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東墜子是豫東地區的主要曲種之一,由曲藝道情、三弦書等結合形成,因主要伴奏樂器為“墜子弦”(今稱墜胡),且用豫東語音演唱,故稱之為豫東墜子。
豫東墜子的唱腔音樂可歸納為起腔、平腔、送腔、尾腔 4部分,共十三大韻。在主體唱腔進行中,根據唱詞中不同句式的格律,使用三字蹦、五字坎、七字韻、巧十字、捉十字、寒韻、滾口白等唱法,產生節奏和旋律上的變異,表現不同的感情。伴奏樂器主要有墜胡、簡板、矮腳書鼓、醒木等。豫東墜子又稱下路墜子,曲調多下行,腔調自由靈活,音色優美,長于抒情,唱來纏綿和細膩。
豫東墜子在表演上,強調聲似。采用不同音調、不同音色來刻畫在特殊情境下的不同人物。突出形似,演員在場上要放下架子去模仿所要表述的人物。同時演員是以說書人的身份表達書中人物的,既要摹擬的像人物,又要保持說書人自身的完美形象,墜子演員的雙重或多重形象在觀眾心目中是并存的,此乃與戲劇表演不同之所在。
豫東墜子擁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和文化土壤,其樸素的民間風味、濃郁的生活氣息、美妙的聲腔旋律、精湛的說唱技巧、地道的中原音韻,具有獨特的民族文化傳承價值。
2015年,被列為第四批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擴展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