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慧和她的香荷包。
中新網鄭州6月4日電 (記者 王逍)如果詢問你“五毒簸箕”、“小雞圍蛇”、“青娃臥蓮”、“小鼠偷葡萄”是什么玩意,大概大多數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渾然不知。其實,這些玩意乃富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色彩的香荷包,出自一位七十多歲的河南鄭州老嫗李德慧之手。
這位已經古稀之年的老太太,與香荷包結下不解之緣,在工作之余以及退休的時光里,創(chuàng)造了兩百余種香荷包,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為了使自己的香荷包工藝不至失傳,她省吃儉用,自費出版了一本制作香荷包的書籍。
古老端午節(jié)的民俗不僅僅是吃粽子、賽龍舟,還有插“五端”、吃“五黃”、吃“五毒餅”辟“五毒”、系“五彩絲線”、佩帶香荷包的習俗。6月4日,端午來臨的時候,在鄭州街頭兜售香荷包的商販身影委實不少,那五彩的香荷包,使許多過往的路上駐足欣賞,喜不自禁。不過,其工藝之美與創(chuàng)新,與李德慧的香荷包相比,實在是小巫見大巫。當一些人見過李德慧的香荷包,不僅感嘆:原來香荷包竟然可以這樣制作,奇哉!妙哉!
在幾十年的時間里,李德慧在繼承傳統(tǒng)香荷包的基礎上,開拓創(chuàng)新,研發(fā)創(chuàng)作了兩百余種新型香荷包。即使現在已經七十多歲,她依然不顧年邁之軀,孜孜不倦于香荷包的創(chuàng)新。
李德慧告訴記者,她對每一件作品都反復研究,力求工藝細膩、色彩鮮艷、精益求精,努力把民間布制工藝品推向更高更美的境界。
這種執(zhí)著的追求,使她的藝術日臻高境。其作品“珠繡彩球”、“君子蘭棕球”、“長命鎖”、“春蠶”等幾十個品種,在省內外參展參賽,多次獲得桂冠。l997年6月在河南省民間美術博覽會上獲特等獎。她的作品,還在北京亞運會和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的應邀展上獲得國內外朋友的高度評介,其中布制工藝品“菜籃子”,獲“迎四大婦女手工藝品”—等獎。
如今,傳統(tǒng)日漸被現代科技銷蝕,一些傳統(tǒng)文化面臨失傳和斷層的處境,從事民間藝術的人越來越少。李德慧對記者說,她傳承香荷包這一傳統(tǒng)工藝,是希望這一國寶能代代相傳,不至于面臨失傳的窘境。
據悉,2008年,每月退休金不多的李德慧,花費四萬元,出版了一本介紹香荷包工藝制作的書籍《端午女紅》。此書匯聚了她多年來潛心研究香荷包的成果,凝結了她的心血,也承載著這位癡心于香荷包民間工藝的老太太的深深期望。