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傳統工藝 >> 瀏覽相關信息

“揮筆攬白云”駐馬店楊集村白云毛筆產銷兩旺

2014/7/7 16:22:51 點擊數: 【字體:

      “揮筆攬白云”駐馬店楊集村白云毛筆產銷兩旺
 
    河南文化產業網駐馬店消息:駐馬店楊集村是楊集鎮政府所在地,位于上蔡縣境東部,轄3個自然村,10個村民組,715戶,2930人,現有耕地2420畝。331省道橫貫東西,交通便利。楊集村人思想解放,頭腦靈活,商品意識濃厚,傾心文化產業,全國聞名的“白云毛筆”就出自楊集村白云制筆廠。楊集村黨支部堅持情為民系、利為民謀的理念,從本村實際出發,在傳統文具作坊式生產的基礎上精心打造具有創新特色的文具品牌,走出了一條以文化產業拉動經濟發展,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業增產增效,農民增收,共同致富,2006年,全村人均純收入突破3000元大關。
 
    楊集村現有制筆企業10家,在楊集本地的禮品銷售公司5家,在上海、北京、濟南、蘭州、西安等地的禮品公司30多家,禮品營銷經紀人1200多人,年創產值1億多元,創利稅1千多萬元。楊集村白云毛筆廠,年生產高檔毛筆、禮品套筆數十萬支(套),創利潤數百萬元,“文房第一寶,文人離不了,揮筆攬白云,濃墨撼五岳。”就是對楊集鎮毛筆的高度贊譽,古之以來,楊集毛筆就是文人、饋贈貴賓和親友的高檔時尚禮品。
 
    楊集毛筆,歷史悠久。相傳孔夫子周游列國時,在“居蔡三歲”、“厄陳蔡,作春秋”期間(楊集西9公里處的蔡溝今有厄臺,傳為孔子周游列國時的絕糧處),在楊集曾用麻扎的筆寫下:“大道隱兮,禮為基,賢人竄兮,將得時;天下如一兮,欲何之”的《大道歌》。之后,楊集一帶的文人就試用麻來制筆。漢唐之后,又發展為以麻參羊毛制筆,繼而用各種獸毛制筆。直到民國時期,楊集一帶還流傳著“無麻不成筆”的說法。
 
    楊集毛筆的正宗為白家“白云翁”毛筆。楊集村的白山林先生現為白家第十七代傳人。民國年間,楊集村幾乎家家都會制筆、制墨。其中以白家的“白云翁”牌“小大由之”最為馳名。據傳,康熙年間,探花程元章常用“白云翁”毛筆寫字,尤為珍愛即能寫二寸大楷,又能寫蠅頭小楷的毛筆。久之,程探花就以《論語·學而》中的“小大由之”為之命名。時至今日,“小大由之”毛筆仍是“白云翁”毛筆中的名品。“白云翁”毛筆也逐漸發展成了楊集文化用品的經典品牌。
 
    楊集村文化用品產銷歷史悠久,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的改革開發和惠民政策,使楊集人如魚得水,以其敏銳的商品意識和快捷的信息手段,采取走出去,引近來的開放戰略,多方融資,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加大對毛筆生產技術、品種的升級換代,適應新時期的要求,在產品包裝、選材上進行改革,在銷售上進行創新,在原工藝制作的基礎上,去粗存精,堅持質量第一,誠信至上的經營理念,大力拓展文化用品市場,形成了遍及全國的銷售網絡。北京、上海、廣州、西安、武漢、海口、蘭州等大中城市都有楊集毛筆銷售網點,現在的楊集毛筆已成為在國內幾個大城市較的響,行情看好的名優品牌,為楊集人贏得了更多的贊譽和滾滾財流。為適應市場不同人群和用戶的需求,楊集毛筆廠采用傳統工藝與高新技術相結合的方式,生產出了強、中、柔、長、短、峰六大系列新產品,計幾十個品種,100多個規格的毛筆,深受東南亞、海外華人和書法家的青睞。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創立,為楊集村的毛筆產業化生產銷售打造了跨越式發展的平臺,同時造就了一批素質優良的產品營銷大軍,他們走南闖北推銷毛筆,見多識廣,開闊了思想,積累了豐富的營銷經驗,在毛筆市場疲軟的情況下,善于與時俱進的創新,在千方百計穩定開發毛筆市場的同時,轉向生產、推銷文體用品、勞保產品、高檔禮品、楊集鐵鍋等產品。文化用品產業成就了楊集鎮一批又一批人的致富理想,為楊集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百萬”富翁,具不完全統計,楊集村務工經商人員中擁有10萬元以上高級轎車50多輛,其中不乏奔馳、奧迪等世界名車。不少私營企業在完成原始積累之后,由原來推銷文化用品、勞保福利用品、楊集鐵鍋,發展到房地產、新聞出版、防水工程等行業,拉長了產業鏈條,擴展了產業領域。為楊集的新農村建設打造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楊集村黨支部非常重視文化用品這一支術產業的發展,始終如一地給予大力扶持,提出了“誠實守信、遵紀守法、樹好形象、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發展理念,每年都要利用“五一”、“十一”、春節等外出返鄉度節高峰期,召集本村外出返鄉人員座談會,激勵外出務工人員,解放思想,搶抓機遇,奮力拼搏,立志創新,強力發展,爭創一流,并號召外出人員要以“感動中國”十大杰出青年為榜樣,以駐馬店市“十杰百優”外出務工青年為楷模,誠實守信,遵紀守法,助人為樂,樂善好施;要致富思源,富而思進,支援國家,反哺家鄉;要致富不忘桑梓,積極為家鄉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建言獻策,為家鄉的基礎設施建設貢獻力量。積極引導務工有成人員自愿參與“回歸工程”,解決外出經商務工人員的子女就學、老人就醫、“三夏”、“三秋”生產中存在的實際困難和問題,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積極為從事文化產業的經商務工人員協調發展資金。幾年來,為經營文化產業從業人員已協調資金500多萬元。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河南文化產業網(2010-6-22)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