位朋友打電話給他,說俺們辦公的這些房子都是老縣衙的房子,不都是古建筑嗎?當時徐新華等人很興奮:“對呀,我們怎么沒想到呢?!”省文物局有關人員到縣衙檢查后,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于是余飛和徐新華產生了在這里建立博物館的念頭。此后他們倆不知找過多少人,說過多少好話,但讓這么多單位搬出去可不是件容易的事。1984年,在內鄉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建博物館的事總算有了眉目。1986年9月,內鄉縣衙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到1993年,不是縣衙原建筑的房屋全部拆遷,縣衙原來的面貌得以恢復。1996年11月,內鄉縣衙成為國務院公布的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氣隨之越來越大。1994年以來,黨和國家許多領導人曾視察內鄉縣衙,大批的學者和外國友人也經常到內鄉縣衙參觀考察。一位著名學者在參觀了內鄉縣衙后欣然題詞:一座內鄉衙,半部官文化。“為什么是‘半部官文化’呢?因為內鄉縣衙是基層政府機關,它所代表的主要是封建時代基層官場的官文化,所以只能算‘半部’。”內鄉縣衙博物館館長楊興華解釋說。2000年10月,內鄉縣衙被列入中國四大古代官衙(故宮、保定直隸總督府、山西霍州署、內鄉縣衙)國際旅游專線。

    北有故宮 南有縣衙
  
    中國人是很重視“中”的。在《孟子》中就有“立中國而撫四夷”這樣的說法,認為自己是在世界的中央。從北京的故宮到內鄉的縣衙,可以看到非常明顯的一致性:主要建筑都擺在中軸線上,其他建筑對稱地擺在兩邊。
  
    內鄉縣衙長方形的院子內是庭院式的組群布局,嚴格對稱的四合院按功能分區。內鄉縣衙的建筑格局與北京故宮比較相似,都是“前朝后寢”,縣衙的大堂、二堂、三堂分別對應于北京故宮的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人們從縣衙大門進去,每通過一道門,就進入另一個庭院。這樣層層遞進,院院相套,給人以氣氛森嚴的感覺。全國從大到小的衙門大都是這種格局,這反映了中國封建社會大一統的行政管理結構和政治理念。
  
    因為內鄉縣衙與故宮在建筑格局上一脈相承,所以有專家把內鄉縣衙和故宮相提并論:“北有故宮,南有縣衙。”又因為故宮是最高統治機構,縣衙是最基層統治機構,所以有“龍頭在北京、龍尾在內鄉”的說法。
  
    除了中軸線上的三堂等重要建筑外,在縣衙儀門和大堂的中間,中軸線的兩邊還對稱地排列著吏、禮、戶、刑、兵、工六房。左邊為文三房:吏、禮、戶;右邊為武三房:刑、兵、工。這六房對應著中央的六部,是輔佐知縣處理專門事務的機構。三堂和六房便構成了縣衙最基本的功能性場所。
  
    三堂六房之外,縣衙還按照左尊右卑的順序修建了許多輔助性院落。在大堂左邊為縣丞衙,右邊為主簿衙。二堂和三堂的兩邊又有東西賬房、東西花廳等。東西賬房是衙門里邊處理錢糧的地方,而東西花廳是官員的家眷居住的場所。
  
    因為章炳燾是南方人,所以內鄉縣衙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北方建筑的沉重和壓抑,吸取了南方園林建筑的特點,融南北風格為一體。
  
    建筑反映著民族的心理特征。與西方建筑相比,內鄉縣衙這樣的古建筑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有專家說,西方建筑大都“浸洗在洶涌的激情之中,超人的巨大尺度,強烈的空間對比,神秘的光影變化,出人意表的形體,飛揚跋扈的動勢,騷動不安的氣氛”,而中國的古建筑,不論是金碧輝煌的宮殿,還是平民百姓的尋常屋宇,一般都具有沉靜幽雅的情調,呈現出冷靜而自制、含蓄而內斂的內向形態。從這一點來看,內鄉縣衙可算是中國古建筑的一個代表。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河南日報(2004-11-16)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