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 | 2009年,孟津縣平樂鎮太倉毛筆被評為洛陽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據考證,太倉村的毛筆制作始于明末清初年間,距今已有300年的歷史,多以家庭作坊為主,純手工制作,代代相傳,在清朝至民國前后達到興盛。太倉毛筆最輝煌時,曾作為清代吏部的辦公用筆。太倉村制作毛筆者多為潘姓人,在鼎盛時期有“南湖北潘”(湖:指浙江湖州)之說。
但是,“太倉毛筆”也難逃工匠流失、傳承乏人等宿命。如今,村子1100余人,卻只有一名68歲的老漢潘占堆在做手工毛筆,太倉毛筆制作技藝瀕臨失傳。這一頗具傳奇色彩的民間技藝為何會陷入后繼無人的窘境?這項民間技藝如何與書法經濟接軌,得到市場認可?昨日,大河報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探訪。
一張雙人桌,承載著300年制筆文化
昨日上午,本報記者驅車來到洛陽市孟津縣平樂鎮太倉村,拜訪了太倉毛筆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潘占堆。靠近路邊的一座兩層小樓就是潘占堆的家。一塊不太顯眼的商店牌子映入眼簾,牌子上方寫有一行小字“河南省洛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太倉毛筆”,牌子下的大門緊閉著。
“上面那個牌子目前只是一個招牌,牌子下面的這家店,已經不是太倉毛筆制作坊了……”潘占堆尷尬地告訴記者。他說,在家人的一致建議下,他的“作坊”早已變成了他家二兒子潘燦峰的飯店包間;而他制作太倉毛筆的地方,只有他家二樓狹小的客廳里擺放著的那一張雙人桌。
潘占堆介紹,太倉村的毛筆制作始創于明末清初年間,太倉毛筆最輝煌時,曾作為清代吏部的辦公用筆,工匠多為潘姓人,在鼎盛時期有“南湖北潘”(湖:指浙江湖州)之說。
太倉毛筆讓潘占堆值得驕傲的還有:太倉村,曾是我國最有名的毛筆三大產地之一。這三大產地分別是浙江的善璉湖筆、河南的太倉毛筆以及河北的侯店毛筆。
“為啥這么好的東西,這么好的制作技藝,就是沒人愿意來學呢?”正說著太倉毛筆的榮耀光環史,潘占堆卻突然轉過話鋒,一臉憂愁,一臉不解地詢問記者。他說,他是他家制作太倉毛筆的第十代傳承人;他有兩個兒子,可沒有一個人愿意來繼承他這門擁有上百年歷史的傳統技藝。
曾因技藝傳承問題和家人爭吵過多次的潘占堆也想過招收學徒,可至今還未招到一個。潘占堆告訴記者,為了保存住這百年技藝,只要有人愿意來學,他免費教都可以。
規模太小,逐漸丟失市場
昨日下午3時左右,記者來到洛陽老城區西大街麗景門,走訪了6家經營文房四寶的商戶,其中4家經營者表示并沒有賣過“太倉毛筆”,也沒有聽說過。
“太倉潘占堆的只有幾只羊毫小提斗,其他已經斷貨。”壽石齋的沈老板對記者說。“前年我們準備代理他的,還專門騰了一檔貨架,放了七八款,其中小楷、中楷市場反應挺好的,但是生產量太小了,我們做批發,有一次有家學校訂貨要200支,但他要做一兩個月,顧客根本等不了。”沈老板略有遺憾, “毛筆制作的每一道都是純手工,沒有機器代替,浙江善璉制作毛筆的工廠都是幾百名工人流水作業。”
“我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用過太倉潘有朝的毛筆,質量很好,尤其是小楷,不掉頭不掉毛。”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范夏威先生對記者說,他是七寶閣的經營者,他也想賣洛陽的品牌,但是量跟不上。
昨日下午,本報記者咨詢了中國青年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焦紀召,他告訴記者,雖然是洛陽人,但也沒聽說過太倉毛筆。了解情況后,焦紀召說,保護洛陽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太倉毛筆制作技藝,需要規模生產,需要得到相關部門的關注和支持,更需要社會各界人士,尤其是經濟文化產業方面的專家投入進去。記者 胡公崗 李彬 文圖【原標題 :有300年歷史的太倉毛筆前景堪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